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者生态意识及其行为调查的实证研究——以中国郑州绿化博览园为例
2012-04-21殷小燕
殷小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1 引言
随着人类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素有“朝阳产业”美誉的旅游业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的理念应运而生。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和行为是影响生态旅游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对旅游者生态意识及其行为的研究,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及其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国郑州绿色博览园(以下简称绿博园)旅游者的生态意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期对进一步开拓生态旅游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通过合理宣传和指导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对促进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 中国郑州绿色博览园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
2.1 调查背景
中国郑州绿化博览园是在2010年第2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室外绿化景点建设展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座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整个园区的规划设计立足生态性、注重示范性、拓展休闲性、彰显文化性和科技性,融入了绿色生命、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绿色家园和绿色科技的理念,充分体现“让绿色融入我们的生活”的主题。目前,景区已经形成“一湖、二轴、三环、八区、十六景”的布局形式,在展现全国各地、各行业绿化建设成就和特色的同时,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业已成为普及国土绿化知识的教育基地,成为老百姓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的主题生态公园。
2.2 调查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可靠性和精确度采用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采用25个问题,从各个角度对景区内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进行了调查。
2.3 调查内容
该项目的调查时间选择在2011年10月,调查地点选择在绿博园景区中人流较为密集的几个景点进行,它们分别是枫湖、北京园、上海园、杭州园、云南园和广西园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旅游者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进行调查和了解,诸如性别、年龄、收入和文化程度等;其次,针对旅游者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调查,其中包括对旅游者生态旅游的态度、旅游行为倾向、生态环境保护、对景区生态旅游设施的要求、对景区环境保护的认识等方面的调查。在随机抽样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分,有效问卷265份。随机抽样的样本中,性别:男性约占52.6%,女性占47.4%;年龄:19~25岁占调查总数的 54.7%,26~35岁占调查总数的16.8%,其他年龄段比重略低,18岁以下累计占调查总数的11.6%,36岁以上的累计占总数的16.8%;收入:以中等收入(1500-4500元/月)为主,占 59%,其中 1500~2500元最多,占37.9%,其后依次是月收入 2500~4500元,占21.1%;文化程度:大专48.2%,本科4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1%,其余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3 调查结果及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分析
3.1 旅游者的表层生态意识
表层的生态意识可以表明旅游者对一些最基本的环保问题的认识程度。根据调查结果(表1)显示,生态景区内旅游者的表层生态意识良好,约71.4%的旅游者能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6.88%旅游者自身携带,也有16.8%的旅游者认为已经有人丢弃垃圾,再丢也没关系,4.94%的旅游者会随意丢弃,这说明在维持景区最基本的环境卫生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旅游者还是会自我约束的。但据项目组成员的实际观察,在景区内旅游者随手扔垃圾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反映了旅游者行为倾向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
表1 游客对食物残渣、果皮等垃圾的处置方式 %
对于“您在景区会随地吐痰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表2):92.6%的游客选择了不会,也有7.4%的游客选择了会,这也说明绝大多数的游客还是会自觉遵守保护景区内的环境卫生,他们拥有了表层的生态意识,了解随地吐痰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因而自觉保护周边的环境。
从问题“您会按环保教育标牌提示的内容去做吗?”的调查结果发现(表2),83.7%的生态旅游者选择“会”,只有3.2%选择“不会”。这表明绿博园的旅游者已经具备表层环境意识,当对旅游者进行有效地教育和引导时,游客的生态意识将会明显增强。不过也有13.1%的旅游者选择“没有注意到标牌”,可能是景区管理工作不足,导致标牌的损坏严重,标牌字迹模糊,或者标牌本身的陈旧难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景区的管理与建设。
表2 旅游者表层生态意识的调查结果 %
3.2 旅游者的深层生态意识
旅游者深层生态意识是与表层生态意识相对的方面,深层生态意识能够反映他们是否真正具备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因此,对旅游者的调查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卫生问题上。对绿博园旅游者深层生态意识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在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上,选择环保车的比例最高,占49.0%,28.60%的游客选择徒步,选择自行车的占21.4%。徒步是最具生态意识的交通方式,但并不能证明选择徒步的游客是最具环保意识的,因为在选择徒步的原因的调查方面的结果(表4)表明,真正处于环保意识而选择徒步的游客仅占被调查者的少数。
表3 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交通方式的选择%
表4 选择徒步的原因 %
另一方面,就希望生态旅游景区所具备的基础设施而言(表5),希望增加解释、指示作用的标牌比例最高,占38.6%,表明多数生态旅游者希望了解、学习生态旅游的愿望,可见以保护资源环境、教育旅游者、造福当地人民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将越来越受旅游者的关注,值得景区管理人员的重视。25.8%的游客希望增加洗手间和垃圾桶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景区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也有22.9%的游客希望增加游船,12.7%的游客希望增加索道,这说明也有相当一部分游客缺乏深层生态意识,他们希望有游船的娱乐设施,增加索道,通过乘车或走索道,省时省力,却没意识到索道的修建不仅破坏了景观的自然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可见一些生态旅游者在旅游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一些伪生态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表5 您希望生态旅游景区应增加的基础设施 %
3.3 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
一个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他的环境责任感,环境责任感将影响旅游者是否会产生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生态能否有效地被保护,关键取决于旅游者能否意识到自己对生态保护的责任和由此所决定他们的实际参与生态保护的程度。一个生态旅游者对环境的责任感,除了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外,还表现在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对绿博园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如表6所示。
表6 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结果1 %
从表6中的调查结果可知:选择“主动劝告,宣导他”所占比例是9.8%,这个比例不高,说明相关的引导与监督机制落后,环保教育落后。而“不理睬,但心里讨厌”却占了67.1%,这种现象反映了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缺乏,同时也反映了部分游客缺乏群体意识。在面对非环保的行为时,一半以上的游客(包括不理睬和视而不见)不愿意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以制止。而对于选择“主动劝告”和“帮助其把垃圾等丢进垃圾箱”的游客,并不能确保在现实中真正能够做到其在调查问卷中所做出的选择。对于问题“您是否有意识地保护植物的故意采摘、践踏,有维护景区环境的倾向”的调查显示(表7):64.2%的游客会有意识去维护,21.1%的游客看情况,也有14.7%的游客不会有意识去维护景区的环境。而在实际旅游活动中,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随意采摘、践踏可能是旅游者有意或无意的旅游行为,有的小孩一时贪玩喜欢随意采摘花草,践踏草坪,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个旅游景区的生存;有的游客为了自己方便,将自己产生的垃圾随手扔到路旁或较为隐蔽、让人难以发现的地方;有的游客视地面情况而定,如果地上有其他游客扔的垃圾,自己则毫不犹豫地跟着做,如果地上并无垃圾,则自己会忍住,将垃圾带入垃圾桶。可见大部分旅游者所具有的环境责任感处于一种初级的被动状态,虽然意识上存在一定的生态观念,但是行为上尚存在一定的偏差。
表7 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调查结果2 %
在调查“您是怎样看待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时,89.2%的游客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很严重,10.8%的游客不太关注。这说明大部分旅游者有环境责任感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环境问题,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放松心情的旅游过程中也不忘履行自身的社会道德、宣传环保,从自身做起保护周边的环境。他们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而对于不太关注环境问题的游客,他们的生态意识是肤浅和局限的,这需要景区做好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工作,可组建一些民间性的环境保护组织,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保护意识,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呼吁、监督和促进作用,使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成为一种自觉的公民意识。
4 结语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旅游者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但层次较低;具备了一定的环境责任感,但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较为欠缺。
(1)加强对生态旅游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旅游者具备一定的生态旅游知识是发展和进行生态旅游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向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在对游客的调查中,年龄在19~25岁的人群占54.7%,18岁以下的占11.6%,由此可以推断学生群体约占总人数的50%左右,因此,利用学校教育是加强对学生生态及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以及生态意识的培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广大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社会教育,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府政策、法律条文、科学技术以及最新的生态保护动态消息传播给大众,使其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态环境意识。
(2)做好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作为生态旅游景区,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中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到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保护环境的警示牌和标语,防范一些破换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
(3)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旅游景区的形象亦会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水平,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应配备具有丰富环境保护知识和较强生态意识的导游员、讲解员,通过他们传播生态旅游知识、增强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同时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起到示范效应。
[1]仲明明,吴郭泉.国内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及其旅游生态意识研究——以桂林市七星公园国内旅游者调查为例[J].市场论坛,2010(5):62~63.
[2]钟洁,杨桂华.中国大学生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分析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旅游学刊,2005,1(22):53 ~57.
[3]谭业.在校大学生生态旅游意识特点及培育途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107~110.
[4]陈玲玲,陈 江.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及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以南京将军山生态旅游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90 ~1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