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发展 走向共享
2012-04-29徐影
徐影
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水平组,35岁的单身汉罗永乖终于告别了两辈人居住了60多年的土墙房。多年来,罗永乖和老母亲—直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危房里,每逢打雷下雨,堂屋里总是灌满了水。
“要不是政府的帮助,我这一辈子恐怕修不起这么漂亮的房子。”望着刚完工的新房,罗永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下找媳妇不用愁了!”
2011年,毕节市对威宁自治县下达一项艰巨的任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工程,完成危房改造55597户,2011年内完成80%以上,到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数据显示,2011年,贵州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3万户,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改造各类棚户区(危旧房)23.96万套(含货币安置),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61万户。
有安居之所,方有立身之本。对农村危房实施改造,这是“十二五”时期贵州“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10年11月下旬,贵州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贵州省2011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启动扶贫开发、就业创业、劳动力素质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住房、乡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社会管理创新等“十大民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遥相呼应,成为贵州跨越发展的主旋律。
2011年9月中旬的一天,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悄悄来到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部分村寨,开展了一次不打招呼的调研。没有预定线路,没有提前打招呼,没有市县领导陪同,没有警车带路,栗战书一行五人走村串寨,一路倾听民情民意,了解基层干部作风。
“你们生活得怎么样?吃水有困难吗?房子住得怎么样?对什么还不太满意……”栗战书始终面带笑容,耐心地听群众的意见,和群众交流。在两天的基层调研之后,栗战书一针见血地指出,贵州最核心的民生是收入,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
贵州耕地少,贵州贫困程度深,贵州农业人口多。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要促进大多数农民增收一直是个难题。贵州省委、省政府转换思维,提出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依托跨地区的大市场,促进与东部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交换,缓解全省人多地少的压力,增加劳动力收入,另一方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门路,转变农民观念,鼓励农民走进技能培训学校,在全省掀起学科技、用科技建设生态家园的高潮。截至2011年底,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2%和15%。
提及贫困,那是贵州人的一块心病,但贵州人从不讳疾忌医。早在2010年12月召开的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栗战书就向绝对贫困“宣战”:未来10年,贵州要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在“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减少300万人以上,2020年全部解决505万人的贫困问题。
教育一直是贵州社会事业优先发展的重点。2011年全省新建、改扩建300所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公办幼儿园。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发放农村家庭生活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7.58亿元。加大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建设力度。花溪高校聚集区建设全面推进,贵州大学一期扩建工程竣工。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新增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专利授权量增长11.6%。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加快发展。
曾几何时,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贵州人,总盼望家门口的那条道路变得宽阔、平坦,变得不再泥泞,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当下,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工程将使更多贵州农民像平塘村村民一样踏入致富“快车道”。按照规划,到2012年,贵州将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建设通村油路47/公里,力争“十二五”末实现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
2011年是贵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最高的一年,全省参合率达97.13%,高于全国96%的平均水平,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从2010年的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为历年来最高。2011年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和水平最高的一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比2010年增加1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9类增加到10类41项。无论是补助经费,还是服务内容和服务人群,都达到数量最多。全省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树寸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开展农业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让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兴仁县被列为贵州“新农保”试点县市之后,截至2011年底,全县累计21万人参保,累计发放养老金5560.777/元。
针对城乡困难户,贵州建立了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对缺粮低保对象和缺乏自救、互救能力的受灾困难群众发放了救助口粮。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特殊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2011年新建、改造乡镇敬老院180所;开发公益性岗位10.9万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万人;3个县、66个乡脱贫摘帽。
根据规划,2012年贵州将继续投资900亿元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谐发展、包容发展,民生工程给力幸福贵州,触动人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一种思路、一种干劲、一种决心,一种追求速度、质量、效益、共享的发展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