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2)

2012-04-25崔仲三

少林与太极 2012年10期
关键词:左掌左臂双臂

文/崔仲三

五、单鞭

单鞭的动作造型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极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此动作因双臂前后分展,犹如一条舒卷自如的长鞭而得名。

单鞭动作的全过程(见图单鞭1~单鞭5)要体会动作开与合的有机配合,即开中有合、合中寓开、开合相济的原理。当然此原理不仅在此式中要遵守,而是式式都要注意。太极拳理论中提到的身法“外三合”之说,即肩与胯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在此式中表现得最明显,手、臂,与腿、脚,均含有上下垂直相对之意。所谓“相合”,不应片面、教条地理解为动作外形必须绝对垂直相对,而是在运动中注重动作的衔接及身体各部位关节的相对协调、和顺。单鞭动作强调了杨式太极拳动作“立身中正安舒”、“沉稳气势浑厚”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单鞭拳势的动作过程并不复杂,但运动时要圆润流畅,不得有断续停顿之势。身体的左右转动,要注意强调腰髋的转动必须协调一致。左转体弓步时,松腰、沉髋,以腰髋的转动带动左臂向上、向前的大弧形运动轨迹。但运动时左掌指不可超过上眉,动作要一气呵成。定式时,左臂与右臂的夹角应在135度为宜。左掌与左腿的弓步方向一致,左掌指与鼻相平齐,掌心侧向前,虎口撑圆,意贯左臂外侧。右勾手的动作方向为右后45度,右勾背略高于肩,但右腕关节不可死折,力达勾背。此时立身中正,含胸舒背,肩要松沉,肘要下垂。双臂的动作外形要圆活、饱满,沉稳中要寓有轻灵之意,舒展中含有紧凑之感。运动过程中要体会拳谚所云“以心行气,务会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单鞭1

单鞭2

单鞭3

单鞭4

单鞭5

六、提手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提手的动作过程(见图提手1~提手3),强调以腰髋的左右转动,使身体沿纵轴方向而动,并且带动双臂的动作同时进行,体现“腰为主宰”的动作理念。身体向左转的拧腰、左脚内扣的合髋、右脚跟提起,只有将身体重心完全移于左腿,身体沿纵轴旋转才能自如。右脚跟的提起,不仅是为了增加转体时的灵活,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双臂的劲力。只有这样,双臂才具有弹性和撑力,最后为破解对方的力量起到引化的效果,从而引出对方的虚处,判断对方的劲端,破解对方的劲源。这一看似不协调的动作过程,却为下一动作的完成孕育着极大的力量,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头尾相接相向而动的寓意一样。这也是杨式太极拳动作的特点。此式动作在双臂外旋,向下、向后平展时,动作幅度很小,立身要中正,要松肩、垂肘,双臂之间动作要饱满撑圆。力点意贯双臂下侧含有“沉劲”,双臂后侧含有“引化劲”,不仅具有向下的沉劲,更突出向后的引化之意。双臂动作外形要强调呈“弓形”,身形要保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正如拳谚所云:“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随即右腿向前迈出,右前脚掌踏地,但不是虚点,而要有力度,要有支撑感,以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固。身体向右的回转、右脚跟的着地、右虚步的形成、前三后七的身体重心的分配、腰髋的松沉,加强了动作底盘的实力,避免了身体前俯、突臀的现象的产生。尤其要特别注意左支撑腿的膝关节与左脚尖在同一方向,都是向左侧前45度。只有这样身形才能达到尾闾中正、松腰沉髋、含胸拔背的要求。双掌合臂向前推出时,要按右前、左后的顺序相合,同时双掌从耳侧向前合掌而产生的提拔劲也由此而生。此劲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沾劲的表现,其目的在于提拔对方之根基,破坏对方的劲路,使其重心偏斜、倾倒。要用腰腿的力量沾提,绝不是单纯地用掌提。提劲时,双脚的动作要扎实,虚领顶劲,气贴脊背,只有这样才能得机得势而动。

提手动作的定式,要注意动作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身体关节的相呼应,即肩与髋关节的相对、右肘与右膝关节的相对、右掌指与鼻尖的相对、左掌指与右肘关节的相对、双臂与双腿的相对。只有掌握和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提手动作才能达到完整一气的境界。

提手1

提手2

提手3

七、上势

现在绝大部分的练习者在套路练习时,都丢掉或忽视了上势这个动作。而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上势动作不仅仅是连接式,也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势的动作过程(见图上势1~上势4) 可以看作是两部分动作的组合,即捋式和挤靠式。当身体向左转时,左臂外旋,弧形下落,此时要意贯左臂下侧,含有向下的劲,同时又要含有向侧后的撑劲,意贯左肘关节。这样既保证了左臂动作的饱满,又限制了左臂动作的方向,使身体向左侧后45度方向运转。腰髋的转动同时带动了右掌的前展,右腕关节要和顺,意贯右臂外侧,有向前的立劲。随身体的转动双臂要含对拔之劲。腰髋转动时,右脚跟要含有向后的蹬劲,而左膝关节与左脚方向一致,使得左支撑腿含有撑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圆裆、敛臀。松腰沉髋不仅使身体灵活自如地转动,而且也避免了由于身体的转动而使重心起伏的弊病。随后,双掌随腰的转动做捋式,身体向右回转,左掌按附于右前臂时,身体重心右移,以左腿的力量催动腰髋向前平移,成右弓步,同时含有向前的肩、胸的靠劲。双臂也随同腰髋的平移向前下挤出,意贯右前臂外侧,左掌辅助发力。上势动作外形与右揽雀尾的挤式动作相仿,但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劲力方法并产生不同的效果。右揽雀尾的挤式动作是平挤,左掌附于右掌腕部,是破坏对方的重心后将对方沿水平方向放出,使其后退。上势动作则是左掌按附于右前臂内侧,劲力的方向是向自己的前下方,以“挤靠”劲为主打,将对方沿自己的劲力前下方放出,使其后退后跌倒在地。下势动作身形微微有些前俯,但绝不可过于前倾使自己失去重心。拳谚云:“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所以为病。因无着落,必失方圆。”

上势动作由捋式和挤靠式组合而成,动作之间的结合都是由腰髋的左右转动进行连接的,没有明显的界限,上下动作相随相合、协调一致,达到了拳理要求的连绵不断、圆活连贯、运劲如抽丝、一气呵成的境界。

上势1

上势2

上势3

上势4

猜你喜欢

左掌左臂双臂
少林黑虎拳(下)
少林黑虎拳(上)
我在街上走
锐角寻亲记
三个小动作练反应
蝴蝶仙女
王天海诗选
双臂锻炼六法
我在街上走
独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