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一号”与宋代广西北部湾的对外交往

2012-04-24吴小玲

广西民族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钦州宋代

【摘要】宋代中国南海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留给后人的最直接航海物证就是“南海一号”古沉船。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与广西北部湾港口形成的基础上,随着宋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改变,广西北部湾主要以安南等东南亚小国为交往对象,中心港口移至钦州,钦州博易场等地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南海一号”发掘地所在的阳江外海面是商船从广州、福建港口经由北部湾到南海各国的经过地,也是广州与钦州间来往商船的经过地。广西北部湾港口特别是钦州港的对外交往是宋朝海外交往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南海一号;广西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宋代;钦州

【作者】吴小玲,钦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广西钦州,535000

自汉代起,以合浦、徐闻等为起点的中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古代以船只为载体,以航海技术为依托,以海外贸易为主要目的的绵延于东西数十国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它与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到宋代,由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改变,曾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点和必经之地的广西北部湾沿岸,主要以安南等东南亚小国为交往对象,其中心港口移至钦州。钦州博易场等地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它成就了宋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局部繁荣。“南海一号”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域的宋代沉船,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发现和打捞,是宋代中国南海海上贸易继续得到大发展的重要物证,它与现存古文献资料共同见证了广西北部湾沿岸港口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变化。

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形成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1]根据这一记载,汉武帝的船队将中原的黄金、杂缯(丝织品)沿着内陆水路过五岭、沿南流江而下,抵合浦港出海,向西过大观港、乌雷岭(今钦州犀牛脚)到达交趾,随后沿着交趾(越南)海岸前行穿过马来半岛,到达黄支(印度东海岸)等地。海外各国的货物到合浦等地上岸后,沿水路北上汉中(长安)或溯江至西南地区贸易,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内地的贸易往来。东汉(公元83年)后,随着零陵峤道即湘桂走廊的扩建,更多的船只选择以北部湾为终点,海上丝绸之路通向了罗马(大秦),“到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2]由于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航海技术水平较低,加上北部湾北部属季风气候区,沿海岸航行、依靠地文导航、取得沿途岛屿的补给是大规模航海活动最可行的办法。合浦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广西北部湾沿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由于汉代航海业刚刚起步,港口建设仍很简陋,航海活动大多是群众自发的、零散的,只要是适合于船只出航或泊岸之处都是出海港,官方所利用的也只能是民间认可的条件较为优越的出海港。因此,汉合浦港应该是指以合浦郡的一个中心港(官方的出海港)为主的多个港口的集合,其范围应包括今北部湾范围内的安铺港、铁山港、北海港及钦州龙门港等沿海港口。[3]

二、宋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改变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东西南北方千里。”[4]合浦和徐闻在汉代的繁荣,使从雷州半岛到海南岛的海上交通路线得以开辟,一批批漢军从合浦徐闻渡海到珠崖、儋耳,海南岛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得以开发与经营。在此基础上,由于“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阯洋。中有三合流,波头涌而分流为三:其一南流,通道于诸蕃国之海也。其一北流,广东、福建、江浙之海也。其一东流,入于无际,所谓东大洋海也。南舶往来,必冲三流之中,得风一息,可济。苟入险无风,舟不可出,必瓦解于三流之中。传闻东大洋海,有长砂石塘数万里,尾闾所泄,沦入九幽。昔尝有舶舟,为大西风所引,至于东大海,尾闾之声,震汹无地。俄得大东风以免”[5]。到三国至南朝时,由广州出发,经海南岛以东、西沙群岛北礁到东南亚诸国的新航线逐步得以开辟,这比经徐闻、合浦等处曲折航行的航程大为缩短,航行时间减少,降低了运输成本。特别是随着造船工艺及航海技术的进步,远洋船只可以脱离海岸线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走更远的路和更复杂的航线,抵达更多的国家。广州在六朝之后,逐步成为中国南方海外贸易的中心,北部湾航线及徐闻、合浦港的重要性开始下降。

据《新唐书·地理志下》记载,唐代的四条国际路线,其中一条为“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所及范围已经自广州延伸至印度洋、波斯湾及东非海岸。交州和广州同为唐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两大对外贸易港口,“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6] ,交(州)、广(州)之间也相互贸易,“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货易”[7]。宋代,海外贸易继续扩大,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不断延伸:商人们由泉州、广州等地出发,穿越南海到达中南半岛,随后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包括印度、东非、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在内的整个印度洋沿岸地区,再经过分支商路,抵达北非和近东。广州与交趾之间仍有正常贸易往来,由于“福建、两浙海滨多港,忽遇恶风,则急投近港”,自广州而东,海道易行,而“广西海岸皆砂土,无多港澳,暴风卒起,无所逃匿。至于钦、廉之西南,海多巨石,尤为难行”[8],广州而西到交趾的海道难行。三佛齐国为诸国海上要道,也是域外各国从海上至中国的必由之路。《岭外代答》“航海外夷”载三条航线:一是从三佛齐出发,至中国之境;一是从占婆出发,要稍西北行舟,过十二子石,与三佛齐至中国航线合;一是从大食出发,乘小舟南行,至故临国,易大舟而东行,到三佛齐,再至中国。这里却仍记载从三佛齐经屯门至广州、经甲子门至泉州两条航线,没有再言及至廉州的航线。可见,宋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广西北部湾沿岸为必经之道,廉州(合浦)已失去当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三、宋代广西北部湾地区对外交往的特点

在宋代海上对外交往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地区对外交往发生新变化,主要以安南等东南亚小国为交往对象,中心港口移至钦州,钦州博易场等地为主要的贸易场所。

(一)广西北部湾通安南的交通进一步贯通,钦州经海路到交趾是最便捷的通道

早在唐朝时,由于廉江的入海口被淤泥堵塞,加上廉州通交趾的必经之地乌雷岭前有长数百里的砂碛直入大海中,“海舶遇之輙碎”[9],朝廷积极寻找新的通道,“唐贞观中(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寻刘方故道,行达交趾,开拓夷僚,置襄州(今上思一带)”[10],修筑从钦州通襄州的道路,直抵交趾。“初交趾以北, 距南海有水路,多覆巨舟”,唐咸通八年(867年)三月,高骈奏请开凿通往交趾的水道天威径(潭蓬运河)[11],从此经钦州海面出安南的船只无须绕过白龙尾,可直接穿过天威径直达交趾,缩短了航程。宋朝立国后,重视发展通往交州的海路,开宝五年(972年),朝廷“令海门(今广西合浦)造船通交州道”[12]。这样,宋代广西通安南的道路主要有五条:一是“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南行入其境机榔县,过乌皮、桃花二小江,至浦定江,……凡四日至其国都”[13];二是“自太平寨东南行,过丹特罗江,入其谅州,六日至其国都”;三是自右江温润寨入其国;四是自安南的永安州,用小舟至钦州港,朝发暮到[14];五是自钦州水陆兼行,“自钦西南舟行一日,至其永安州。由玉山大盘寨过永泰、万春,即至其国都,不过五日。”[15]可见,自钦州经海路到交趾是最便捷的通道。

(二)钦州成为中越官方使者往来的必经之地

“钦、廉皆号极边,去安南境不相远。”[16]宋以后的史书,常称廉州“旧时为入安南之道”,可见此前的廉州是入交趾的主要道路。宋代,钦州通交趾,陆路可由襄州直达交趾,海路可渡海出安南。安南“东有小江过海至钦、廉”[17],其国人一般是“率用小舟,既出港,循崖而行,不半里即入钦港。正使至廉,必越钦港。乱流之际,风涛多恶。交人之至钦也,自其境永安州,朝发暮到”[18],十分便利。由于从钦州至廉州的航线“乱流之际,风涛多恶”,“异时安南舟楫多至廉,后为溺舟,乃更来钦”[19],在邕州、钦州道路畅通之后,廉州一道逐渐衰落,钦州港取代了廉州的地位。“正使至廉,必越钦港”,钦州成为中越两国官方使者往来的必经之地。如授予王的称号、吊祭国王时,宋朝皇帝皆遣使经钦廉传达旨意。特别是钦州成为当时接待使者的边邑,安南使者完成朝贡使命后,曾乞由钦州归国,或有安南使者至钦以乞求入贡。如宋嘉佑五年(1060年),交趾寇邕州,杀五巡检骤。余靖为广西体量安抚使,移檄交趾。交趾即“械五人送钦州,斩于界上”[20]。这事发生在邕州,却移交至钦州处理,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道路的便捷。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宋神宗诏令广西经略司指挥“自今有赐安南诏命,令钦州关报本道,候遣人至界首迎接,乃得付之”[21]。此外,两国投递公文也主要以钦州为通道,“钦州探海往其郡永安州投公文,不容民间交语,馆之骤亭,速遣出境,防之甚密。其国人贡,自昔由邕或钦入境。盖先遣使议定,移文经略司,转以上闻。有旨许其来,则专使上京,不然则否。”[22]

据统计,宋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有26个,朝贡次数达302次,其中安南45次,占城56次,真腊、三佛齐33次,大食40次。[23]宋代接受海外国家朝贡较多,也能反映宋代经过广西北部湾等地的朝贡贸易的繁荣。

(三)设立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宋朝“……自东北而西南,其行至钦州止矣。沿海州郡类有市舶。”[24] 1010年,北宋朝廷准许在廉州及钦州如洪寨(今钦州黄屋屯一带)设互市,在廉州设沿海巡检司“掌番货海船征榷之事”[25],具有市舶的职责。钦州“港口置抵掉寨以谁何之,近境有木龙渡以节之,沿海巡检一司,迎且送之。”[26]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和防守。

(四)钦州博易场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交易地

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安南王遣使要求互市于邕州,宋真宗给予拒绝,要求遵旧制“止许廉州及如洪寨互市(今钦州市钦南区黄屋屯镇)”[27],这说明此前如洪寨已是中越边民的交易场所。为了便于与安南交易,元丰二年(1079年)六月,广南西路经略使上言“钦、廉州宜各创驿安泊交人,就驿置博易场,委州监押、沿海巡检兼管勾”[28],从之。于是置有江东驿,钦州博易场诞生,它取代如洪寨成为对外贸易的场所。

钦州博易场是以中越两国商民交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市场。《岭外代答》卷五《钦州博易场》记载了双方在博易场进行贸易的情况。从商人的数量、商品的种类、贸易的规模上都反映了当时贸易的繁盛景象。

前来钦州贸易的交趾商人有“其国富商”,他们由“永安州移牒于钦(州)”,履行入境申报手续,但只能“谓之小纲”;另有交趾官府组织的贸易团队,即“其国遣使来钦,因以博易,谓之大纲”;还有做小买卖的交趾邊民“谓之交趾蜑”。宋朝商人,“富商自蜀贩锦至钦,自钦易香至蜀,岁一往返”,小商则是“近贩纸、笔、米、布之属,日与交人少少博易”,“斗米尺布” [29],规模较小。

在博易场交易的物品种类较多,其中有日常用品,如交趾商人“以鱼、蚌易斗米尺布”,出售的食盐“二十五斤为一箩”。宋朝商人贩易的有米、布、纸、笔等,“交趾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而更多的是两国间进行的奢侈品贸易,如交趾富商“所赍乃金银、铜钱、沉香、光香、熟香、生香、真珠、象齿、犀角”,来自四川的富商则贩蜀锦,此外琥珀也是交易的物品,钦州人“持以往博易场,卖之交趾,骤致大富。”[30]有些商品产自交趾,如“光香,出海北及交趾,与笺香同,多聚于钦州”,有的是从交趾转贩来的其他国家产品,如“沉香来自诸蕃国者,真腊为上,占城次之”,“凡交趾沉香至钦,皆占城(沉香)也。”[31]奢侈品交易的规模较大,“每博易动数千缗”。此外,两广稻米“常岁商相转贩,舶交海中。”[32]用于制造船柁的乌婪木,“在钦州只数百缗,至番禺、温陵,价格增十倍。”[33]南方号称桂海,桂枝、肉桂、桂心的药用价值皆很高,“桂产于宾、钦二州,于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于钦者舶商海运,致于东方。”[34]合浦海中产珍珠,“蛋人采珠,黠民以升酒斗粟易之,分等级卖入城中,又经数次倒卖,至京师。”[35]广西瑶峒中多沙木,当地人将沙木“劈作大板,背负以出,与省民博易。舟下广东,得息倍称。”[36]

宋代钦州博易场,不仅商品种类繁多,而且商业博弈激烈,甚至出现欺诈,具备了相对成熟市场的特征。如宋朝商人与交趾商人间常有价格心理战,“各以其货互缄,逾时而价始定。既缄之后,不得与他商议。其始议价,天地之不相侔。吾之富商,又日遣其徒为小商以自给,而筑室反耕以老之。彼之富商,顽然不动,亦以持久困我。二商相遇,相与为杯酒欢,久而降心相从”,在其中撮合交易的“侩者”则“左右渐加抑扬,其价相去不远,然后两平焉”。官府主要起监督作用,“官为之秤香交锦,以成其事”,按“实钱一缗征三十”[37]的比例收取宋朝商人的交易税。在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相互间的欺诈,“率以生药之伪,彼则以金银杂以铜,至不可辨,香则渍以盐,使之能沉水,或铸铅于香窍以沉之。” [38]

(五)钦州成为广西沿海及越南等周边地区的一个中心市镇

“州府治城和县邑市镇在东南市场等级网络中起到了各级中心地的作用。一大批因海外贸易而兴起和繁荣的市镇也是如此。它们不仅是舶货聚积之地,也是周围地区的市场中心地。每一个贸易港口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带动周围市场发展的作用。”[39]宋代的钦州,始设如洪寨,后设博易场,特别是钦州博易场吸引了交趾商人等远近居民聚此交易,它不仅是香药宝货进出口的交易之所,而且成为各种商品聚集的中心市场,具备了相对成熟市场的特征,兼有货物聚积之地和带动周围市场发展的双重作用。由钦州博易场等地所呈现的贸易繁荣在南宋时期仍继续保持,如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广南东西路宣谕明橐谈两广边郡透漏生口、铜钱事时说到:“邕、钦、廉三州与交趾海道相连,逐年规利之徒贸易金、香。”[40]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二月,知钦州戴万言:“邕、钦、廉州与交趾接,自守倅以下所积俸余,悉皆博易。”[41]都反映了广西钦州、廉州等地与交趾贸易所出现的繁荣景象。

四、宋代广西北部湾海上对外交往与“南海一号”的关系

宋代,中国的对外交往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洋,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出现了一批对外贸易的港口,如泉州、明州、广州等。南海航线是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航线,从中国的泉州或广州港出发,经南海南下可至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阿拉伯半岛等地,甚至远及东非、地中海沿岸。在广南西路沿海,沿钦州、廉州海岸南下即达交趾,并可下南海诸国。宋代广西北部湾海上对外交往的繁荣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一个局部体现。

“南海一号”发掘地所在的广东阳江外海面是商船从广州、福建港口经由北部湾到南海各国的经过地。在中国早期航海还依赖于沿海岸线行使,以确保航海安全及食物来源的情况下,广西北部湾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汉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必经之地。当轮船能够脱离海岸线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由广州可直抵今爪畦、再经巽他海峡或马六甲海峡至印度,缩短航海距离和时间后,广西北部湾的钦州、廉州等地,对外作为对安南国管制绥服的中点站,对内作为货物外运的港口,其地位和作用远远比不上泉州、明州、广州等地。但由于当时广州设市舶司,其外销瓷器的运输量大,一旦满足不了运输需要,就必须另辟港口。广西沿海各港口是与东南亚交往的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因此便成为当时的对外贸易港口,所运送的是当时外销的主要货物即各地生产的陶瓷器。

从实际情况来看,从广州出海的商船,大的商船可以直接跨海而行,经海南岛到马来半岛再西行,缩短行程。而小的商船由于续航能力有限,不敢跨海航行,只能沿海岸航行,以便避风暴以及补充淡水及粮食给养。它们往往从广州出发,西行经过广西北部湾诸港,南下越南经马来半岛再西行。“南海一号”沉船就是欲西行的小船,该船集中了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等中国古代名窑的瓷器,估计是从广州或福建港口起航,经阳江往西沿北部湾海岸再向南洋诸国行驶,结果却在阳江外海面沉没。近年来越南海域附近也出土了中国宋代沉船,都是经广西北部湾各港口出去的。从考古发掘来看,近年来在今防城港市公车镇下港村的松柏港发现了唐宋时的窑址,所烧的是常见的外销瓷。1987~1990年,在浦北县共发现了9处宋代窑址,其中寨圩窑的饰纹有莲花和菊花,属外销瓷的刻花方式。[42]这说明,宋代泉州、广州的一部分商船经过北部湾海域向南航行,刺激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陶瓷生产和对外贸易。号称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其起源可追溯到隋朝,到宋朝时有较大发展,也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陶瓷运输的影响有关。

“南海一号”的发掘地也是广州与钦州之间来往商船的经过地。当时,广州是广南地区交通的总枢纽,从广州沿海岸西行可达钦、廉两州。广州当时生产的远洋船“木兰舟”属“持万斛之舟”,其桅杆长3丈。远洋航行,动辄行驶数万里,桅杆是否结实是关键。钦州出产的纹理坚密的乌婪木是制造桅杆的最佳材料,“唯钦产缜理坚密”,“钦州海山,有奇材二种:一曰紫荆木,坚类铁石,色比燕脂,易直,合抱。以为栋梁,可数百年。一曰乌婪木,用以为大船之柂,极天下之妙也。”紫荆木,坚硬似铁,色如燕脂,数百年不腐坏;乌婪木,专门用来造大船之桅杆。造一双桅杆的乌婪木料,在钦州山中价值不过数百缗,“至番禺、温陵,价十倍矣。”[43]即一运到广州,就翻涨10倍,仍供不应求。由于以广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的发展,造船业的兴盛,对钦州乌婪木和紫荆木的需求不断,因此,钦州与广州之间有较频繁的往来。

综上所述,中国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留给后人的最直接的航海物证就是发掘的“南海一号”沉船。“南海一号”所反映的经由中国南方沿海的对外交往是宋代中国海外交往总特征的体现,它与古文献资料一起共同证实了广西北部湾沿岸港口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变化。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特别是钦州的繁荣是宋朝海外交往繁荣发展的一个局部缩影,其客观影响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相提并论。当然,进一步探讨广西北部湾沿海这个自古便拥有航海传统、汉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宋代又与安南等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地区,此后为什么没有能够发展成为对外贸易大港的原因,也成为广西北部湾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开发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M].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南朝宋)范晔,(唐)李贤注.后汉书[M].卷一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李志俭.试论北海港的历史地位[J].广西地方志通讯,1985(2).

[4](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M].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地理门[M].北京:中華书局,1999.

[6](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唐)刘恂.岭表录异·海鰌鱼[A].王叔武校,林超民.西南古籍研究2001年[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8](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地理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地理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后晋)刘煦.旧唐书[M].卷四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后晋)刘煦.旧唐书[M].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一三.上海:中华书局标点本,1995.298.

[13](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外国门上·安南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地理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外国门上·安南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6](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地理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外国门上·安南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边帅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9](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边帅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0](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尚书余襄公[M].卷9(四部丛刊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11).

[2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三二一.上海:中华书局标点本,1995.

[22](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外国门上·安南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3]李云泉.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4](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外国门下·航海外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5]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67.

[26](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边帅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七二.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95. 1644.

[28](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 卷二九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5.7260.

[29](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财计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0](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财计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1](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香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2]朱熹.与建宁诸司论岩济札子[A].晦庵先生朱文化文集[C].卷二五(四部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1).

[33](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器用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4](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花木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5](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宝货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6](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花木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7](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财计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8](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财计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9]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4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卷六九.(绍兴三年十月戊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6.

[41]徐松.宋会要辑稿[M].刑法二之一四七、食货三八之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57.

[42]覃芳.广西古代环北部湾陶瓷制造业[A].王锋.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0).

[43](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器用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钦州宋代
秋季去钦州赏秋“海蚝”情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翠湖边上 吉人茶楼 轻奢器 钦州陶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钦州学院教师学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