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越王勾践剑看古代的铸剑技术

2012-04-25庾莉萍

少林与太极 2012年10期
关键词:越王佩剑铸剑

文/庾莉萍

剑为百兵之王,作为近体格斗的兵器具有可刺可斩的作用。剑分为剑身和剑柄两部分,根据其柄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圆茎柄剑和扁茎柄剑。由于其性能适合步战的需要,春秋中期以后,剑被广泛地用于实战,并作为短兵器的代表成为常用的军队装备。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由于水网纵横、林莽丛生,在中原大量使用战车时,南方大幅度发展了短兵器,今日所见许多著名的宝剑就出土在这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传颂。为了兴国,越国曾大造兵器。在吴越青铜剑中,越王剑受到人们的瞩目。出土于湖北江陵的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之称。此剑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锋刃依然锐利,可以轻易剁切铜铅、纸张,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奇珍、国宝。

由于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与此相应,佩剑成为当时社会权力、等级和时尚的标志。东周之前,对于佩剑有严格的礼仪规定,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和品德高尚之人。春秋之际,佩剑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春秋晚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礼制松弛,青铜剑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佩剑逐渐成为当时的时尚,并也用于表明身份等级。古文献中多有关于宝剑的故事与传说,由此可见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越王勾践剑出土的时候放在棺内人骨架左侧,剑身插在外髹黑漆木胎的剑鞘内,保存完好。此剑全长55.7厘米,剑身长45.6厘米,剑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呈盘形,剑柄中空呈圆柱形,其茎上残留着当时缠裹丝绳的痕迹,并刻三道戒箍。剑前锋内敛,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刃口两度弧曲,锋利非常,两从有血槽。整个剑身布满黑色菱形暗花纹,剑格两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剑身中间两面各有一道微凸的棱。剑身正面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铸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字迹清晰,阴阳可辨。剑身近首处略粗大,近格处较细小。出土时剑身尚闪烁着炫目的光泽,是件非常难得的文物。此剑埋于地下2300多年,出土后仍完好如新,毫无锈蚀,寒光闪闪,刃薄锋利,在场的考古、挖掘等专家无不为之叹服。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青铜剑天下驰名。《越绝书》载:“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欧冶子是当时的铸剑大师,他不仅懂得镶嵌的技术,且能用金、银、锡等混合熔液加以外镀防止剑生锈,时人称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甲世而生之人。正是这批工匠以其巧夺天工的技艺,把我国春秋时期的青铜铸造业推向应用合金焊接的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代,剑已成为士“必有之佩”,凡百官、贵族等随身必佩剑,以显示其身份,虽贫不能食,随身犹有一剑。吴越所铸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于是吴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其身价之重自不待言。

为进一步解开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和不锈之迷,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为我们了解越王勾践剑的金属配比以及铸造工艺细节,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经检测,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合金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剑身的各个部位由于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其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量高,硬度大,异常锋利,可把一叠很厚的纸一剑切透。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实验报告还指出,勾践剑剑身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处含硫量略高。有学者据此撰文认为,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硫化铜的防锈技术。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正是剑身经过硫化处理。采用硫化铜防锈也是当时发明的一种先进工艺。

此外,作为青铜剑主要成分的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也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考古学家证明,湖北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剑,像越王勾践剑这样千古不锈、湛亮如新者还有多把。与青铜兵器相比,钢铁兵器更容易锈蚀。迄今出土的比越王勾践剑时代晚上数百年的西汉铁剑,没有一把不是锈迹斑斑的,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关于吴越地区青铜剑铸造工艺及其性能,先秦典籍早有明确记载。《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划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这里明确指出了决定青铜剑质地、性能的五大要素,即:铸剑的模型和铸范必须规矩严正;使用的锡、铜料必须质地纯正;铸剑师必须有巧思和精湛的工艺;合金和铸造的火候必须恰当;最后,要去除剑身的毛刺,精细研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利器。《淮南子·惰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判犀甲。”又赞:“夫宋画、吴冶、刻刑镂法,乱修曲出,其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充分印证了吴越之剑确实名副其实。

勾践剑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卓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吴越地区冶铸技术水平达到高峰的一个缩影。这种高超的铸造技术主要体现在剑身、茎、格、箍、首的成型技术以及剑身的磨削技术、铭文的成型技术、剑格的绿松石加工和镶嵌技术、剑首同心圆成型技术、剑鞘制作技术等诸方面。

吴越剑分多次铸造而成,剑铸好后,还需要经过剥脱、磨削、抛光等多道加工工序。勾践剑铸造水平之高,使得肉眼难以察觉铸痕。观察剑之中脊,呈一条笔直的线条直至锋尖,剑从与两锷交线的对称度和平行度极好,剑身从中脊向从部与锷面交线处作光滑的弧形凹面过渡,并且左右两个弧形凹面相当规整匀称。完美的剑身说明当时的匠师很可能已使用特制的工具和夹具,再加上铸剑匠师的高超磨剑技艺,才能磨出如此出色的剑身。

勾践剑剑首饰有11道同心圆。剑首饰有同心圆者,仅见于少数吴越青铜剑,实战用铜剑极少使用这种华丽的装饰。它和剑身菱形暗格纹、复合剑的制作技术,堪称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具有重要的科技史价值。

越王勾践剑剑格铭文缝隙间布满了米粒大小、薄如蝉翼的绿松石,正反两面有数百颗之多。这些细小的绿松石经过了精心的切割、磨制、抛光等工艺,并可能使用了一种红色黏土将其粘结在剑格上,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绿松石加工和镶嵌技艺。

人们谈及古代越国,总是赞叹越人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杰出的铸剑技术,这种评价一次次被新出土的实物所证实。相比之下,越王勾践剑是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证物。它以其突出的历史与工艺价值,不仅见证了越国的兴盛与衰亡,也成为显示越人绝世才智与精湛工艺的不朽代表。

猜你喜欢

越王佩剑铸剑
传统铸剑文化的历史记忆与现代传承路径探析
我国女子佩剑技战术打法特征及发展趋势探究
香溪(外一首)
老铸剑师的秘诀
浅析<铸剑>眉间尺的人物形象
越王勾践剑真的是兵器吗?
小说《铸剑》中意象的融合
人际博弈
我国男子佩剑运动员比赛中进攻技术统计分析
击剑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