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教育理念
2012-04-27宋晓梅
宋晓梅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
教学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观念层面上的一个超越。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材应……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选入的课文有以下特点:(1)体现时代特征,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2)反映传统文化,如《戴震难师》、《董宣执法》、《包拯》等;(3)反映世界文化,如《苏珊·安东尼》(性别平等)、《我有一个梦想》(人权尊严);(4)体现现代理念,如平民意识、男女平等、关怀弱势群体等;(5)贴近社会、时代、学生,如《心声》《选举风波》等。
又如,人教版的《在山的那边》(追求理想)、《化石吟》(生物进化)、《伟大的悲剧》(科学探索)、《真正的英雄》(勇敢坚强)、《奇妙的克隆》(科技发展)、《再塑生命》(关怀弱者)、《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追求真理)。苏教版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精神)、《“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航天探索)、《多一些宽容》(宽容理解);湖北版的《体育颂》(体育精神);中华书局版的《“奥马哈”滩战役》(争取和平)、《与约翰斯登书》(勤劳致富);北师大版的《父母的心》和《最后一片叶子》(人类友爱)。从课文作者来说,世界著名文学家的作品纷纷选进教材,如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泰戈尔、川端康成、莎士比亚、笛福、雨果、西蒙诺夫、欧·亨利、茨威格、纪伯伦、星新一、济慈、叶赛宁、培根、莱蒙托夫、契诃夫、杰克·伦敦、勃兰兑斯、黑塞等等;其他名人如政治家林肯、马丁·路德·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科学家法布尔、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丁肇中、阿西莫夫等的文章也选进教材,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利于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经验”、合作学习等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
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教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要把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等人文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但是,如果语文课堂上老师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都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我们强调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 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基于学生经验”,在不放任自流的前提下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课堂不是布道者的教堂,讲台不是表演者的舞台。说明了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充分利用“基于学生经验”“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例如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围绕“辛苦麻木”设计问题,将课文串起来。(1)“辛苦麻木”的生活是指哪个时期的闰土?(2)与少年闰土比,中年闰土从哪些具体方面表现出“辛苦麻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少年“小英雄”与中年“木偶人”的形象)?(3)中年闰土有没有认识到他生活辛苦的原因?他为什么给儿子取名“水生”?在“迅哥儿”搬家时,他为什么单选了香炉和烛台?(4)“我”对闰土的生活方式持什么态度?这些问题的设计,全围绕“辛苦麻木”展开,既能涉及人物分析、主题理解,同时大大减少了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时间,从而把时间留给学生。
课标中只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课程目标,既没有什么是精读、略读等陈述性知识,更没有如何精读、略读的程序性知识;既没有什么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陈述性知识,也没有如何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程序性知识,更没有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相关知识。但是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在不放任自流的前提下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新闻上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如去年下半年,我去外地听课,一位老师教《荷花淀》时,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浓烟滚滚,枪声四起等。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的另一种战争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这位女老师讲授虽少了,但课堂上讨论有主题,课堂上教师虽淡化出场,但引导学生讨论互动,有目标、有中心、有理有据,都说到了点子上。正如韩军的新教育理念所说:主张“真是自由”,即:回归语文的“人文”之本;主张“举三反一”,即:回归语文的“积累”之本;主张“美读吟诵”,即: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
三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下合作学习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1.把生活引进课堂
把教材中描写的生活、表现的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教材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更近了,从而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参与教学。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到抓蟋蟀、挖何首乌、吃覆盆子的情景,我们可以让学生把童年的生活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学生会喜形于色,兴趣盎然。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就能保证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
2.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加以有效的指导
例如,教学《祝福》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与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由此可见,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深入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进行共同探究、合作学习,才能互相启发,才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