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远大前程》的心理空间构建

2012-04-24熊荣敏张绍全

外国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叙述者基点语篇

熊荣敏 张绍全

(西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120)

一、引言

叙事空间普遍存在于各种语篇中,语篇的叙事空间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问题。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中的叙事空间都作出过研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叙事空间在文化和社会的再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对叙事空间的理解和阐释都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过程,所以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叙事空间做出解释。心理空间是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Fauconnier,1985/1994:86-100),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心理空间理论将语篇内部的语言特征和语篇外部的语境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实现了读者与语篇之间的互动。本文运用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1985/1994;Fauconnier& turner,2002),以小说《远大前程》为语料,再现叙事语篇中空间的认知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及其不同叙事空间的转换过程。

二、心理空间理论

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1985/1994;Fauconnier&Turner,2002)认为语言触发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Fauconnier,1985/1994:86 - 100)。Fauconnier(1997:45)把触发构建心理空间的语言因素称为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包括介词短语、副词、连接词、动词等;也包括构建新空间的语言表达式,能表明一个新空间与其从中得以构建的基点空间的关联特点。心理空间通过语言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空间、现实、虚拟),从而使人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构心理空间来阐释概念意义,该理论为研究人类如何建构意义与阐释意义方面开辟了新的视角。

在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话语时,往往要考虑到四种基本心理空间,它们分别是:基本空间(base space)、视点空间(viewpoint space)、焦点空间(focus space)和事件空间(event space)(Stockwell,2003:97)。在叙事语篇中,叙事者的现实通常为基本空间。基本空间是指在话语表述时一直都可返回的出发点。一般而言,我们假定基本空间内的信息是真实的。当叙事者让话语中的人物说出或表述出他的思想时,也就意味着在基本空间嵌入一个个新的空间。新空间所表述的信息是从某一人物的主体视点(subjective point of view)出发的。它们建构起各种不同的视角空间,并使所呈信息的真实性局限于话语中的某一主体(人物)身上(Sanders&Redeker,1996:291)。视点空间是指建立其余的空间的着眼点,并且由此可确认其余的空间。焦点空间是指目前注意力聚焦空间。事件空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状态相对应,通常与焦点空间叠合。

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我们就会构建和连接心理空间,并随着话语的展开而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王晓丽,2008:72)。下面我们用图式来说明

Fauconnier如何对一个句子进行心理空间结构分析。例如:(1)Maybe Romeo is in love with Juliet.

图1

根据Fauconnier的观点,此句包含两个心理空间结构。第一心理空间为基点空间,内含两个要素a和b,分别为“Romeo”和“Juliet”两个名字所及。此空间还与经验或背景知识(与两个要素相关的信息)关联,相关信息可能来自前面的语境。基点空间的功能是充当空间网络的初始点,基点空间在构建新空间时的“Romeo”和“Juliet”两个名字所及,它们必须符合“可及原则”(Fauconnier,1997:39)。在可能性空间中,a与b恋爱,这个空间同样也由表达式“in love with”所生成的经验或永远是可及的。第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maybe”从基点空间中得以构建。“maybe”一词建立了可能性新空间,它等同于事物的一种状态,与基点空间相对或真或假。可能性空间内含两个要素a'和b',分别对应基点空间中的a和b,仍然由相同背景知识构建。图1中,虚线表示新空间的构建与基点空间有关;而实线则表示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同一性。图1中的基点空间是基点,新空间是焦点;此种情况下,基点空间也充当了视点,是新空间从中得以构建并可及的一个空间。Fauconnier和Sweetser(1996:7)提出了获得原则(Principle of Access)或识别原则(I-dentification Principle),“只要空间a在认知上与空间b有联系,空间a的事物就可能触发空间b里的事物b',那么表达a'(触发物trigger)的用语就能激活(因而可指代)b'(目的物target)”。

由此可见,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或句子内部的联系脉络。而语言本身不作认知的构建,它仅仅给予我们最少但足够多的提示去寻找在某一情景中适合空间构建的认知域和背景。一旦这些提示与已经存在的结构、已获得的认知原则及背景框架结合起来,意义构建就发生,其结果远远超过任何明晰的语言所编码的信息。心理空间理论揭示出语篇的理解过程就是不断建构心理空间的过程。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其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文体学的研究之中(张辉、杨波,2008:10),且尤其关注语言选择与人的认知结构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下面笔者以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远大前程》为例,尝试从心理空间角度对该篇的心理空间的构建进行具体分析。

三、《远大前程》中心理空间的构建

小说的叙事空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客观空间与心理空间。由于小说多以线性的方式展开叙事,因此,客观空间容易把握。在《远大前程》中,郝薇香小姐生活的沙提斯庄屋和文米克的沃伍尔斯城堡都属于客观空间的范畴。但心理空间是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而构建的概念包,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们建立在语言表达式提供的词汇信息、百科知识以及语境信息之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表达式。根据语言表达式的不同,人们可以建构出不同的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并非彼此独立,它们之间不断发生互动,从而导致各种跨空间的操作,比如映射、合成等(王全智,2005:7)。因此,心理空间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认知结构根据语篇的字面信息建构起语篇的意义。我们来看一下《远大前程》中少年匹普在墓地初遇马格韦契时的情景:

(2)那人朝我望了一眼,便把我头朝地脚朝天翻了个过儿,把我口袋里所有的东西都倒在地上。其实口袋里除了一块面包,什么都没有。等到教堂恢复了本来面目(那人手脚快,劲头猛,刚才一下子就把整座教堂在我面前翻了个身,只见教堂的塔尖倒踩在我的脚下)——言归正传,等到教堂恢复另外本来面目,他便把我抱到一块高高的墓碑上,让我坐在上面直哆嗦,自个儿却拿起那块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狄更斯,1979:3)

该情景用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可以用图2表示为:

图2

在《远大前程》中,事件的经历者是匹普,事件的叙述者也是匹普,但作为叙述者的匹普向读者讲述的是若干年前的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那时他才四五岁,不可能自觉地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对与错;这样《远大前程》中的叙述者就可以分为两个,既有少年匹普叙述自己儿时的经历,又有老年匹普对自己年轻时一些事情的回忆、评价。在此,笔者将《远大前程》的叙述者分为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这两种眼光之间的差别有时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推断出来。”(申丹,2004:78)

例(2)是叙述自我叙述初遇马格韦契时的情景,但同时也夹杂了经验自我对当时情境的解释,“言归正传”把读者从经验自我的解释中拉开,回到了叙述自我的继续讲述之中。根据心理空间理论,叙事空间为基点(base),是新空间得以构建的初始点;叙述者为视点(viewpoint),是追忆空间从中得以通达的空间;追忆空间为焦点(focus),是语篇理解过程中内部所构建的空间。在这里,基点空间是指叙事行为的语境,内含一个视点,即叙事者n。它也是现实空间,等同于两位主人公墓地初遇的真实情况,此空间内含两个相遇要素a和 b,分别与匹普和马格韦契等同,此空间已由前面语篇所蕴含的信息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构建。括号里的注释部分(充当了空间构造语功能)构建了另一个与现实空间相对并且产生了认知距离的空间,笔者称之为追忆空间。此空间内含与两位主人公等同的要素a'和b',空间的特点是两位主人公相遇时匹普的感受,而这个情景感受解释又是由n',即经验自我描述出。我们分析上面的一段话,前半部分,叙事现实空间为基点,叙述者为视点,追忆空间为焦点。括号后,焦点又转回到现实空间。图2中的现实空间是基点,追忆空间是焦点;与此同时,基点空间也充当了视点,是新空间从中得以构建并可及的一个空间。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随着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视角的转换,叙事的基点空间、追忆空间进行了自如地转变。

综上所述,心理空间分析与传统的结构主义静态分析不同,它是动态的,它既照顾全面又分析具体,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各种可能世界,并通过空间识别原则,空间构造词语使之与现实世界沟通,并成为现实。在例(2)中,括号里的注释部分充当了空间构造语的功能,通过情景语境社会规约,认知和常识的共同作用,在读者心理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识别原则从而构建了另一个追忆空间。

四、《远大前程》中心理空间的叙事功能

心理空间在文本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文学批评家们一般认为,一个故事用什么样的语言,怎样被叙述出来,往往比故事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有的学者认为“强烈的空间感是小说叙述空间的重要审美特征,不仅它本身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而自感心悟,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帮助读者更真切地理解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心理活动,更准确地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依据”(吴效刚,2000:63)。《远大前程》中的心理空间,无论是叙述自我的叙述和心理活动,还是经验自我的解释、自责、心理矛盾,都对故事的叙述效果和读者的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完成各个叙事空间的转换

前面提到小说的叙事空间分为客观空间和心理空间,我们可以把客观空间看作是可能世界。可能世界是Leibniz最先提出的,他认为:“世界是可能事物的组合,现实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一个最丰富的组合)。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完美。因此,有许多的可能,每一个由可能事物所组成的组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刘宇红,2002:152)我们可以借助可能世界的概念将语篇看作多个可能世界的组合,它们在语篇中通常表现为一个一个的情景。人们寻找、发现情景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可能世界对语篇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在《远大前程》中,各个可能世界之间要进行叙事转换,需要借助一个媒介,心理空间便充当了这样的媒介,对于作者不可能同时叙述,心理空间便为它们穿针引线,由叙述者来“花开两支,各表一枝”地叙述。这样,空间场景在心理空间的周转下进行着转换。例如,匹普第一次做客文米克的城堡,在离开时,作者巧妙地通过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完成了叙事空间的转换。

(3)文米克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了……我从卧室的哥特式小窗口里看见他装出一副要老人家帮他干活的模样,恭恭敬敬的向老人家直点头。我们的早餐和晚餐一样可口,正八点半我们动身回小不列颠街。一路上,文米克愈走愈变得冷淡而刻板,嘴唇又渐渐抿得像个邮筒口。到得事务所,他从外套领子里一掏出钥匙,便好像把沃伍尔斯的产业完全忘了;那城堡、吊桥、凉亭、小湖、喷泉、还有那位老人家,似乎一古脑儿都被昨天夜里那一炮炸的灰飞烟灭了。(狄更斯,1979:251)

图3

作者在这里首先让叙述自我叙述自己看到的在城堡里和城堡之外的文米克,然后由经验自我来进行解释,把叙述的视角由基点空间引入到了文米克生活的社会空间中,进而开始了对社会空间的叙述,这样文本通过心理空间完成了两个空间中共时性事件的讲述。第一心理空间为基点空间,内含一个要素a,为“文米克”这个名字所及。第二心理空间是通过经验自我从基点空间中得以构建。可能性空间内含一个要素a',对应基点空间中的a,仍然由“文米克”这个名字所及,符合“可及原则”。在可能性空间中,a'出现社会空间,这个空间由表达式“回小不列颠街”所生成的经验或背景知识构建。在这个空间转换的过程中,随着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视角的转换,形成了基点空间与社会空间在文本中的“映射”,即将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信息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匹配起来,并把它们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以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王全智,2005:6)。这在例(3)中得到充分地显示,通过显形或隐性符号为空间构造词(“第二天一大早”、“正八点半”)建立被映射空间,把被映射的意义纳入到当前话语空间。在《远大前程》中,经验自我的心理空间便充当了这样的媒介,空间场景在心理空间的周转下进行着转换。

2.延宕故事叙事的节奏,使之产生戏剧化效果

在《远大前程》中,作者设置了种种悬念,当故事发展到紧要关头时,有时插入了另一个故事的叙述,打断情节的发展,故意延长时间,放慢叙事节奏;有时叙述者还把他那时的心情详细地讲述出来,让读者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随波逐流”的想法,从而达到戏剧化的效果。例如,少年匹普得知自己受陌生人资助,要接受上等人教育时的一段心理活动时写道:

(4)我的梦想实现了,再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清醒的现实了;郝薇香小姐毕竟让我交上大红运了。(狄更斯,1979:166)

行文至此,已经悬念重重了,在这样的关头,读者为匹普能接受资助而感到高兴,可作者却偏用闲笔,来了一句误导性的插话:“郝薇香小姐毕竟让我交上大红运了,”与其说在这里交待资助者是谁,倒不如说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扰乱读者的阅读,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其目的在于延宕故事的节奏,使其在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放慢叙事的节奏,在紧要关头,故意延长时间,更好地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同时也带动读者自己思考一些问题:资助人是郝维香小姐吗?如果是,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作者为何在此插话……作者的这种做法增加了读者与作者、叙述者交流的机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作者利用心理空间的介入,为后文的叙事蓄积了充足的能量,这段描述用心理空间的理论可以图示为:

图4

第一个心理空间为基点空间,内含一个要素a,为匹普的梦想实现。此空间还与经验或背景知识(与该要素相关的信息)关联,相关信息可能来自前面的语境。第二个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郝薇香小姐从基点空间中得以构建。“郝薇香小姐毕竟让我交上大红运了”一句建立了可能性新空间,它等同于事物的一种状态,与基点空间相对或真或假。可能性空间内含一个要b',分别对应基点空间中的a,表示匹普的梦想实现的一个重要要素——资助人,它们符合“可及原则”。在可能性空间中,b'由于b的提及,导致了读者心理对资助人的猜测,进而在读者心理形成了一个误解空间。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笔者认为误解的两大认知成因:(1)说话人的话语提供的输入空间所含信息不明确甚至误导错误;(2)听说双方认知操作过程中建立的输入空间所含的信息不一致。在例(4)中,导致读者心理误解空间的原因为第一个,即叙述者提供的输入空间所含信息有误导嫌疑。这样在读者心里就形成了一种误解,即郝薇香小姐就是让那个匹普梦想成真的资助人。

直到最后,当匹普得知他的资助人是他曾经救过的逃犯时,叙述自我此时的心理矛盾达到高潮:

如今,纵有天大的理由,我也再回不到乔那里去了,再回不到毕蒂那里去了,原因很简单:我自己知道了丑事,对不起他们,即使拿出什么可以回去的理由,也觉得没脸。世界上再圣明的贤人,也无法给我以他们的纯朴忠诚所能给我的安慰。可是要挽回我已经犯下的过错,那已是休想,休想,再休想。(狄更斯,1979:391)

这时掩藏在读者脑海中的迷雾被解开,情不禁地为叙述自我由刚开始的狂喜到后来的自责、由幼稚向成熟的转变感到欣慰。由于叙述者的心理空间变幻莫测,所以使叙述者本身也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叙述者对自己行为的嘲讽、解释使读者对作品中主人公的态度由惊奇、厌恶转向了同情,从而吻合了隐含作者的真正意图,使情境达到了戏剧化的效果。

五、结语

语篇的心理空间构建可以从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整个语篇角度进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问题。从心理空间理论角度,试图找到语篇心理空间构建的新视角。这个视角强调了人类认知过程在理解语篇中的作用,是对传统语言理论的挑战。心理空间理论应用在文学语篇的处理和加工过程中,认为人类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和建立关联。换句话说,心理空间是语篇中出现的语言表达式、相关的认知状态及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叙事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方法。心理空间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注重客观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转化和连接,因而将意义的推理和意义的细微差别融汇于语篇分析的整体之中;它将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关系转化为读者和语篇之间的互动,从而为语篇的处理和加工过程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从心理空间角度分析语篇的心理空间构建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体现了人类认知在语篇理解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这种视角也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因为在较长的文学作品中语篇的心理空间是非常复杂的,要想真正实现心理空间理论在这个领域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Fauconnier,G.& E.Sweetser.Cognitive Links and Domains:Basic Aspects of Mental Space Theory[C]//Fauconnier,G.& E.Sweetser.Spaces,Worlds and Gramma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1 -28.

[3]Fauconnier,G.& M.Turner.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Goldberg,A.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Stanford: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2002:113 -129.

[4]Sanders,J.& G.Redeker.Perspectiv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eech and Thought in Narrative Discourse[C]//Fauconnier,G.& E.Sweetser.Spaces,Worlds,and Grammar.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6:290 -317.

[5]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3.

[6]狄更斯.远大前程[Z].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7]刘宇红.可能世界与心理空间[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152-155.

[8]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王全智.可能世界心理空间与语篇的意义建构[J].外语教学,2005(4):5 -8.

[10]王晓丽.语篇转化中的心理空间网络构建[J].外语学刊,2008(4):72-75.

[11]吴效刚.论小说的叙述空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37(5):62 -65.

[12]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7 -14.

猜你喜欢

叙述者基点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