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2012-04-20马璐
马璐
新课改的春天来了!教师放下了过去所谓“尊严”的架子,走下了威严的讲台,他们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伙伴。我们的学生,他们不再是等待教师把知识来注入的容器,也不再是考试的机器了。现在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他们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情感,升华了自身的价值观。这种新旧交替的理论变化,对笔者这个由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新变化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下面谈谈笔者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目前,笔者与学生不管课外课内都相处得十分分融洽。这完全得益于“寓教于乐”,它使笔者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学生的心声,为笔者提供了针对性最强的认真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机会。譬如,笔者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把精神集中到接受和探讨知识点上来,而不要关注不关痛痒的小事,什么“吓人的牛眼”、什么“尖酸刻薄的批评”等等一概不予理睬。教师只有深深地疼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和谐师生关系中,我们付出更多一点也是应该的。因为学生毕竟是受教育且等待走向成熟的孩子。教师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更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
二、各类课型的和谐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事物和事物之间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如:有位父亲问儿子“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不答,只是指指奶粉罐,孩子把牧人、草、水、牛等跟牛奶的关系隔断了。教学活动也如此,有时精读的内容也是写作的好例子,也是情感体验、情感陶冶的好材料,也是指导完成阅读理解的好依据,当然有时也是朗读的好文章,所以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有时就不要把精读课,阅读课,写作课等分得一清二楚,但有侧重是必然的。下面说说笔者上精读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为了让学生关注这篇文章的写作上的亮点之一“细腻描写的语言中有着真挚、深沉的感情”,笔者挑选了两个句子:“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然后分别把“就”和“才”字去掉变成了:“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时去世了。”“母亲死的时候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笔者让学生读原句和省略了“就”和“才”的句子,最后比较两组句子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学生通过多次反复的读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文字终于转化为语言,竟也能得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样的答案。这个尝试让笔者深刻地理解了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
紧跟着笔者又说:“既然大家知道用字遣词的妙处,那大家能不能也写几个妙句出来让老师欣赏一下?”教室里很快又热闹起来。一位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安静下来。他说:“老师,我问您一个问题,你必须回答,行吗?”笔者说:“当然。”“你现在还偷东西吗?”想不到他居然以向老师挑逗戏谑的形式,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笔者先肯定这个句子,一个“还”字用得妙。妙在它强调当事人行为的一贯性。“老师从来没有偷过,将来也更不会偷。”有个女生接着说:“老师就是我们的好老师,老师的例句‘从来没……也更……用得更有力,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使我们不得不既佩服老师的语言技巧,更佩服老师以处处启迪思想,塑造人品为己任的师德楷模。”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全班都笑了,笔者也笑了。
三、預设教学目标和课堂突发的教学目标的和谐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设定好教学的三维目标,完成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认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陶冶了情感和升华了价值观,我们就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但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课堂上突发的新目标,有时也会是我们一堂课的败笔。
有一次,笔者去观摩一堂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较好成绩的课。这位老师上的是钱泳的《治水必躬亲》。当讲到课后的一道习题时,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经过一番热闹后,老师让学生回答,学生非常顺利地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后,突然又问学生:“你怎么能这么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不知道老师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但学生的回答是:“我翻开参考答案念给你听的。”后面听课的老师笑了,上课的老师也笑了,学生们也笑了,老师又继续讲下面的内容。当时,笔者就没有笑,反而觉得郁闷,怎么能这么一笑而过呢?现在课本的习题答案的印刷品可谓是铺天盖地。有些学生根本就是读答案、背答案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可是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所以这位教师不把这个课堂突发的小事件设立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如何正确使用习题参考答案”,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四、“问题走进课堂”和“带问题走出课堂”的和谐
我们的传统教育,只允许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不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如果有问题带出教室,那这个老师一定不为人们认可。有些老师在一节课的最后都会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的回答如果是响亮的“没有了”,老师会带着满意的微笑说:“那么,下课!”这是多么完美的结束!其实,这是违反矛盾论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必然有新的矛盾形成”这一原则的。如果没有新的矛盾形成,那么这个事物就没有可能再发展、生存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引出新的问题,并设想解决的方法,明确探究的方向,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