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

2012-04-29牟世晶张伟

理论月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民族精神价值体系

牟世晶 张伟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基于对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比较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任务来说,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来说,民族精神又具有超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说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具有更为重要与深远的意义。鉴于二者问的内在联系与具体差异,在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应该具体任务具体分析、各有侧重。

关键词: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体系;关系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148-06

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从民族发展的角度主张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07年,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指导思想,强调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由此,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部分在推进国家建设这一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历史任务中的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积极的肯定。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学界对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就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多倾向于揭示与分析二者问的关联之处,而很少言及二者间的具体差异。而要突出强调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发展富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我们就必须首先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不但包括二者间的联系也包括二者间的差异,只有对此有了详尽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够切实具体地做好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使二者的各自功能得到明确、具体、确实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不但力图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且也就二者间的相异部分展开详尽的分析。指出我们不但要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下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进程;而且要看到二者间的差异与区别,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到民族精神在民族生存、独立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民族文化发展与弘扬的角度看到民族精神较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与更为广泛、深远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内涵界定、内容指向、提出背景及功能发挥四个方面展开对二者关系的具体分析,指出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与差异。

一、内涵界定的差异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这一伟大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并认为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构成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促使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所在。十六大报告从民族形成、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展开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界定,将民族精神视为一个民族之所以形成的精神力量、之所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依据,认为民族精神构成一个民族的内在规定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定,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十七大则进一步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根据二者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广义上来说,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存在,属于社会架构的上层建筑部分,都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并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因此,无论是对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二者都属于精神文化层面,但其适用范围却存在着差异。民族精神内含着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体现在血脉传承与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而且是通过每一民族个体而得以传承。通过民族每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体自身的认同而得以铭刻,显现为民族每一个体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并通过民族每一个体的创造活动而体现在民族创造物之上,如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文造物:人文建筑景观、艺术创作等等。民族精神是通过个体这一文化传承基因而得以传承,并随着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过程而传承与发展。因此,可以说民族精神蕴涵于中华民族每一份子的血液之中,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体现,其适用范围包括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排除了政见、信仰与国家等等排他性的阈限。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这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适用范围所无法企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适用范围,仅仅是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而言。

二者的差异又显现在其内涵侧重点的不同:民族精神乃是一民族所凸显出的精神特质,正如梁启超于1902年《新民说》中所指出的:“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者,吾人所当保存之而勿失坠也。”民族精神乃是使一民族得以独异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无此,此一民族就无以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则是相对于自西方传人的资本主义所奉行的价值观念,如金钱至上、价值虚无主义等等观念与主张而提出的。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思想壁垒以防止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涌入及其肆意侵蚀民心民智。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式微所引发的文化危机与文化发展问题的回应,也包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汲取与生发。因此在特征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又是具有中国化的价值观念,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从内涵构成来说,二者也是不同的。民族精神是对既存精神价值的总结与概括,是对价值实然的把握,即其已存在于民族每一份子的精神品质之中。并形成传统而得以传承。对于一个民族的全面理解。首先就必须把握其精神特质,精神层面的特质才构成一民族的本质特征。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兼容并包地将五十六个民族涵容于其中,正是因为这五十六个民族在精神层面共享、共有着相同的精神,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已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在上下五千年的民族融合与发展中,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得以形成,但民族精神的内涵构成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包含着可变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民族精神自身的演化与发展却是漫长与微小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对现实既存价值的一种审视,是在审视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价值之应然。当然这种应然包含着实然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实然的一种超越,是一种应然之价值导向,一种价值理想追求,是在整合现存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依据于时代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与未来规划而提炼出的具有引导作用的精神价值。从构成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实然之价值也包含应然之价值。是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价值系统。

民族精神的演变与发展是长期与缓慢的。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在历史变迁的时间长河中保持着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具有历史性或者说是历时发展而得以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而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各个时代会彰显不同的精神品质。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一样,民族精神的彰显也需要符合具体时代的具体需要,那些能够在历史发展与时代需求中得到传承的则就是——而从这一角度看,又不可不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过是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种表现,在这个时代,民族精神正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得以续写。

二、内容指向的差异

十六大报告对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所涉及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界定,认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所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着重于文化历史传承中对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广大民众所共同接受与继承下来的优秀部分。“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因此可以说,民族精神是对既存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是对既有的保持与延续或发展。虽然在不同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被弘扬的民族精神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正是在这种断续间能够保持自身连续性的东西才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所在,民族精神正是在这种断续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整合与提炼而得以历史性地保存并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部分的有机整体。在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胜利过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中,我党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因此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就应当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长期过程中,在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共同理想的激励下,全国人民能够万众一心努力投身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之中来,取得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应当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作用,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样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维。二者无论是在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凝聚着民族发展、进步、团结的力量,鼓舞着人们进取、变革、创新的精神。

从二者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外延上涵容了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视为重要一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地来源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例,由于长期受儒文化浸染,中华民族向来有着明确的礼义廉耻观也较注重对礼义廉耻的探讨,在《论语》、《孟子》都存在着关于耻的具体论述,“巧言、令色、足恭,左邱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邱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治长》),指出耻的具体内容,以及耻与行的关系;孟子更是将耻与“人之为人”的本性联系起来,从人性论角度指出羞耻之心对于人之为人的意义,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后儒如朱熹、康有为等也对耻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录·卷十三》)、康有为的“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孟子微》)。可以说,中华民族有着自身对耻的理解与重视,形成了自身的廉耻观,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荣辱观正是以此为基石而构建。

虽然从内容上来说,二者具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本质特性的要求,也就自然不能不令体系内部的民族精神在具体内容上体现出一种政治倾向性与意识形态限度,由此也就限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文化成果,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得以融聚的向心力所在,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体现,因此,中华民族精神就不仅应该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以及自强不息等内容,而且也应当包含着其他丰富内容。张岱年就将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厚德载物”包容万物的精神,并认为二者构成中华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方立天也在《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五个方面。无疑,重德、务实、宽容此三种精神与爱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可以说民族精神一方面在内容上涵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性要求的内容。

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指称,既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也存在着差异,民族精神所指涉的部分内容涵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必须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为内容。但是二者在内容指称上的不同,,一个着重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指称,一个着重于对当代社会主导价值的指称,民族精神具有着超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外的内容部分,需要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来传承。

三、提出背景与发展取向的差异

虽然在现时代,二者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二者提出的背景各不相同,发展取向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提出背景的不同

虽然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当下人们所强调的主题,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在生成与发展方面都体现出更多的历史意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生成与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出当下性的时代意义。正是因为民族精神所承负的历史意义。令民族精神肩负起承载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任,关涉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肩负的时代意义,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方立天在《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文中,从词源上追溯了“精神”与“民族”这两个概念之后,指出“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出现不过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而汉语中“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出现则是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催生了这一概念并因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而不断地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与重视。不可否认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在汉语中的出现是较晚近的事情,而且是从西方哲学的范畴体系移植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伴随着抵抗外敌入侵、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斗争,而逐渐为人们所提倡,并得到发展的。但是这一概念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却是在中华民族这一多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历经数千年传承而得以保存下来,熔铸于每一位中华子孙的文化基因之中,“这种精神文化在人民大众中凝聚、提炼和发展,并经过统治阶级提倡和推广,就会根深蒂固地融汇于本民族每一成员的言行举止之中,从而成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而且内容的生成、发展与丰富也是渐进的、持久的长期的,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虽然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又是贯穿于民族延续发展的历史长过程中的一种带持久性、长期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千年传承与积淀的结果。与民族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凝聚力与动力。

与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现时代的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面对全球化或者说是西方文化的强权与侵蚀,中央政府及相关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其主旨是希望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自身建构以起到整合、规范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作用。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推进以及资本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中国也逐渐成为这一洪流中的一员,并且在今日的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文化发展却并没有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崛起相适应。在文化上,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以及中华民族自甘示弱的一种心态。令中国所特有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几受摒弃、几遇挫折。面对中华文化传统式微,以民族富强为旨归,就需要给予中华文化发展以充分的重视。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时期,即是要寻求能够对现存各文化形态、各行为、各价值观念起到文化整合、发展规范、价值导向作用的精神指导,也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面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自身的时代特征与时期性,民族精神亦肩负着民族独立与富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使命。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生成与发展要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更为久远与广泛,并承载着更为丰富的促进中华文化传统发展的意义。

(二)发展取向的不同

二者间不但在提出背景上存在差异,在具体的发展取向上也是各有不同的。民族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具有民族自发性,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有针对性有规划有目的地被提出的:民族精神以既有传统为对象,强调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现存精神价值为对象,注重对现有精神价值的高度整合与规范;民族精神的发展取向指向具有历史性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试图构建起以现有的精神价值为对象的指向未来的精神价值体系。

在发展过程上,一个是自发生成、延续发展,一个则是有针对性有规划有目的的被提出。民族精神是在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中逐渐生成与发展,并通过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而得以传承。而且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然选择性与长期性,即民族精神具体内容的选择并非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不同时代下,每一个、每一代华夏子孙繁衍生息自然继承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发展的趋向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在当下,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而言,乃是一种人们出于一定目的要求而进行选择的结果,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其发展也是人为规划与构建的结果,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肩负着一定的时代使命,有着既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

在发展取向上,一个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一个注重现实价值问题的解决。民族精神的目标指向乃在对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精神特质的弘扬与发展,如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追求民族团结与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独立创新、锐意进取、宽容等等精神特质,都是弘扬与发展民族精神的具体目标指向。民族精神指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更多地是一种对当下各种价值观念的一种提炼与升华,包含着价值观念上的应然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表明了我党大胆面对与回应社会现实价值问题的勇气,也表明了思想意识层面勇于创新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指向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价值精神的建构。当然,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发展又必须与具体时代特征相契合,而在此意义上,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

在时间向度上,一个侧重如何面对历史,一个侧重如何面对当下与未来。就当下民族精神的发展问题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面对历史特别是文化传统的问题,我们是迎合全球化的发展大潮,完全放弃民族立场,还是保持民族特质。在全球化之中求得自身的独立位置,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文化发展问题。由此,提出弘扬与发展民族精神也就直接地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在全球化时代,弘扬与发展民族精神对于中国的未来与发展是非常之必要的。面对现实世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多价值并存乃至偏离社会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所要解决的就是多元价值论、拜金主义、道德价值虚无主义等社会价值乱象,在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网络化时代,精神层面或者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建设也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侧重如何解决当下的价值问题,同时也肩负着如何面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即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虽然在时间向度上,二者间也存在着具体差异,但是由于过去与当下与未来,三者间内在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说,如何面对历史影响甚或决定着如何面对当下与未来。因此对民族精神基本认识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发展走向,正如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自身的特色,即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民族精神。

四、历史使命的差异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肩负着共同的时代使命,而民族精神虽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其自身又肩负着超越历史时代的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与融合的使命。

(一)新时期下相同的时代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与此同时社会意识层面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受到西方各种观念的冲击。当闭塞的国人如同近代中国初次敞开国门时一般,一方面热衷于对西方价值观念的介绍与追逐;而另一方面则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展开对自身的批判。在接纳肯定西方价值观念与批判否定自身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已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观也并未能在批判自身中得以形成。一方面,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公平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受到人们的普遍接纳与肯定;而另一方面,西方社会中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自我主义”等等思想观念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再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各种优秀文化传统观念却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转变的过程中日渐被解构。其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意识层面所表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并存的局面。由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以保持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也就显得甚为必要。

就二者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而言,二者具有着共同抵御西方各种观念的侵袭,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上的独立性,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的作用。而具体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着相同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教化、整合功能。但是,从二者各自内涵、外延的不同来说,二者具体功能的发挥又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性。相较于民族精神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其自身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而肩负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即引领整合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多种价值观,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广大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其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之中,令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通过共同的理想目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再其次,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统一、鼓舞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锐意进取与创新。再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即以“八荣八耻”引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消除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个体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的不良影响,减少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等社会现象。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与引导社会多种价值观念的时代使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二)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的使命

而相较于新时期下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教化与整合使命,民族精神还体现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的历史使命。正是因为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能够从更为广泛与长远的意义上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首先,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所特有并为绝大多数民族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精神品质,能够在民族成员间代代相传,而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也就是在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是一种民族表现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的伟大的精神。实质上,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发扬民族精神,就是发扬固有文化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前进的精神力量。

其次,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撑,能够起到维系民族团结与发展的作用。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保持着民族文化的内在同一性,并通过这种内在的凝聚力维持着民族的内部统一,成为民族得以生存延续发展与团结的内在根据。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时,正是民族精神促动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难险阻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而斗争,中华民族才得以生存与发展,取得最终的胜利与解放,并以一种独立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次,促进各民族的和睦与团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正是因为有着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激励作用,有着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才促使各民族能够团结一致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并能够在民族危机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98洪水、5·12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等巨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承受了巨大损失,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令受灾民众失去勇气与信心。这是因为有着民族精神的指引,各民族亲如一家。不但国内民众而且海外侨胞都能够及时地向灾区群众送去各种所需资源与温暖、给予支持,形成各民族共同抵御灾难的团结局面。所以,大灾大难并不能压垮我们,相反,在大灾大难之中,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和睦与团结,也更突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更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

在新时期,基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与时代使命,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二者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提出,反映出一定的时代意义。在大力发展经济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题下。二者的提出不仅反映出对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既有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从当前的具体情势来说,经济发展仍然是主要工作任务,但是在着力展开经济建设的同时,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涉及个体的价值观问题也开始日渐受到重视与关注,可以说,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出人们对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更为理性的全面的认识,二者的精神主旨反映与引导着社会发展方向、着力点的微妙变化。在社会发展进步的维度下,个体的发展也将得以凸显出来;在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各种文化问题、环境问题也将不断地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成为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经济目标不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二者都是适时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得以被强调与提出的,既体现出对于中国具体国情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体现出对于全球性发展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既体现出对国家发展的关心也体现出对个体心理思想的关怀。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二者承负着共同的使命发挥着共同的功用,但是,相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民族精神具有着超出意识形态领域之外的更为丰富与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二者间的联系与差异。因此针对二者间的联系与差异,在民族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无视二者间的具体差异:也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分割、彼此孤立。一方面,从民族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识形态性要求而言,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指导。但不能单纯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唯一与最终旨归,而应当包含超越意识形态要求的内容,即是能够使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体现出更为深远与持久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指向。而基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将二者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也就自然赋予了二者共同的使命,这种将二者纳入同一话语体系的做法却潜藏着将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化、阉割民族精神概念丰富内容的危险。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当充分肯定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也应该拓宽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领域。保存与延续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丰富内容。明确其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当前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时代需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又是内在统一的,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在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指向,结合当前社会意识领域的价值多元化问题、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需要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能够兼顾起历史使命与时代使命。

责任编辑杨小民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民族精神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强化研究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