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晓丽:做慈善不贴标签

2012-04-20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马飞华龙义乌

周晓丽:做慈善不贴标签

周晓丽在陪孩子们做游戏。

近日,浙江人周晓丽因救助900多名智障、脑瘫儿童而被冠以“最美富二代”之名。在网络一面倒地批评“富二代”的声浪中,周晓丽独树一帜。

不过,周晓丽本人却很不满意“最美富二代”这个称呼,面对媒体,她说:“不要把我拔得太高。”

为弟求医得真爱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镇银尔路12号,金属推拉门内一幢普通的四层楼安静地伫立着。这里就是周晓丽的义乌育智学校。据悉,10年前,这里曾是一家彩印厂,机器声日夜轰鸣。

周晓丽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一直强调说自己够不上“富二代”,“在义乌,就我们家这几千万的资产,说我是‘富二代’会被笑话的!”

不过,若是放在十几年前,周晓丽确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周晓丽的父亲周华龙是义乌最早的一批商人,先后做过贴纸、袜子和彩印生意。早在2000年,他就有了千万家产以及多处房产,还拥有一辆百万元豪车,在当地颇为抢眼。

周晓丽“不是读书的料”,高中毕业后就随着父亲做生意。周晓丽也遗传了父辈的商业头脑。在经历了几年“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生活后,短短几年,她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在周华龙心中,女儿周晓丽和未来女婿是合适的接班人。如果没有弟弟周锦康,周晓丽的生活应该和大多数义乌生意人一样,富足,甚至可以有些奢华。

1996年,周晓丽的弟弟周锦康降生,在全家人还沉浸在喜悦中时,周锦康却被诊断为脑瘫。从此,周家人开始了四处求医的日子,陕西、山东、北京……可是直到周锦康6岁时,他仍不会走路。

2002年,有人告诉周晓丽,河北石家庄有个叫马飞的“神医”。一见面,周晓丽“失望了”,这个“神医”太年轻了。但“奇迹”还是发生了,在马飞的治疗和辅导下,弟弟在几个月后居然能站起来了,还学会了拿勺子吃饭、自己大小便。

而马飞,也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姐姐,“我给孩子做康复治疗要按摩穴位,过程比较痛苦,其他孩子哭着喊‘爸爸妈妈’,只有周锦康叫‘姐姐,救救我’。”

两个年轻人,在弟弟病情好转的同时,双双坠入了爱河。

起初,周华龙不知道两人在谈恋爱,只是看中马飞的技术,想特聘他到义乌当儿子的私人医生,年薪5万元。这对当时年薪不足2万元的马飞来说,条件相当诱人,“但马飞回答,来义乌的唯一条件是,父母同意我们订婚。”周晓丽羞涩地说。

2002年6月,马飞来到义乌,不久后便和周晓丽喜结连理。

女儿不做接班人

2005年,已过天命之年的周华龙萌生退意,一心希望女儿女婿接自己的班,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想错了。

讲起丈夫当年被父亲赶鸭子上架的经历,周晓丽又好气又好笑,“让他去追款,信心满满地去了,两手空空而回,还一个劲儿替人家说好话。他太实在了,不是做生意的料。”

当年,和马飞一起来到义乌的还有4个脑瘫患儿。3年来,越来越多的脑瘫患儿慕名而来,周晓丽不忍心拒绝任何求助,在照顾弟弟的同时,也一并担负起了这些孩子的辅助康复治疗工作。夫妻俩甚至在厂房里挂起了“脑瘫康复中心”的牌子。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孩子太多了,周华龙腾出的厂房不够用了。一天上午,周华龙和马飞关起门来谈了很久,下午周华龙就开始变卖机器、腾厂房。周晓丽至今不知道那天两个男人的谈话内容,每次问起,马飞就说“这是两个男人的秘密”。

就这样,周晓丽和马飞不但没有继承家里的生意,甚至还“策反”了父亲。工厂关门后,周晓丽夫妇有了足够的场地,接纳更多孩子。2005年7月,“脑瘫康复部”招牌旁多了“育智教育中心”的牌子。2009年,中心被特批为育智学校,周晓丽任校长。

育智学校的校长可不好当,一个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女孩能挺得住吗?“我挺能吃苦的,从学校出来不久就一直带着弟弟求医,没有闲暇的时候。一开始,我也没想做慈善,只是因为(脑瘫)孩子跟过来了,收的孩子越来越多,事情一步一步地发展,推着我走到现在。”

不过,周晓丽坦言,工厂歇业并不影响生活质量。周家有多处房产,仅靠房租,每年就有数十万元收入。从小到大,她都不缺钱,也从没为钱发过愁。

10年来,周晓丽的育智学校已帮助了900余名脑瘫智障儿童。目前,学校有152个孩子,其中1/3的孩子在这里接受免费治疗。 “有残疾证的,有低保证明的,不够低保有村里开的困难证明也行,我们都免费。有家人支持、有政府补贴,我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力所能及做慈善

周晓丽从没想过靠办学赚钱,也没想过亏本经营。“少数孩子有困难,我免得起,就给他免费。超过自身能力范围的事,我不做。”她解释说,得益于政府支持,学校还没遇到大困难。

受助孩子多为义乌籍,智障儿全托入学,可享受就学补助,每人每年8000元;脑瘫儿定期接受治疗,可享受康复补助,每人每月1600元。“就学补助维持学校日常运营;康复补助支付脑瘫治疗费,这两块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周晓丽觉得,网友对自己评价过高,“老公出力,老爸出地,政府补贴,我没做什么。”不过,“没做什么”的周晓丽可以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什么时候收的,进来时怎么样,康复情况如何,她了如指掌。孩子们看到周晓丽也格外兴奋,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作业给她看。“这些孩子其实特别需要关心和鼓励。”周晓丽为学校制定了独特的收费方式:每天接孩子回家的,免费;每周接孩子回家的,每学期1000元;每半个月接一次的,1500元;每个月接一次的,2000元;一个月都不愿接孩子回家一次的,学校不收。“我就是有强制性地让家长每个月都接孩子回去两天,多给孩子一些亲情上的关怀。如果不这样,一些不负责任的家长会把孩子放在这里一个学期都不闻不问。”周晓丽声音有些哽咽。

坚持、放弃,曾在周晓丽心里斗争了无数次,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如今,学校已步入正轨,周晓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年,她重操旧业,和小姐妹合伙做起了饰品生意,“这一直都是我的兴趣。”

喜欢做生意,也愿意支持丈夫继续办学,“我想在两者之间找平衡,做到两全其美。”

“我看着孩子们从无力站起到学会走路,从不会说话到喊出妈妈,这种幸福对于我,比购买名牌商品更‘爽’。我觉得除了钱,我精神上得到的东西更多一些。”周晓丽说。

对于周晓丽的做法,有人称赞她贴钱做慈善,也有人质疑她开着宝马还向政府申请补助,周晓丽很坦然:“中心的账目完全透明。我到现在也说不上贴什么钱,只不过是搭点儿房租而已。我不希望媒体把我拔得太高。汽车是我的个人财产,和中心没关系。慈善,我在做;生活,我也要享受。如果要我节衣缩食去做慈善,我会觉得这个世界欠了我的,做得不开心,肯定也做不长久。慈善,做到自己力所能及就好。”

(张子琦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马飞华龙义乌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好好去爱
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
华龙引领 国之重器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成功并网发电
义乌展
Air entrainment of hydraulic jump aeration basin *
Energy dissipation of slot-type flip buckets *
Standing wave at dropshaft inlets*
A new design of ski-jump-step spill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