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感受春天般的温暖
2012-04-29张辉
张辉
如今在中国,残疾人已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
“我爱职康站,我爱温馨家园。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这是32岁重度智障的杨佳,在北京市丰台区和义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职康站,写的第一个心语。为了帮助智障残疾人练习表达自己,这里的老师让他们从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写起。
为了使残疾人不出街道、乡镇即可得到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维权、生活照料、文体活动等各项服务,北京市于2008年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实现残疾人温馨家园覆盖所有街道和乡镇的目标。和义街道的温馨家园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职康站就在这占地面积300多平米的温馨家园中。从2009年明职康站一建站,杨佳就来到了这里。
“我们的这个职业康复站只针对在就业年龄段的智力和精神有缺陷的人。因为比起其他类的残疾人,比如聋哑人和肢体残疾人,他们是最难就业的。”和义街道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肖春华告诉本刊记者。她也是这个温馨家园的负责人。
这些残疾人在这里不但学习劳动技能,比如做一些手工艺品,还学习文化知识,当然他们的文化学习也都融在游戏中进行。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了与人交流,据职康站的万淑英老师介绍,这是智力有障碍的人最难突破的一关。为了丰富学员们的文化生活,职康站成立了书法班、民乐葫芦丝队和合唱队,定期会有志愿者老师们给他们培训。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残疾人都不想来。因为他们当时都不太相信这里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改变。”肖春华介绍说,相对于现在残疾人对职康站的眷恋和喜爱,刚成立时,这里门前冷落。
杨佳就是一个例子,来之前,她非常自闭。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她,基本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到哪里都牵着妈妈的衣服,从没单独出过门。经过三年康复站的培训,杨佳已能跟别人无障碍交流,可以自己上街给家里买东西。最让她有成就感的就是她学会了做很多种丝网花。不论是面对记者,还是面对亲朋好友,提起杨佳的进步,感慨万分的杨妈妈永远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温馨家园”。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现有残疾人85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分别在其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内设立残联,来解决残疾人的各种诉求。1990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于2008年进行了首次修订,进一步强化残疾人权益的各项保障措施。
2012年7月20日,中央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国家要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不断完善的残疾人社保体系
如今在中国,残疾人已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城乡低保就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个基本保障,残疾人是保障对象之一。根据2011年的北京市统计数据,在全市62.2万名残疾人中,共有4.04万名残疾人享受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6.5%。而且,低收入残疾人除享受低保外,有些地区的残联还会向他们发放一定的补助。
徐光华,44岁,患有智力障碍,在和义街道职康站进行康复训练。丈夫身体不好,一直休养在家。此外,她还有一个14岁的女儿需要供养,家里经济情况非常窘迫。她除了每月领取530元低保外,还会收到北京市残联发放的100元助残补助。同时,康复站帮助学员们联系手工艺品的销路,除工本费外,收入全部归大家。7月份,徐光华在职康站做丝网花就赚了800多元。北京市政府还给来职康站的残疾人每月230元的饭补。如此一来,能解决徐光华一家基本生存问题。
但是,有些残疾人家庭并不符合享受城乡低保的条件,可家里又有失业在家的重度残疾人需要特殊照顾。最近两年,很多省市都推出了重残失业补助,给予每月数百元的补贴,比如北京和青海。
关于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国家要求各地方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现在很多地方都对重度残疾人的社保和医保实行政府买单的政策。比如2011年江西省宁都县就出台了新办法,规定宁都城乡居民重度残疾人可免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2011年,浙江省常山县出台相关规定,其县内2521名重度残疾人全部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即县财政负责其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
此外,各地针对残疾人的临时特殊救济也解决了很多残疾人的燃眉之急。
教育和就业保障残疾人自立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为残疾人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最近国家又提出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并提出了“人口在30万以上的县(市)均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但是,孩子们接受特殊教育,并没有打消残疾儿童家长所有的忧虑,他们并不知道等他们老了不能照顾孩子了这些孩子该怎么办。“如果政府能成立个机构,专门照顾这些智障儿童,给他们安排些简单的工作,能保证生存就行,那我们就放心了。”这是太原一名智障儿童的母亲的呼吁,也是所有智障儿童家长的心声。
其实,北京市近些年在各社区建的职业康复站,就是这些智障儿童的最好出路,也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在和义街道康复站,杨佳回答记者提问“未来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的答案是“想在这里待一辈子”。
“我最近去市里开会,听说十二五期间,市政府要给康复站里的孩子们都上社会保险,因为他们就业确实非常难。所以他们在这儿待一辈子也是可能的。”肖春华高兴地说。
根据国家政策,各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并且安置残疾人单位还享有税收优惠等。因此,聋哑人和肢体残疾人目前的就业率相对较高。据肖理事长介绍,和义街道辖区289个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在他们的帮助下,288个都找到了工作。
此外,很多地方残联都架起了残疾人和企业间交流的在线平台,还为残疾人举办各种技能的培训班。据中国残联统计,2006~2010年,中国共有376万城乡残疾人得到各类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有近50万人次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事实上,在个别地区,由于个别部门执行不到位,很多残疾人对于国家的政策并不了解,甚至没有享受到这些政策。“残疾人由于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他们不懂得争取。因此,需要一支高素质残联工作队伍来保障。”肖春华说。作为基层残联的负责人,肖春华深切地体会到了身体和智力残疾给这一群体带来的生活上的困难,“我们现在保的还是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离发达国家残疾人享受的高福利还有很大的距离。”肖春华认为,国家应该再出台一些保障性政策。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今年7月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新闻茶座上说,残疾人工作内容的繁杂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残疾人总体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让残疾人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