APP下载

新建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2012-04-29张以科

大学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苏北新建竞争力

张以科

[摘 要]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集中体现,具有价值性、异质性、应变性、延展性等特点,它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苏北的新建院校要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区域内同类高校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对内加强品牌建设,对外做好目标市场的科学定位,才能构建起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高校核心竞争力 构建 内涵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20—03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高校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明显,相互间的竞争强度日益加剧,竞争领域不断扩展。这对于办学时间短、高教基础薄弱的江苏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新建高校来说,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形成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这样才能构建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解读

核心竞争力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德和哈默于20世纪90年代在《公司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决策、 生产、营销、管理等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效仿的并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优势能力。虽然对于大学来说,其与企业的存在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面临着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要谋求生存与发展却是大学和企业必须面对的共同之处。如何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必须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呢?学术界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能力论。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自身多种能力的整合,是高校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赖德胜、武向荣将其定义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

(二)要素论。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多种核心要素的整合,研究者更多的是着眼于现实大学核心竞争力发展要素的模型构建,通过模型构建推进大学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建设。如张卓等人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由内在主体的学术核心与外在助推作用的管理外壳构成,[2]二者协调发展构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罗红则认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由技术(关键要素)、文化(基础)及制度(保障)等三方面组成的有机统一体。[3]

(三)资源论。 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对有限资源高效整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着眼于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突显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于上述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理解尽管存在着差别,但对其内在本质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内、外资源独特,高效整合能力的体现,是高校发展与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它具有以下特征:

1.价值性。即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能为目标市场(政府、组织团体、家庭、学生)带来超值的优质服务,满足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多样化的不同需求。对目标市场来说,如果所提供的高教产品对其不具有价值性,那么这种竞争力也将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说价值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首要条件。

2.异质性。即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实物或人难以替代或顶替的,不能够轻易地被其他院校所模仿或重复建立,具有相对的唯一性、难以复制性等异质性特征。它能为目标市场提供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高教产品与服务,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高教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所在。这种异质性涉及高校办学的各个层面,办学理念、 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管理机制等均可能促成学校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3.应变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持久满足目标市场对高等教育的独特需求,而目标市场对高等教育的独特需求是随着消费对象价值观念、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如果这种核心竞争力缺乏相应必要的应变力,不能满足消费对象日益变化的需求,那么在竞争对手的追赶和冲击下,其优势地位将不可避免地被侵蚀、削弱,直至被取代。因此,我们说与时俱进、实时更新的应变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持久产生效力和作用的关键所在。

4.延展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仅仅局限于高校发展的某一领域或某种高教产品,而是能够使高校发展在各个层面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从容应对多变的竞争环境,为高校在多个领域和相关活动中实施竞争行为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推进高校整体的综合高效发展。

二、苏北新建院校发展概况

目前,占江苏省面积53%的苏北地区有高校24所,仅占全省高校总数(126所)的19%。其中,有15所为近年来新建(包括新建及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高校)的办学层次较低(专科)的高校。总体上,苏北的高等教育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基础非常薄弱,甚至是零基础。

其次,苏北的新建高校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专业设置重复比例较高。在15所新建院校中,有普通职业技术学院13所。其中7所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上基本趋同,毫无特色;其余6所工科院校虽在专业设置上未重复,但基础薄弱,所以办学特色优势也不够明显。

此外,苏北各市均已拥有工科类型的本科层次办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探索,这些老牌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规模等方面已较为成熟,已基本上能够满足苏北地方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办学模式已经较为成熟的区域内继续同类型办学,无疑加剧了相互间的竞争,将自己置身于发展的不利位置。

多维度的同质化办学,目标市场定位的相对单一化,造成苏北院校特色品牌效应的缺乏,同时也造成了苏北地区原本就捉襟见肘、有限的高教资源浪费。加之苏北地区薄弱的高教基础及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已使得新建院校间在办学、招生等方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对自身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找准在区域内外高教发展层次中的位置,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形成特色优势,构建起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科学高效发展,这是摆在苏北新建院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苏北新建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探索

苏北新建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应立足苏北发展,着眼于运用差异化竞争发展策略,对内重点加强富有地方特色化的品牌建设,对外做好高等教育产品目标需求市场的科学合理定位。

(一)品牌建设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与众不同的异质性特征,它能使所有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为其长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撑。特色品牌建设是高校发展内在持久驱动的核心所在。苏北的新建高校在品牌特色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错位差异发展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校竞争力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的品牌特色直接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于苏北的新建院校来说同样如此。但由于多为低层次的专科类同质化办学,且相当一部分专业在区域内本科层次的办学已经很成熟,所以新建高校要想在专业发展上有所作为,迅速赶上或超过苏北的本科院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更不要说面对区域外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新建院校错位差异化发展定位是核心竞争力构建规划首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在专业设置定位上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避免盲目跟风进行专业设置,为短期的发展所左右,造成久远的发展障碍。通过走错位差异化发展之路,定位与众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形成人无我有或至少是极少数院校拥有的特色化专业。鉴于目前我省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及高校办学规模宏大的局面,这些新建院校在招生、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已日益凸显,这些院校更应迅速调整专业设置,进行长远特色专业规划。我们要错开竞争热点,培育亮点,构建起核心竞争力,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

2.人才培养——立足地方发展

苏北的新建院校作为地方院校,肩负着发展苏北的历史使命。来源于地方,所以其发展理应立足地方,充分体现其办学的地方性特征,地方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其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所在。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大多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具备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也有相应的需求。因此,新建院校应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结合苏北支柱产业发展前景,超前规划,定位区域特色发展方向,培育苏北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地域性与品牌特色,为苏北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经济发展特色带动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现高校品牌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品牌发展的无缝对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提升核心竞争力,灵活应对市场竞争。

3.学科专业建设——突出重点,协调并进

如果说错位差异化发展、立足地方发展为高校品牌建设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那么学科专业建设则为高校竞争力的构建提供了持久的内在驱动。一般说来,在学科建设中要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层或基础层,主要包括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稳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规划,雄厚的资金、装备等方面工作;第二层为学科建设的功能层或作用层,主要包括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独创的高科技开发、 国际学术交流网络等方面的工作。[4]但这对于苏北的新建院校来说,由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薄弱,资金匮乏,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他们所无力承担的,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学科建设不应是其初级阶段发展主攻的方向。在这方面不能照搬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学科建设,毕竟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学科建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建设。现阶段,苏北的新建高校要充分认清自身在发展初级阶段的职能定位,即以教学为主导、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型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所在,为地方发展培养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初级阶段发展的主要职能。因此,苏北的新建高校现阶段应以专业建设作为其发展的重点目标,同时兼顾学科建设,通过专业建设推进学科建设。提升专业竞争优势就是构建起了发展初级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校长远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人才资源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又一关键要素。苏北由于在地域上处于江苏北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区域,高水平人才引进难是苏北所有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同时人才留住难也一直困扰着苏北高校的发展。虽然近年来苏北各高校及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想方设法吸引一流优秀人才加盟,但效果均不甚理想。这对于苏北的新建院校来说,面临的压力更为巨大,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则必须走非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江苏省中长期(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高水平大学的辐射牵引作用,加大“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对苏北新建高校来说,这是在继江苏省政府关于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又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充分运用省教育厅关于苏南高校对口援建苏北高校发展的各项政策机遇,借助省内高水平大学办学经验加强自身的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一批自己的学科专业带头人;通过进一步加大苏北各市关于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措施,采取援建、联建、返聘等多重方式引进一批优秀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力争使苏北的新建院校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质的跨越,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持久的人才资源支撑。

(二)目标市场定位

在高校扩招、生源不断萎缩情况下,高校间的竞争是必然的,其竞争的焦点在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能否获得、能获得多少优质教育资源则取决于高校能否满足目标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能力越强,其竞争力就越大。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是高校对目标市场科学认识与满足其需求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为核心,以高水平、特色化的高教产品与服务构建起目标市场对高校发展的信心,吸引各类目标市场资源对高校发展的投入,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反之,脱离了目标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将是无源之水,无从谈起。

高校要实现可长足发展,就必须对各类目标市场需求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找准发展的方向,构建起核心竞争力。高校的目标市场主要来源于政府、组织团体、学生个体与家庭等三个方面。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组织团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民众对自我完善、职业技能提升、终身教育等的多重特色化需求。结合苏北经济发展及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现状,苏北的新建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地方性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面,要找准苏北高校目标市场对高等教育产品的特色化需求,即将重点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为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在海洋资源开发、木材加工、新型化工、酿酒、纺织等苏北发展急需的特色专业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体发展的需求。其次,苏北的新建院校要以专业建设平台为支撑,量力而行,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各类目标需求市场,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2] 张卓.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和评价体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 郭务强.听罗红谈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3c9c401000a3o.html.

[4] 陈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学术交流,2004,(7).

[责任编辑:钟岚]

猜你喜欢

苏北新建竞争力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日本竞争力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