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4-21竹文坤尤晓健何学谦
竹文坤 尤晓健 何学谦
摘 要:为适应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新形势下构建更具连贯性和科学性本硕连读模式,培养更具创新意识、适合国家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对国内高校本硕模式探索的分析,实行“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水平的培养,在科学有效而严格的淘汰管理机制中,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共同发展,达到本硕模式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目的,进而实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人才的科研水平和适应能力的目标,满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
关键词: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14-02
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人才政策的相关精神,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院所和高校联合效应,弥补现行教育模式的不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适合国家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以其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应用型人才比例多达85%,并且以其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应用技能为美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国外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如不能满足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要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连接存在明显缺陷,本硕连读模式只是机械的累加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国内现行的本硕培养模式在我国急需大量人才的环境下,培养周期显然没有得到有效优化,培养周期较一般国家长,同时也是对国家教育资源浪费,教育经费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面对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外优秀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涌入,对现行本硕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我国厚基础重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合作式”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形成连贯的培养模式,防止机械化的本硕连读教育模式,进而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以更具教育活力的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以细致严明的管理政策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本硕连读的顺利进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性人才。
1 当前我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国内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培养年限虽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但大都限制在六年。六年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在培养周期上存在明显优势,但是在一些院校现行的本硕连读模式中不能科学合理的连接本硕教育,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造成学科课程的重复,教育资源的浪费。
部分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结合研究生教学科研资源,发展适合自身优势的本硕连读模式,培养了一批独具学校自身特色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培养过程中,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出现学生“等毕业”、“难毕业”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大学仅把入学成绩优秀与否作为进入本硕连读培养班的主要依据,导致在培养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种教育模式。
院校对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都有自己的丰富经验,但是过于强调两类人才教育的分离和结合都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必须结合两类人才的自身优势,相互补充与促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2 我国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由于缺乏对本硕连读教育模式制定的必要经验,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各院校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院校缺乏科学系统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实践中难免产生各种问题。
(1)教育阶段的机械式累加,即盲目的叠加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模式,对重复的部分进行切除。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将两者机械地连接难以形成科学连贯的教育模式,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容易出现不可避免的“断层”现象。只有加强本硕模式的连贯性,在本硕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过渡培养,形成本硕连贯一体化教育模式,才能保障整个培养过程的完整性。
(2)缺乏有效的管理淘汰机制。
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势必导致部分学生“等毕业”的现象发生,使学生难以达到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学生才能的不必要浪費。中学生对各种专业和各种职业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导致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大多数中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专业认识,难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倾向与能力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本硕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完善初选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没有科学有效的淘汰及激励机制势必导致学生缺乏竞争观念和学习动力,难以适应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3 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1)以贯通本硕教育为目的,构建本硕连读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出为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但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本科培养与研究生教育存在“断层”现象,例如课程设置的重复以及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不连贯等。部分模式的改革实质上是机械的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结合而不考虑整个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势必导致事倍功半。因此,要发展新的本硕连读模式首先要强调教育的连贯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构建新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在我国的学位制度中,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阶段基本是分离的,不适于快速培养创新型的精英人才。而这种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导致课程设置重复,培养周期长,学生能力衔接不强,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现行的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分属不同的系列,因此教育部门对其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形成合理贯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补充,反而会打破原有的教育平衡,对教育资源造成更大的浪费。
因此,注重本硕教育的贯通性,避免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的重复,保持专业知识学习的科学延续性,统筹考虑,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建立“合作式”的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实践,并提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为其科研创新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并且避免基础理论型人才的缺失,以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科学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个系统科学的本硕连读培养模式,采用“两类人才同时培养,侧重不同,相互补充,密切合作”的基本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确定本硕教育班级后,采用辅导员、导生和导师共同管理的模式。在生活思想及日常行为管理方面,以辅导员为主管理学生思想教育,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生资助奖励等工作。在人才培养上,以导生协助导师的方式共同管理学生。理论上,应用人才与理论人才比例约为4∶1,实际情况按学科专业特性并联系相关专业教授对国家人才需求的分析再做具体安排。
发展社会所需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形成连贯的本硕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利用研究生教育注重实践科研的优势,使本科生培养方式向研究生培养方式靠拢,学生自选研究课题或者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当中,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3)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创建科学严格的管理体制。
为保障本硕连读教育模式顺利实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有严格而明确的管理体制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新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管理中,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基础,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科学探索能力,同时实行系统科学的弹性化教学模式。实行严格的滚动淘汰机制与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办法,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确保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兴趣发展为主结合社会需求以及导师的合理化建议扩大学生选课的内容,学习年限的制定要有灵活性。
第二,以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为目标,同时实行严格而科学的学生考核标准,对认真教育后难以达到本硕模式下所需要求的学生实行分流转入相应的普通班继续学习。同时采用多方式考核的手段,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特长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核。
第三,客观和公正的实行分流过程并注重客观事实减少人为因素的权重,开放透明的实施。摒弃以往以学生理论课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对学生是否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相应的参与效果,及对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高低的片面评估标准。
(4)以改革培养模式为导向,优化人才教育培养体制。
为实现本硕教育,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的培养模式。国内部分高校制定本硕连读模式的年限一般为6年,一些高校采取3.5+2.5的模式,部分采用3+3的模式。
通过对国内各高校实行本硕培养模式的借鉴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实行六年制年限,3+3的本硕培养模式。第一階段(1、2、3学期),以公共基础理论课为主,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今后专业理论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阶段(4、5、6学期)完成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段时期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全部专业课程,在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学生自由选课与专业推荐课程结合的方式选课并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阶段(7-12学期)完成对本科生的研究生阶段教育,深化专业基础以及提高科研水平,对理论人才进行升华式的理论完善和提高教育,培养学生的理论创造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科研的主动性以及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 结语
以科学统一连贯教育模式,培养厚基础、注重创新的学术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结合两者的优势,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形成合作学习,协同进步的优良学风。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既有重基础理论,也有重实践应用的学生共存的“合作式”教育班,通过学校自身特色的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以整合、共享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教育科技资源,实现区域科教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本硕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理念,为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探索及实践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严彪,杨沙,王宇鑫.对材料学科本硕连读的一些看法和建议[J].时代教育,2009,(7):1-2.
[2]杨丽,何春雄.“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4):100-104.
[3]骆四铭.学科制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9,(9):46-51.
[4]颜进,张兵,张蕾.研究型大学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4):68-70.
[5]李灵,邓衍雷.对“本硕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J].教育艺术,2010,(8):23-24.
[6]楼群英,吴淑.地方院校“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7,(6):10-12.
[7]李烨,胡玉佳.基地专业本硕六年连读制竞争淘汰机制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152-156.
[8]李蔚,张文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本硕培养过程[J].高教探索,2001,(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