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针灸诊疗特点研究

2012-04-25刘志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主穴脊髓功能障碍

张 涛,刘志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的临床常见合并证之一[1]。据报道[2],SCI患者脊髓损伤后25年病死率为49%,其中因膀胱功能障碍引起肾衰竭的病死率占43%[3],是SCI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据文献报道,针灸对SCI后膀胱功能恢复具有明确的疗效,但其取穴方法较多,操作各异,刺激量不同,目前尚未见对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针灸诊疗特点进行概述。故笔者检索了1966-2011年众多中英文数据库,共检索到针灸治疗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相关文献53篇,现将其诊疗特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检索以下电子数据库,无语言和出版状况的限制: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中国知网(CNKI)、维普医学资源数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截止日期为2011年9月。具体检索词如下:1)疾病病因限定词:脊髓损伤(injury of spine),脊髓外伤(spinal cord trauma),截瘫(paraplegia)。2)疾病名称限定词:膀胱功能障碍(bladder dysfunction),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膀胱功能紊乱(bladder disorders),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紊乱(neurogenic bladder disorders),排尿障碍(emiction disorder),小便失禁(aconuresis),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癃闭(uroschesis)。3)干预措施限定词:针刺(acupuncture),灸(moxibustion),电针(electroacupuncture),火针(fire needle),温针(warm needle),头针(scalp acupuncture),耳针(auricular acupuncture),穴位注射(point injection)。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纳入研究类型,关于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所有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序列、个案报道、专家经验。②研究对象类型,诊断明确的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包括尿失禁及尿潴留,患者年龄、性别、国籍、种族不限。③纳入干预措施类型,以各种针灸方法及特种针法为主要干预措施,包括针灸结合其他疗法的临床试验,对照组干预措施仅限除手术治疗外的保守治疗措施。2)排除标准:①排除脊髓损伤合并可能引起非脊髓损伤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术后及其他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多种不同干预措施合用(含4种及4种以上)的临床研究。③排除重复发表的文献,中英双语种文献仅纳入其中文版本文献。④排除存在安全性隐患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

1.3 检索结果 通过以上检索策略的检索及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共纳入相关临床文献53篇,其中中文文献50篇,英文文献3篇,包含随机对照试验14篇,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3篇。

2 文献分析

2.1 中医诊疗方法特点 辨证与辨病是中医诊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针对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检索到的53篇文献,其主穴全部为固定穴组,不进行加减变化,故辨病为本病的主要诊疗方法。其中,有4篇文献在辨病诊疗的过程中配合了辨证论治,根据病情虚实状态的不同,治疗过程中选择不同的配穴或操作手法,约占全部文献的7.5%。如顾旭东等[4]在主穴的基础上,虚证配肾俞等,施以补法;实证配膀胱俞等,施以泻法。

按部位统计,53篇文献所用主穴中,L4脊椎以下腰骶部常用穴位10个,计103穴次,占取穴总次数的38.43%(103/268);脐以下小腹部常用穴位13个,计62穴次,占总数的23.13%(62/268);下肢前内侧常用穴位14个,计51穴次,占19.03%(51/268);损伤平面上下的督脉穴及夹脊穴共出现7次,计21穴次,占7.84%(21/268)。下肢后外侧常用穴位10个,计12穴次,约占4.48%(12/268);L4脊椎以上背部常用穴位3个,计8穴次,占2.99%(8/268);足部常用穴位3个,计6穴次,约占2.24%(6/268);头部、上肢常用穴位各2个,计5穴次,约占1.87%(5/268)。

按经络统计,53篇文献所用主穴中,足太阳膀胱经107穴次,占总数的39.93%(107/268);任脉50穴次,占18.66%(50/268);足太阴脾经29穴次,占10.82%(29/268);督脉20穴次,占7.46%(20/268);足阳明胃经19穴次,占7.09%(19/268);足太阴肾经11穴次,占4.1%(11/268);足厥阴肝经7穴次,约占2.61%(7/268);足少阳胆经6穴次,约占2.24%(6/268);手少阳三焦经及手厥阴心包经各1穴次,各占0.37%(1/268)。

2.4 治疗频次 53篇文献中,3篇未提及治疗频次,1篇仅治疗1次即结束试验,49篇提到具体治疗频次。该49篇文献中,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的文献共45篇,43篇文献使用的针刺频次为日1次,其中28篇每次留针30 min,4篇每次留针20 min,每次留针15、20~30、40、45、30~50 min者各1篇文献,3篇文献留针50 min,3篇文献进针后捻针10 min即出针;留针5~10 min日1次或隔日1次、留针30 min日2次各1篇文献。以艾灸、穴位注射、点穴为主要治疗方法的文献各1篇,频次均为日1次。

结果表明,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治疗频次以日1次、每次20~50 min最为常用,占总数的86.67%。艾灸、穴位注射及点穴疗法因纳入文献资料相对较少,治疗频次尚不能一概而论。

2.6 疗程统计 纳入的53篇文献中,1篇文献仅治疗1次即结束,6篇文献未提及明确治疗疗程。9篇文献仅描述了治疗总次数,未设定明确疗程,其中前4周每周治疗5次,之后每周3次,连续2~8周进行治疗的文献3篇。剩余的37篇文献中,以治疗5次为1疗程的文献有3篇,治疗7次为1疗程的文献2篇,治疗10次为1疗程的文献16篇,治疗12次为1疗程的文献3篇,治疗15次为1疗程的文献5篇,治疗20次为1疗程的文献3篇,每日治疗1次、连续2周为1疗程的文献2篇,每周治疗6次、连续3个月为1疗程的文献3篇。

结果表明,针灸治疗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疗程的分布较为分散,以治疗10次作为1疗程的较为集中,占文献总数的30.19%。

3 讨论

4 结论

[1]张玉海.神经泌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Frankel HL,Coll JR,Charlifue SW,et al.Long-term survival in spinal cord injury:a fifty year investigation[J].Spinal Cord,1999,36(4):266-274.

[3]Tanagho EA,Schmidt RA.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the neurogenic bladder[J].Urol,1988,140(2):1331-1339.

[5]陈娜,韩艾.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54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2):156-157.

[6]刘志顺,王晶.电针治疗脊髓源性逼尿肌活动过度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79-80.

[7]李凝,吴艳,朱毅,等.SCI后神经元性膀胱针刺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90-491.

[8]张保朝.电针治疗神经原性排尿障碍40例[J].中国针灸,2003,23(6):343.

猜你喜欢

主穴脊髓功能障碍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荨麻疹穴位埋线取穴规律的分析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腧穴配伍与配穴辨析*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高血压取穴规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