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演变研究
2012-04-20李巧兰
李巧兰
(石家庄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古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演变研究
李巧兰
(石家庄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在河北方言中,中古阳声韵的读音情况比较复杂,鼻韵尾不仅有弱化、鼻化的情况,而且有脱落鼻音尾元音化的情况。从历时演变过程看各地方言中阳声韵的读音差异,是由于它们处在阳声韵演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造成的,而且阳声韵有最终走向消亡,从而和阴声韵相混同的变化趋势。
阳声韵;读音;演变
中古阳声韵,即以鼻音作韵尾的韵母,它们分属于中古的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其中的-m尾韵属咸、深两摄,-n尾韵属山、臻两摄,-ŋ尾韵属宕、江、曾、梗、通五摄。经过语音的历史演变,这三个鼻音韵尾在大部分方言都产生了消变,消变的结果是在普通话里形成了两类:-n尾韵和-ŋ尾韵,即前鼻音尾韵和后鼻音尾韵。中古九组阳声韵,在河北方言里,它的具体音值又与普通话存在着不少的差别,其中鼻韵尾不仅有弱化、鼻化的情况,而且有脱落元音化的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北方言中阳声韵的读音共时差异的分析,同时结合古音韵有关知识,揭示其历时演变的一些规律。
本文所用语料来源有二:一是前人时贤的有关研究成果。考虑到语音发展的实际,新旧几种材料有冲突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准;二是本人实地调查所得的材料。前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的材料有矛盾的,以实地调查所得的材料为准。为了能够准确全面地说明问题,语料涵盖了河北省境内的150多个县市。本文所用注音符号如无特殊说明,一律采用国际音标。
一、中古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特殊读音
我们按鼻韵尾的性质把这些韵母分成前鼻音尾韵和后鼻音尾韵,按主要元音的类型分成低元音鼻尾韵和高元音鼻尾韵(低元音和高元音在此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绝对的低元音、高元音不同)。在河北方言150多个调查点中,部分县市这些韵母的音值和普通话相同,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仅将音值不同于普通话的那些县市中阳声韵读音的基本类型和地域分布情况列出。
(一)前低鼻尾韵
前低鼻尾韵按其弱化、鼻化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前低鼻尾韵弱化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阜城、河间、正定、栾城、冀县、衡水、武邑、枣强、高邑、赵县、新乐、藁城、邢台市、深州、辛集、饶阳、安平、临城、广宗、巨鹿、鸡泽、永年、成安、魏县、涉县、磁县、沙河、邯郸市、邯郸县、万全、康保、蔚县、南皮、平乡、柏乡、邱县、南和、武强等38个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an、ian、uan、yan读成
2. 前低鼻尾韵元音鼻化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丰宁、吴桥、围场、涞源、曲阳、阜平、深泽、晋州、肥乡、广平、张家口市、张北、宣化、怀来、怀安、赤城、涿鹿等17个县市,在这些地区的方言中an、ian、uan、yan读成
3. 前低鼻尾韵元音高化并鼻化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石家庄市、无极、行唐等地,an、ian、uan、yan读成
4. 前低鼻尾韵鼻尾脱落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武安、获鹿、赞皇、灵寿、元氏、平山、井陉、临漳等8个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an、ian、uan、yan读成a、ia、ua、ya。
5. 前低鼻尾韵鼻尾脱落主要元音高化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尚义、崇礼、沽源、阳原、任县、邢台县、内邱等7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an、ian、uan、yan读成。
(二)前高鼻尾韵
前高鼻尾韵按其弱化、鼻化的程度不同,又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前高鼻尾韵鼻尾弱化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新乐市,在新乐方言中en、in、uen、yen读成
2. 前高鼻尾韵鼻化元音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无极、尚义、怀安、阳原、吴桥、涞源等6个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en、in、uen、yen读成
3. 前高鼻尾韵元音韵尾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晋州、鸡泽、沙河、清河、临城、柏乡、内邱等7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en、in、uen、yen读成ei、iei、uei、yei。
4. 前高鼻尾韵和后高鼻尾韵混同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沽源、崇礼、阳原、张家口市、张北、宣化、赤城、涿鹿、怀来、万全、康保、蔚县、井陉、平山、元氏、涉县、阜平等17个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en、in、uen、yen读成
(三)后低鼻尾韵
后低鼻尾韵按其弱化、鼻化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后低鼻尾韵鼻化元音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万全、康保、蔚县、曲阳、阜平、获鹿、深泽等8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读成
2. 后低鼻尾韵韵尾弱化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晋州、阜城、赞皇等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读成
3. 后低鼻尾韵元音鼻化高化型
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张家口市、张北、宣化、赤城、涿鹿、崇礼、尚义、沽源、阳原等9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读成还有怀安的读音也属这一类,具体音值有所不同,为
(四)后高鼻尾韵
后高鼻尾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类型比较简单,主要表现在为后高鼻尾韵和前高鼻尾韵混同,而且同时元音鼻化。这种类型的读音分布在无极、尚义、怀安、阳原、吴桥、涞源等6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中读成
二、共时平面中古阳声韵音值歧异的成因
在河北方言中,中古阳声韵读音的分布有它自己的特点,前鼻尾韵的音值较后鼻尾韵情况复杂,前鼻尾韵除与普通话读音一致的外,还有9种类型,而后鼻尾韵只有4种类型。如果从主要元音的角度来看,低元音阳声韵的音值情况更为歧异,主要有:韵尾弱化型,即韵尾鼻音发音不完整,发音部位只作势而不完全到位;鼻化元音型,即韵尾丢失主要元音鼻化;元音鼻化高化型,即主要元音鼻化并且变成比其发音部位略高一些的舌面元音。造成这种音值歧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不外乎是语音自身的演变和语言的接触造成的。河北方言中阳声韵读音的差异正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即有的阳声韵发展演变的速度快,有的则较慢。通过上文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河北方言中同一个阳声韵在各地的读音又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各方言的语音演变的不同步造成的,而其中音值的差异正是各个不同演变阶段音值的具体反映。
从几类阳声韵的读音演变情况看,有的弱化的程度高,有的弱化的程度低,大致情况是低元音鼻音尾韵比高元音鼻音尾韵弱化程度高,而在高元音鼻音尾韵中,前鼻尾韵要比后鼻尾韵弱化程度高些,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用发音器官发音能力的不平衡性和“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1]去解释。所谓发音器官发音能力的不平衡性是指“语音的发音器官以一定方式协同动作,……协同受到一些生理条件的限制”[2]。“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是赵元任先生在论述汉语儿化音时提出的一个原理,赵先生讲得是儿化音中卷舌音与前面元音结合发音的难易问题,易于结合的直接结合,不易于结合的产生变化后结合。但是我们把其用于解释鼻音尾与元音的结合程度强弱,也同样适用。根据这两条规则,我们可以得出,由于低元音与鼻音的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差,所以容易发生变化,而发音部位偏后的辅音,如ŋ它在低元音后容易丢失而使其前面的元音鼻化,而高元音后的易于保持,造成了方言中容易变化的,先发生变化,变化的时间相对长些,弱化程度就要高些,情况就要复杂些。
通过前文的描写、分析我们还看到了在某些方言中前后鼻尾韵有混同的现象,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en、in、uen、yen读成另一种是读成这两类读音从共时平面看主要是高元音前后鼻韵尾的混同,而低元音前后鼻韵尾没有混同现象;从历时平面看,这些前鼻尾韵大多来源于中古深臻两摄,后鼻尾韵大多数来源于曾梗两摄。详加分析它们的合流其实代表了前后鼻尾韵合并的两个方向,应分A、B两类情况:
A类分布在沽源、崇礼、阳原、张家口市、张北、宣化、赤城、涿鹿、怀来、万全、康保、蔚县、井陉、平山、元氏、涉县、阜平等县市,B类分布在无极、尚义、怀安、阳原、吴桥、涞源等地。中古深臻两摄,在近代汉语里北方官话系统中演变为真文(-n尾)和侵寻(-m尾)两类,从演变规律看,-m>-n>ŋ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即A类合流是完全符合语音演变的自然规律的,而B类的合流方向与其相反。那么造成这两种相反方向合并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阳声韵的中古来源来看主要有:第一类前低鼻尾韵来源于中古咸、山两摄的阳声韵;第二类前高鼻尾韵母来源于中古深、臻两摄的阳声韵;第三类后低鼻尾韵母来源于中古宕、江两摄的阳声韵;第四类后高鼻尾韵母来源于中古曾、梗、通三摄的阳声韵[3]。而合并方向相反的两类情况所涉及的阳声韵,从其中古音来源来看,来源于中古深、臻、曾、梗几摄的阳声韵。前人对中古阳声韵到现代音的演变也曾经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种认为塞尾和鼻尾平行发展,出现和这样两种情况;另一种认为阳声韵的主要方向是m>n和。借用前人的成果来看,是很自然的情况,m和n合并,即咸山两摄合并、深臻两摄合并,在河北方言中是不争的事实,而n尾弱化的程度比尾高,即在第三、四类韵母发生变化前,第一、二类的韵尾已经开始弱化,所以前后鼻韵母合并的方向只能是A类情况,这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了B类的合并情况,似乎很让人费解。从这种情况的分布来看,它只出现在来源于中古曾、梗两摄的韵母身上,似乎又是可以解释的。日本学者普遍认为唐代以后曾、梗两摄韵尾具有硬腭性质,有的学者通过对音材料和诗文韵部分合情况对此做过论述说明。正是由于曾、梗两摄的韵尾具有硬腭性质,这就为它的进一步前化提供了基础,河北方言中阳声韵合并的情况又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同时在北方方言中中古影疑母洪音开口呼字(今普通话一般读零声母)多数地方有ŋ声母,而在实际音值上确实有ŋ声母前化为带硬腭性质的|声母的情况,如在行唐方言中“安”读为这似乎又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旁证(我们将另文讨论)。从河北方言的情况来看,前后鼻尾韵合流的两种方向就是然后尾消失和m>n与然后n尾消失这两种演变的过程的有力例证。
三、在河北方言中鼻音尾韵的音值历时演变过程及趋势拟测
根据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表现形式,对中古阳声韵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作一个大致的推测,我们的推测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的:一是音理上合理,二是符合方言发展的实际。下面具体论述。
首先,我们拟测的理论基础是语音渐变理论。在河北方言中除了前鼻韵尾和后鼻韵尾混同之外,其它情况都属于韵尾的弱化情况,方言中阳声韵音值的弱化正好反映了音值的渐变过程。同时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表现在地域的分布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在地域上的分布差异会为我们了解语音发展的历史过程提供一定的线索,正如钱曾怡先生所说:“汉语的发展展常常可以从现实的横向的方言比较中找到一些纵向的历史演变的轨迹。”[4]我们在河北方言中看到了阳声韵的一些读音情况,结合其它方言的情况,会使这一过程更加清晰,比如在河北方言中没有的后低鼻尾韵读口元音o的情况,在关中方言的宜川、合阳、大荔等地[5]的白读音系统中,却有这种情况,这就提供了这些韵母进一步演变的可能情况,从而也为我们的推测提供了例证,我们在拟测时就将这一音值加上去。
根据各方言音值的不同,可推测各类阳声韵音值的具体演变过程和层次。在河北方言实际读音中没有的音值,在文中用括号()括起来,从而在音理上使其更接近阳声韵弱化的实际过程,同时在下文中“→”前后两个音值只说明它们演变阶段的前后,而不是说它们之间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不排除两者之间还有其它的过渡形态存在。
第一类:前低鼻尾韵,它们的弱化主要表现在鼻尾发音不完全和韵尾脱落主要元音鼻化或主要元音高化鼻化,或者丢失鼻化色彩发成口元音,音值的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第二类前高鼻尾韵,它们的弱化表现为韵尾弱化、主要元音鼻化、以元音充当韵尾几种形式,音值的具体演变情况应为:
第三类后低鼻尾韵,它们的弱化表现为韵尾弱化、元音鼻化、元音鼻化高化几种情况,演变的具体过程应为:
第四类后高鼻尾韵,它们的弱化在河北方言中表现为鼻化元音的情况,具体演变过程应为:
以上是我们根据阳声韵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形式,对其可能的演变过程所作的一个推测。具体到某地的方言,它们都是处于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以音值也各不相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处于同一个演变阶段,而且前低鼻尾韵、前高鼻尾韵、后低鼻尾韵、后高鼻尾韵这几种类型的韵母多数情况下不是平行发展的,并不是所有阳声韵都是整齐划一地变化,而是有的变得快,有的变得慢。以晋州为例,它的前低鼻尾韵处于韵尾丢失主要元音鼻化这一阶段,而前高鼻尾韵则处于完全没有鼻化色彩,发元音韵尾的阶段,这比前低鼻尾韵的演变更向前一步,它的后低鼻尾韵则处于鼻尾发音不完全,即只作势而不抵腭的阶段,而后高鼻尾韵和普通话一样,处于根本没有弱化的阶段。在这几类韵母中,一般情况是弱化程度高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三类次之,而第四类弱化程度最低。
方言中阳声韵的弱化的过程,正好为我们展示了语音渐变的过程,这完全符合语音渐变理论。其中有一种现象引人注目,那就是后低鼻尾韵从不圆唇的主要元音而弱化到圆唇的鼻化元音。我们推测它经过了一个由的过程,这从音理上可以解释,因为舌面后不圆唇元音容易变成正则的圆唇元音,所以由的过程是很自然的;由鼻化元音到非鼻化元音,再产生高化这也是一个自然过程,在太原方言中后低鼻尾韵母是读的。所以我们据音理推测,这一类音经历了一个由的过程。
方言近三、四十年的发展也证明了我们推测的弱化过程的合理性,有的方言点在20世纪50年代的方言普查中的状况,到90年代就进一步发展了,如石家庄方言的前低鼻尾韵在50年代为鼻尾弱化型[6],而到了现在,经过40年多年的发展,变成了韵尾丢失而主要元音鼻化的类型[7],即由读,如果排除记音偏差的可能,则证明了我们推测的a 阶段在阶段前是没有错的。其它方言点也有类似情况,这对我们的推测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阳声韵是方言中很不稳定的一类韵母,在河北方言中,阳声韵的读音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通过研究它的共时地域分布差异对阳声韵演变的过程作了一个大致的推测,从而可以使我们对各方言中阳声韵在演变中所处的阶段和层次有了一个了解。通过对它演变过程的推测,我们可以预见到随着方言的不断发展,最终阳声韵将消失,而混同于阴声韵,但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不同的方言,鼻韵尾消失这一过程可能有不同的方式和经历不同的道路。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2.
[2]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1.
[3]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8:126-207.
[4]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6.
[5]张维佳.关中方言阳声韵的音变模式[J].语言研究,2001 (4):52-61.
[6]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分院语文研究所.河北方言概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1:47.
[7]朱秀兰,李巧兰.石家庄市区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6.
(责任编辑、校对:宋春淑)
The Study of Evolvement of Nasal-Rhyme Pronunciation in Hebei Dialect
LI Qiao-l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scast,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050035, China)
The pronunciation of nasal-rhyme is complicated in Hebei dialect. The nasal consonants are weakened or nasaliz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asal-rhyme pronunciation in various dialects are due to their different stages and levels of the evol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ronological study. And it has the tendency that the nasal-rhyme will disappear and mixing with the non-nasal-rhyme.
nasal-rhyme; pronunciation; evolvement
H07
A
1009-9115(2012)06-0007-04
2012-03-19
李巧兰(1971-),女,河北新乐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音韵和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