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还没有试过猪头美食
2012-04-29二毛
二毛
扬州名菜“扒烧整猪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记载,在清代扬州的法海寺,“扒烧整猪头”就非常出名……猪头虽难进上等席面,在民间却是持久不衰的美食,更成为民间节庆、祭祀必不可少的物品……猪头肉是肥肉和瘦肉的“天作之合”,妙在肥瘦相间,皮层厚,韧劲足,耐咀嚼,有香味,很容易让人上瘾。
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有句骂人的话,那就是:“你这个猪头!”此话即指某人笨头笨脑、头脑不开窍。猪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成了如此不雅的比喻,但在中国美食史上,在高明厨师的烹制下,却让食客大快朵颐。
在中国美食体系中,猪头也通常被认为是下贱的菜,与下水、猪脚一起卖,以低廉美食的身份,做了穷人的牙祭和下酒菜,是上不得席面的。猪头因为很难打理,还有种特别的味道(一般人认为是臭味),很难被称为高档食材料,在历代宫廷名菜中都难觅踪迹,加上历代文人也极少吟咏、赞叹猪头做的美食,因此即便在地方菜系中,猪头菜在总体上也很难成为夺人眼球的名菜。
“扒烧整猪头”留名扬州
不过,在淮扬菜中倒是有个例外,那便是扬州名菜“扒烧整猪头”,它与扬州“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并称“扬州三头”。“扒烧整猪头”在扬州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记载,在清代扬州的法海寺,“扒烧整猪头”就非常出名。清代《扬州风土词萃》中就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词写到:“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
这道“留客烂猪头”果然迷倒了不少食客,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法海寺精治肴馔》中就忘情地写道:“宣统己酉夏,林重夫尝至寺。留啖点心,佐以素食之肴核,甚精,然亦有荤品。设盛席时,亦八大八小,类于酒楼,且咄嗟立办。其所制焖猪头,尤有特色,味绝浓厚,清洁无比,惟必定预定。焖烂以整者上,攫以箸,肉已融化,随箸而上。食者之当于全席资费之外,别酬以银币四圆。李淡吾尝食之,越岁告重夫,谓尚齿颊留香,言时犹津津有余也。”
而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烧猪头二法”,其中一法实际上就是扬州的“扒烧整猪头”。具体做法是:“洗净五斤重者,用甜酒三斤;七八斤者,用甜酒五斤。先将猪头下锅同酒煮,下葱三十根、八角三钱,煮二百余滚;下秋油一大杯、糖一两,候熟后尝咸淡,再将秋油加减;添开水要漫过猪头一寸,上压重物,大火烧一炷香;退出大火,用文火细煨,收干以腻为度;烂后即开锅盖,迟则走油。”
在清代,猪头的做法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调鼎集》中就记载了至少14种做法,包括:煨猪头、蒸猪头、锅烧猪头、醉猪头、烂猪头、猪头糜、陈猪头、猪头膏、派猪头、糟猪头、红烧猪头、煮猪头等。
这其中的“糟猪头”,至少在明代就是江南一带成熟的名吃了,一般作为秋冬时解馋的好东西。其具体做法是:将猪头打理干净,用醪糟水搽洗,压放一整夜后,再按一斤肉、四两油、三两盐的比例,还需要加冰糖、盐、葱、姜等,放入容器中糟1~2天,再捞出蒸熟,其肉醇美酥烂,堪比熊掌之味。
从民间祭祀到寻常百姓家
猪头虽难进上等席面,在民间却是持久不衰的美食,更成为民间节庆、祭祀必不可少的物品。中国人历来就有祭祀用“三牲”的习俗,猪是“三牲”之一,猪头也做为祭品被广泛应用在祭祀窑神、祖先等典礼中。
在江西婺源,除夕讲究“吃年汤”,其主料就是猪头。焚香祭祖之后,将预先买好的猪头入锅加汤烧煮,煮熟后将猪头捞出,再将调和好的面粉搅入猪头汤中,并加肉丁、冬笋、丁香等佐料,煮成糊状,全家团坐一起享用;而煮好的猪头,也切成薄片上桌。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一诗中描述了当时过节祭祀的情形,其中就有“猪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中国人试图用糯米糕、“猪头烂熟双鱼鲜”来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猪头更是江湖宴会、集体会餐使用得最多的美食之一。
在我少年的记忆中,猪头肉是无上美味,上世纪60~70年代,物资很匮乏,猪头肉因为便宜好吃,变成了我们这些穷孩子解馋的最佳选择,但也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得过瘾。那时候,一般人家在过年时都会买上一个猪头,待整治干净后,煮熟,把肉细细地扒下,做成各种菜式,用作很长时间的美食。
猪头肉是肥肉和瘦肉的“天作之合”,妙在肥瘦相间,其中猪拱嘴部分已经分不清是肥肉还是瘦肉了。煮得恰到好处的猪头肉,皮层厚,韧劲足,耐咀嚼,有香味,是一种很容易让人上瘾的美食。
“天下盐”的猪头宴
近代大文人周作人也是一位“猪粉”,他专门写有一篇《猪头肉》的文章:“小时候在摊上用几个钱买猪头肉,白切薄片,放在干荷叶上,微微洒点盐,空口吃也好,夹在烧饼里最是相宜,胜过北方的酱肘子。江浙人民过年必买猪头祭神,但城里人家多用长方猪肉……”这篇文章中,还夹有一首很有趣的打油诗,写他自己日常的猪头肉生活:“早起喝茶看报了,出门赶去吃猪头。”
那时,我们常戏称猪头是“一脑袋资产阶级思想”,吃起来满是趣味:猪耳脆、核桃肉(即猪头上坑洼处的核桃状肉)酥、猪拱嘴弹牙,最妙的是猪口条,爽滑可口,从舌面滑入食道的过程,简直让人有种接吻的颤栗触感。
当春暖花开、柳絮纷飞之时,云南鹤庆县的白族地区有一道非常特别的“柳蒸猪头”。这道菜是将一个猪头整治干净,切象眼块(不能切断),保持整猪头形状。蒸锅里铺上去皮的甜柳条(切忌用苦柳条),将猪头骨面朝下放在柳条上,盖上盖,用中火蒸半小时,用酱油、红糖、草果、八角、肉桂,料盐调和成汁水,抹在猪头肉已蒸开缝的改刀口上,每蒸半小时就抹一次,直到调料用完为止,待肉熟离骨取出晾凉,去骨装盘。随酱油、醋、蒜泥、花椒油、辣椒油、白糖、味精混合汁水蘸吃。吃起来肥糯腴滑,鲜香味醇,是一道值得发扬光大的佳肴。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在2011年7月,我在北京“天下盐”南新仓店专门设计做了一桌不对外出售的“猪头宴”,专用来款待我的朋友——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作家、美食家焦桐先生及李昂女士等一行,这是一年前我在北京“天下盐”给焦桐兄承诺的。
当“大葱拌猪头”、“八爪鱼烧猪头”、“豆渣猪头”、“金瓜粉蒸猪头”、“脆皮猪头”、“盐菜扣猪头”、“回锅猪头”、“蒸腊猪头”、“鱼香脑花”、“海带炖猪头骨萝卜汤”一一上桌,焦桐兄一边拍照,一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并说这是他第一次吃到这么多好吃的猪头肉。作家李昂更是对“蒸腊猪头”情有独钟,频频下筷,说这是她这辈子吃到过最好吃的猪头,并直呼把“天下盐”及其猪头宴开到台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