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句主语选择的认知阐释

2012-04-24陈忠平

外国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语态参与者主语

陈忠平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1.引言

对英语小句中主语的研究,可以从语法关系、语义特征、语言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例如,Quirk等(1985:724-726)对主语的形式、位置、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Biber等(2000:123-124)着重分析了主语的语义特征。Halliday(2004:53-63)则从语言纯理功能的角度论述主语的不同作用。还有学者在主语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主语选择蕴含等级,如 Fillmore(1968:33)、Jackendoff(1972:43)、Grimshaw(1990:8)和 Saeed(2000:146)等。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究英语小句中的主语选择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这些分析大多针对英语主语特征的静态描写,对小句中主语选择的认知动因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

Fillmore后来也许意识到了主语蕴含等级的解释缺陷,开始转向利用“场景视角(perspective on a scene)”来探讨事件框架中语义角色和主宾语选择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语义学中著名的“购买框架([BUY]frame)”(Fillmore,1977:106)。“购买框架”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语义模型,其中的“场景视角”体现说话人看待交易事件的认知心理过程,它的改变会引起对同一买卖事件语言表述的变化。上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Fillmore开始关注语言表达背后潜藏的认知理据,这种转向对后来的语言认知研究极具启发意义。

作为认知语言学分支之一的认知语法参照人类一般认知能力来解释语言结构,符合人的常规认知思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主要以认知语法中的事件识解理论为基础探讨英语小句中主语选择的认知过程。

2.事件识解

识解(construal)是人类的一项重要认知能力,是人类对各类事物场景进行概念化的主要方式之一。Langacker(2007:435)定义识解为“我们用不同方式理解和刻画同一场景的一种多维能力”。简单地说,识解就是对事物、场景进行概念化。识解的对象既可以是单个的实体,也可以是实体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对同一个事物,因识解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识解结果,恰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识解的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详略度(specificity);(2)突显(prominence);(3)视角(perspective)(Langacker,2007:435;2008:55)。Talmy(2000:40 - 48)对识解维度的理解略有不同,但也提到了视角、注意力等方面。不难看出,识解中的诸多概念与认知心理学中的感知觉、注意等心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针对事件的识解,Langacker提出了“典型事件模型(Canonical Event Model)”,该模型中主要有两个被突显的参与者:施事(AG)和受事(PAT)。施事往往是具有能量、引发事件的参与者,典型的施事还具有意志力。施事的作用对象为受事,他/它通过能量传递作用于受事,引起受事发生变化。这种施受作用关系,反映了常规的事件场景。

(1)[V‥‥ →[‥AG PAT‥] ]认知语法中,典型事件模型常常被用来解释语句中的语法关系,因此识解也自然成为各种语言表达的内在意义特征(Verhagen,2007:48;Langacker 2007:435)。同一事件或场景,识解者可以用不同方式对其进行主观化识解,并产生相应的语言表达,其结果是一些语言表达虽然表征相同的概念内容,但是因它们内含不同的识解方式而导致产生语义上的差别。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名称“the morning star”和“the evening star”的意义问题。它们指称相同,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它们完全同义。可以说,类似这种指称论难题往往是因为忽略了识解因素而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识解是一项主客观相统一、具有高度意向性的活动;不同识解操作对于相应的语言表达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Langacker,1999:24)

3.事件识解与主语选择

事件识解属于认知心理过程,而主语选择则是语言编码中的一个环节。认知语法中语言编码和事件识解被看成是密不可分的,事件识解方式决定语言编码方式(Langacker,1991:294)。这种概念与编码的关系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语选择在英语小句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该问题的探讨必然要参照认知过程。以某个名叫Floyd的男孩玩球打破邻家窗户玻璃为例,对该事件的识解可用图(1)表示:

图1

图中以FLOYD(大写表示概念实体,下文同)具有意志力和作为能量的源头而处于事件的突显地位,最受人关注,是他引发该事件,导致GLASS发生状态变化。这种识解方式与典型事件模型相一致,属于典型的动态事件识解。同时,对该事件还存在不同于典型识解方式的其它识解途径。下面我们从突显、视角和详略度这三个识解维度结合主语选择详细说明这种关系。

3.1 突显与主语选择

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是从人们进行感知觉活动时事物的突显程度这一角度来考察语言表达中的信息取舍和组合。Langacker(2008:66)将语言信息中的突显分为侧重(profiling)和图形/背景分离两个方面。一个语言表达所侧重的往往是概念基体(conceptual base)中的注意焦点,也即该语言表达的概念所指。这个概念所指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如以[轮子]为概念基体的[车辐],也可以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的内容。

图形/背景分离是完型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知觉组织法则。Talmy首先将这一对术语引入语言研究中,用于语言结构的分析。一个被侧重的关系及其参与者,在成为关注焦点之后,可以进一步用图形和背景进行分析,即被选为图形的参与者突显程度最高,成为背景的参与者突显程度则相对较低。这种分离是认知语法解释小句构造的认知动因之一。认知语法认为,与图形/背景关系相对应的小句结构编码也同样表现出这种突显关系。主语因其句首突出的位置非常适合表征突显程度最高的图形,突显程度较低的背景则往往成为小句的宾语。下面句(2)是依据图(1)得到的语言编码。

(2)Floyd broke the glass.

就上述事件而言,图(1)体现了典型的事件识解,其特征这里不再赘述。句(2)是与该事件识解对应的语言编码,它侧重施事FLOYD与受事GLASS之间的作用关系,使其成为关注焦点。另外,在FLOYD和GLASS成为焦点参与者(focal participants)后,它们自身又面临不同突显程度的分配,即图形/背景分离。显然,在常规的识解中,FLOYD作为能量源头和事件的发起者,这些客观特性往往导致它成为图形,GLASS则因处在能量传递的下游而成为背景。与此对应的小句(2)则通过主语选择表现出了这种图形/背景关系,即以Floyd为主语,使其成为句法图形(syntactic figure)。

除了图(1)所示的识解方式之外,对上述事件还有其他多种途径进行识解。首先,识解者可以把事件中的球作为参与者考虑进来。事件中,该球处于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它在施事FLOYD作用下与受事GLASS相接触,引起受事发生变化,因此在参与者中以“工具(INS)”角色出现。图2(a)就是对三个参与者之间较为完整的互动关系的识解,Langacker(1990:215)称之为“行动链”。面对同一行动链,识解者既可以像图2(a)那样进行较为完整的识解,也可以如图2(b)那样只关注BALL和GLASS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如图2(c)所示,识解者的注意焦点还可以完全集中在受事GLASS之上,突出GLASS如何发生状态变化这一环节,而将行动链中的其他环节置于注意焦点之外。

图2

按照Talmy(1996:235-287)提出的注意力视窗理论,同一事件在这几种不同的识解中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视窗开启(windowing)和隐没(gapping)。以图2(b)为例,BALL和受事GLASS之间的作用关系进入视窗,而施动者FLOYD被排除在视窗之外,成为被隐没的对象。

依照图2中的识解方式进行语言编码,英语中可以很自然地产生以下小句:

(3)a.Floyd broke the glass with the ball.

b.The ball broke the glass.

c.The glass broke.

这些小句侧重了同一行动链中不同的互动环节,同时也反映了在被侧重关系中不同参与者的突显程度,并直接导致了它们在主语选择上的差异。具体地说,识解过程中图形的选择在焦点参与者中沿能量传递方向依次发生变化,并决定了作为语言编码一部分的主语选择也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在参与者FLOYD和GLASS之间的互动关系中,FLOYD作为能量传递的始源成为图形,其突显地位使其编码为小句(3a)的主语;同理,在BALL和GLASS的互动关系中,BALL作为工具属于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相对受事GLASS而言处于能量传递的上游,在施事未进入注意焦点的情况下,BALL在识解中被选为图形,并由此成为(3b)的主语。当识解者将施事和工具排除在注意范围之外,集中关注参与者GLASS时,其状态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识解中它作为唯一的参与者被突显,并成为不及物小句(3c)的主语。

上述分析表明,突显作为事件识解的一个方面,对小句主语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在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的作用下,图形的选取往往直接决定了小句主语的选择。

3.2 视角与主语选择

视角是识解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指的是识解者对事件场景进行概念化的角度。前文图(1)所示的事件模型,又称为舞台模型(Stage Model),就包括了视角这一内容(Langacker,1990:210)。舞台模型是隐喻化的典型事件模型,其中的V代表了事件的观察者(viewer),即识解者;括号中的AG与PAT之间的作用关系则相当于舞台上的表演内容,是识解者的注意焦点。这种观察者与舞台表演内容之间的关系,Langacker称之为“观察角度选取”(viewing arrangement)。

观察角度选取的两个重要方面是观察点(vantage point)和定向(orientation)。观察点既可以是说/听话人实际所处的位置,也可以是虚拟想像中的某一点。对某一静态的物体而言,观察者可以从不同的观察点对它进行观测,并利用相关的参照物对其进行空间定向,从而产生诸如“前后”、“左右”、“上下”等常规方位概念。即使从同一观测点观察某一物体,若采用不同的定向,也会产生一些非常规的观测结果。

当我们识解一个涉及多个参与者的动态事件时,也存在观察角度选取的问题。首先,观测点可以是在物理空间上接近事件中的某个参与者,如上述事件中名为Floyd的施事,或是作为受事的玻璃;同样,我们也可以不依赖物理空间位置而在心理想象中任意选取一个观测点来观察整个事件,分析事件的各个互动环节。其次,对事件的识解也与定向有关。Langacker(1991:293;2008:372)在讨论此项内容时使用了“自然路径(natural path)”这一概念。以上述事件为例,在识解过程中至少有这样两条自然路径:一是以施事FLOYD为起点,按照能量传递的方向形成的路径;二是以受事GLASS为起点,回溯其施动源头的路径。这两条路径,起点不同,方向刚好相反,但在Langacker看来,它们均属于自然路径。

以上视角内容的变化,会导致产生不同的识解方式,并决定小句编码的主语选择。当上述砸玻璃事件被识解时,若识解者选择在物理空间或心理上接近施事FLOYD,并以他为起点按照能量传递方向这条自然路径进行识解,那么以Floyd为主语的(3a)是最自然的编码结果。换句话说,小句Floyd broke the glass with the ball在语序、能量传递、焦点突显等方面达到了多个自然路径的对齐(coalign),因而是小句编码方面最基本的表达,具有典型意义。相比之下,(3b)虽然比较符合能量传递路径,但它以事件中的BALL为主语,采用不同的观测点和焦点突显,路径对齐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典型性较小。另外,如前所述,识解者还可以采取接近受事GLASS的观测点,并以它为起点,追溯其发生变化的施动源头。这与(3c)中同样以GLASS为起点但仅突显经事过程(thematic process)的自然路径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要将经事过程所预设的施动过程进行概念化,从而达到对事件的完整识解。根据这种识解方式我们可以得到小句(4):

(4)The glass was broken by Floyd.

该句以指谓受事的the glass为主语,动词则带有不同于上述其他小句的标记性特征,这一特征,导致了(4)与(3c)编码方式的不同。尤其是当(4)与(3a)比较时,我们发现,上述视角调整带来的识解方式的变化,不仅造成了它们主语选择上的差异,也使得指谓动作的动词在编码方式上迥然不同。我们认为,这两种识解视角及相应编码方式的对立,构成了英语语态范畴的认知基础。

总之,作为事件识解多维度中的视角,其变化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识解。视角的调整,往往导致语言编码的变化,其自身内含在语言编码中,成为语言语义的一个构成部分。

3.3 详细度与主语选择

详细度(specificity)指的是识解者对一个场景进行识解的精准程度。对某一个场景而言,识解者可依照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详细度进行识解,或粗略,或精细,层次不一。例如对上述事件中的球而言,就有不同的识解方式,语言表达也相应发生变化:

(5)thing>object>ball>football

可以看出,(5)中的词汇项从左到右依次构成上下义关系,从thing所指的粗泛到football的精确,反映了对同一事物存在的不同识解详细度。

识解详细度的变化,也同样存在于事件识解中。就上述事件而言,可以有针对事件参与者的识解详略度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5)的情况,如:

(6)a.A boy broke the glass.

b.A person broke the glass.显然,从(3a)到(6a)和(6b),主语编码越来越粗泛。准确地说,主语位置上上位词的选用增加了所指的模糊性。另外,整个事件的识解也会有详细度变化,如:

(7)a.A person did something.

b.Something happened.从(6b)到(7a)可以看出,施动者在识解中的地位保持不变,它在语言编码中也被保留了主语的位置,但是事件中的动作及受事在识解中逐渐被粗略化,这也体现在相关上位词的应用上。再看(7b),我们会发现,原来较清晰的事件结构这时已不复存在,事件的识解已变得混沌模糊,小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主语something不再指谓某个单一的参与者,这犹如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注意力从其明晰的轮廓转移到它模糊的影子一般。

这种详略度变化还可以继续延伸,即整个事件在识解中被概念实体化,成为一个抽象实体,为下一步行动链的扩展尤其是隐喻性扩展打下了基础。这种延伸反映到语言层面,就是小句结构的名物化,如Floyd’s breaking the glass,它又为其他小句结构提供了新的主语选择。这一方面,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4.主语选择对小句意义的影响

因不同的识解操作而产生的主语选择差异,对英语小句的意义有直接的影响。下面我们从语态和语用两个方面简要论述这种影响。

传统语法认为语态是一个语法范畴,表示动词与主宾语的关系,如Sweet(1891:112)。Quirk(1985:159)认为,语态是一个帮助我们如何看待句子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语法范畴。国内学者章振邦认为语态“是一个语法范畴,它是表示主语和动词之间语法/语义关系的动词形式”(1997:524)。上述定义表明:(1)语态与主语关系密切;(2)语态与句子的意义密不可分。

Halliday(1994:168)将语态划分为中动态和非中动态,非中动态又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中动和非中动态的划分标准是看语句是否具有施动性(agency)。若语句不具有施动性这一语义属性,则属中动句,否则为非中动句。按照这样的语态分类,我们考察表征上述玻璃事件的语句(3a)、(3b)、(3c)和(4)。为方便讨论,我们将它们重复如下:

(8)a.Floyd broke the glass with the ball.

b.The ball broke the glass.

c.The glass broke.

d.The glass was broken by Floyd.显然,(8a)选择施事为主语,具有施动性,属主动语态,(8c)将事件中受影响的GLASS编码为主语,不具施动性,为中动语态,(8d)同样将GLASS编码为主语,但由于被动标记式的使用而暗含施动性,所以为被动语态。至于(8b),单就事件中的BALL本身而言,它不具施动性,但它在外力作用下获得能量并作用于其它参与者也是事实,因此它也可归入主动态。不过,(8b)和(8b)意义上还是存有区别,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Quirk(1985:159)指出主被动两种语态在事实报道上没有差别,从客观主义角度而言这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本文认为,描述相同的事实并不代表不同语态形式没有意义差别。相反,不同语态形式正是识解方式在语言世界中的反映。更准确地说,是事件识解操作中识解视角的对立,构成语态范畴的认知基础。同时,对立的双方各自内含在语言编码中,成为小句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因此构成了小句语义差别的重要内容。Quirk定义语态时已初步表现出了这一思想。

另外,主语选择也带来不同的语用交际效果。Taylor(2002:21)认为,语义结构中包含了语用因素。依据这一说法,可以认为事件中的不同参与者经选择后编码为主语,在交际中必然有不同的语用效果。以(8b)为例,与主语ball相对应的参与者在事件识解中通常被视为工具角色,因此编码中往往被认为是工具主语。但是,陈昌来(2001)认为这样分析混淆了物质世界中的工具和概念语义结构中的角色。他认为,这里存在一个范畴转换,即物质世界中的工具范畴通过拟人化在句子语义结构中被转换为施事范畴。这样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认为,(8b)中的主语对应的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角色,而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心理识解将其提升到施动者地位,从而试图掩蔽真正的施动者。这种语用效果若在男孩被质疑是谁打破玻璃而用(8b)做答时可以清晰显露出来。从语用合作原则来看,这种效果就是说话人以(8b)回答质问时有意违反“质的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意。

与(8b)具有类似语用效果的是(8c),其主语一般被认为是受事主语。这一观点也值得商榷。在客观事件中,glass代表受事,而且在(8a)中也被编码为受事宾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说明它在(8c)中仍然代表受事,否则就没有选择不同语言形式编码的必要。我们认为,不能将客观真值条件完全等同为语言的意义,尤其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识解者在对事件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将玻璃破碎事件识解为不受外力作用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这也是识解操作以及语言编码主观性的表现。这种编码方式同 (8b)一样,也具有掩蔽施动者的语用效果,语法学家如Jesperson(1933:116)和Poutsma(1926:54)曾就此作出过类似的朴素论述。

5.结语

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语小句的主语选择问题,文章认为主语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语法结构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认知背景。对这种认知背景,本文着重从动态事件的识解方面展开论述,考察了识解的突显、视角和详略度等多个维度以及它们与小句主语编码的关系。分析表明,识解操作中某一维度的变化,会导致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识解方式,并引起不同的语言编码,编码中小句的主语选择也因此随之发生变化。文章还讨论了主语选择变化对小句语态及语用效果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表面来看是由语法层面产生的问题,但本质上仍然可以归结到识解方式的差异这一认知根源。

[1]陈昌来.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异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1(1).

[2]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 E.Finegan.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99.

[3]Dirk,Geeraerts& Hubert Cuycken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4]Fillmore,Charles J.The Case for Case[C]//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Emmon Bach & Robert T.Harms,New York:Holt,1968.

[5]Fillmore,Charles J.Scenes- and - frames Sementics[C]//Linguistic Structure Processing.Antonio Zamolli,Amster-dam.New York: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7.

[6]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7]Hopper,P.J.& S.A.Thompson,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1980(56).

[8]Jesperson,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33.

[9]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0]Langacker,Ronald 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

[11]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Vol.I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2] Langacker,Ronald 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

[13]Langacker,Ronald W.Cognitive Grammar:An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4]Poutsma,H.A Grammar of Late Modern English.Part IIThe Parts of Speech[M].Groningen:Noordhoff,1926.

[15]Quirk,R.,Greenaum,S.,Leech,G.& 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16]Sweet,H.A New English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

[17] Talmy,L.The Windowing of Attention in Language[C]//Shibatani,M.& S.A.Thompson.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ir Form and Mea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8] Talmy,L.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19]Taylor,John R.Cognitive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0]Ungerer,F.&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6.

[21] Verhagen,A.Construal and Perspectivization[C]//Geeraerts& H.Cuyckens,D.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猜你喜欢

语态参与者主语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动词的时态、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