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

2012-04-25王法林青海省中医院血液肿瘤科西宁810000

陕西中医 2012年8期
关键词:仙灵脾血液学障碍性

王法林 青海省中医院血液肿瘤科(西宁810000)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并伴乏力,头晕等症状。中医多以脾虚、肾虚夹杂瘀阻辨证施治。笔者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采用自拟养血生髓中药口服、凉润温肾中药穴位离子导入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0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46例均为住院患者,经血象、骨髓象确诊为原发性慢性再障,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15~66岁,病程1个月至5年,初治19例,复发7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6岁~68岁;病程1个月至4年;初治11例,复发9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药康力龙2mg,2~3次/d、环孢素3~5mg(kg.d)、维生素B族、肌苷以及保肝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养血生髓汤,方药组成:黄芪40g,鹿角胶、党参各30g,山药20g,白术、熟地、补骨脂、肉苁蓉、仙灵脾、菟丝子、仙鹤草、侧柏叶各15g,阿胶、龟版、当归、甘草各10g,1剂/d,分早晚2次口服,另外中药离子透皮导入,初期采用中药:板蓝根、金银花、苦参、水牛角、栀子、黄连、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败酱草、赤小豆、连翘各20g,后期选用中药: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淫羊藿、巴戟天、山茱萸、菟丝子、肉桂、附子、黄芪、白术、丹参、赤芍各20g,初期及后期分别取上述两组药各煎取药液200mL,用纱布或其他吸水辅料浸取一定量放于体表肾俞、脾俞,外加通直流电的极板,离子透皮导入。

疗效标准 观察指标:两组治疗期间每隔10d观察症状积分及血象1次,治疗30d评定疗效,疗程6个月。症状积分:1分,无出血,一般体力劳动出现症状,可坚持轻体力劳动;2分,无出血,勉强坚持日常劳动;3分,有出血,静息时即出现症状,不能坚持日常活动;疗效判定:参照1987年全国第四届再生障碍性贫血修订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标准,分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无效。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均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行t检验。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 治疗组26例,基本治愈5例(19.2%),缓解11例(42.3%),明显进步7例(26.9%),无效3例(11.5%),总有效率88.5%;对照组20例,基本治愈3例(15.0%),缓解8例(40.0%),明显进步3例(15.0%),无效6例(30.0%),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症状积分 治疗组症状改善较快,对照组症状改善较缓,且改善程度较差,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 WBC、Hb上升较快,PLT上升较慢,大多数病例3个月内血象上升达明显进步,对照组上升较慢,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比较

讨 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致病因素通过直接破坏造血干细胞或引起异常免疫反应,使造血干细胞缺损、受抑,或基质细胞受损,进而导致内源性生长因子缺乏,造血的微环境缺陷引发再障,西医多以祛除病因,刺激骨髓造血,免疫抑制,支持治疗为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血虚”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虚、肾虚夹杂瘀阻,导致临床“虚劳血虚”之象,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血生髓、止血化瘀为原则,“补肾为主,补气为辅”,“补阳为主,滋阴为辅”,“先减症,后生血”,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熟地、菟丝子滋阴补肾,能刺激造血系统,促进红细胞及白细胞增生,甘草和中,有类激素样作用,抑制免疫反应,阿胶、当归养血活血,促进代谢,鹿角胶、龟版、补骨脂、肉苁蓉、仙灵脾温肾益髓填精、补虚,现代药理研究仙灵脾、补骨脂等补肾类药可有效提高体内祖系造血集落的产率,从而促进造血细胞的生长,仙鹤草、侧柏叶止血化瘀,有效减少血小板消耗,又能减轻血液的血管外渗,治疗出血、延长血小板输注间期,同时中药离子导入生血疗法,体现了中医的“内病外治法”,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在肾俞、脾俞等穴位,离子透皮导入治疗,初期清热凉血止血缓解症状,后期温热补阳改善造血功能,中药的药性在电场作用下通过俞穴、经络,而达脏腑,发挥其托毒透邪、填精益髓,扶正祛邪的药理作用,提高脏腑功能,从而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多途径内外兼治共同达到温补肾阳,健脾生血目的。二者共奏协同治疗的效果,本结果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减少西药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缩短疗程,提高免疫功能,促进造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之南.协和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19.

[2] 郑以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6,9(1):42-44.

[3] 夏长清,储榆林.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病理机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17(11):601.

[4] 张益枝.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5,18(3):143-146.

猜你喜欢

仙灵脾血液学障碍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单方验方
仙灵脾配伍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减毒增效研究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骨质疏松,服熟地黄仙灵脾
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2例
三种实验兔血液学指标测定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6例治疗效果观察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