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杨树鹏
2012-04-20孙丹丹
文/孙丹丹
配图/《匹夫》剧照
既然决定去拍电影,那么拍好电影,是匹夫的责任。无论是集体无意识,还是制片公司的有意安排,以中等成本的电影对抗好莱坞成熟的商业电影,其压力都是可想而知的,但匹夫不可夺志。携新作《匹夫》挑战“五一档”的杨树鹏对于“匹夫”头上挂着的那些内容感同身受。
《匹夫》是杨树鹏的第三部作品,尽管前两部《烽火》和《我的唐朝兄弟》奠定了一些口碑,并且还邀请到黄晓明、张歆艺等当红明星加盟,但《匹夫》并没有在市场上一呼百应,而是反响平平,口碑两极分化,且票房不佳。但杨树鹏并没有就此认输,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他坦承,对于并非科班出身的他来说,单枪匹马地杀入中国电影圈,虽为“一介匹夫”,却不会迷失在中国电影市场里:“不喜欢的会觉得混乱,喜欢的觉得是风格;但如果没有你自己,你也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
黄晓明在拍摄现场
影视圈自学成才的“匹夫”
“我没背景,也不是学院派出来的。圈子其实很重要,你看学院派出来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个圈子和交际系统,而和我来往最密切的朋友,他们全是圈外的,我可能就是抱着一个小人物的心态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在闯入电影圈之后5年,杨树鹏仍然如此感慨自己。
2005年,当杨树鹏决定不再只做与电影有关的电视节目之后,就拉上几个朋友一起组建了北京逆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筹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烽火》,启用了当时尚未声名鹊起的演员张涵予担纲主演,投资只有二百万,票房和投资差不多,悄无声息,但这个电影在上海电影节得到了“亚洲电影新人奖”,还让杨树鹏接触到星美传媒、上影集团等一批业界知名公司。
2007年夏天,上海电影节办了第一届中国电影创投活动,杨树鹏拿着他自己写的剧本《苦竹林》到处找人推销故事。这两个笨蛋强盗的故事最终获得了“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他从台上下来,投资商一窝蜂的围过去。就这样,杨树鹏收获了一大摞名片,可是当时的他还没有名片拿给投资方,所以那些积极的投资方也没能找到他。从上海回到北京后,他不知道要如何从一大摞毫无印象的名片中找到潜在的投资方。最后,还是发行《烽火》的星美和上影联合投了这部电影。于是2009年,根据《苦竹林》拍摄的《我的唐朝兄弟》与观众见面了。
“我的作品,一直想说人性混沌层面的变化,我始终对这个有兴趣,但它让我屡遭打击。”2009年11月,当《我的唐朝兄弟》公映,“匹夫”杨树鹏的风格渐显:硬朗、战斗场面火爆且极具画面感、人物都略带神经质,故事的走向出其不意。但打击在等着杨树鹏,市场的不待见,让杨树鹏一点反击的力气都没有;《我的唐朝兄弟》甚至被认为是当年贺岁片中“最悲剧”的一部,后来还被发行公司当成了发行失败的“反面教材”。“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杨树鹏反思的,不仅是如何选择发行、营销、推广的合作伙伴,还有个人的影像风格。他本以为《我的唐朝兄弟》是一个很大众的电影,但是后来发现它并不是那么大众:喜欢它的人很捍卫;不喜欢它的人就觉得它臭狗屎。“我要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自己的风格怎么能被数量庞大的中国观众接受。
在电影圈,不知是不是因为都姓杨,杨树鹏特别崇拜的导演是杨德昌,但斯人已去,2010年去美国旅行的时候杨树鹏见到了杨的夫人彭铠立,彭铠立告诉杨树鹏,杨德昌生前一直想着这个话题——“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样的电影”。在自己的打击和电影导师的思索之下,杨树鹏继续寻找,此时,一个救急的项目正等着他。
这个项目就是2012年与观众见面的《匹夫》。
为友救场拍《匹夫》
在影片正式定名为《匹夫》之前,杨树鹏的新作,在名字上就经历了一长串的爬山涉水,从《风归云》、《游击队》、《奇劫八千岁》、《战争回忆录》、《匹夫的战争》,再到一个没能通过审查的片名《年度人物》,最后,大家一致觉得“没有一个像《匹夫》这样更能表达电影气质。”
但等杨树鹏接手后,真正的问题出现了,“原剧本不太适合我做——跟我的风格不太搭、跟我所擅长的状态也不太搭,所以进组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改剧本。同时我也在重新调整剧组结构,因为原来的主演、摄影指导、美术指导等等最重要的合作者全都因档期拖延太久离开了,所以我必须重新搭一个班底。”对杨树鹏而言,比较幸运的是在这一团乱麻的时期,光线影业不仅没有撤离反而追加了投资,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空间。
路子很野的杨树鹏,在河北看景的时候,一看到华北平原广阔的景致,杨树鹏脑袋里就浮现出了“匪帮的故事”。他觉得在这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叫“高栋梁”的人,给姥姥上香,口中说着:“姥姥我回来了,九死一生,但没有死。”这也是后来电影《匹夫》里“高栋梁”的台词。随后在涿州看地道的景。杨树鹏又有了接下来的故事:匪帮抓了“肉票”,逃到地下,结果被“肉票”给骗了……
对于一个多年以前的故事,杨树鹏秉承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在造型、故事、情境、环境的设计上都要既符合现实,又扭曲它。”为此,杨树鹏请来了杨德昌的夫人彭铠立担任《匹夫》的音乐制作。在看完初剪后,彭铠立用“流氓加小姐”来形容电影气质:“既有那种知书达理的、文雅的内在,又有狂野不羁、吊儿郎当的外在——我知道该怎样为它写音乐了。”
2012年4月23日,《匹夫》与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同时公映,其后引来热议,和杨树鹏之前的作品一样,虽然他是满腔热情,但评价依然是两个极端,但对一个导演而言,他始终坚持有自己的想法,就像他对匹夫的理解,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既是对普通人的一种描述,同时也代表一种精神和勇气,不顾后果地去做一件事情的勇气。对我而言,《匹夫》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跟我的上一部电影《我的唐朝兄弟》是一脉相承的,影片是在奔放粗犷的人物和叙事形态下展开的,它承袭的是我自己的风格。我很喜欢匹夫,也一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个普通人但很热血,做事不计后果。”
■ 《匹夫》是好莱坞重压之下的失败么?
“现在国外的进口大片越来越多,中国片的优势荡然无存。应该说,与国外的大片相比,中国国产片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好莱坞大片武装到了牙齿,而我们国产片却还要受多重限制,比如题材限制、成本限制、制度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名曾经心怀雄心的导演,到最后悲哀地发现,你要面对的不再是艺术,而是艺术之外的许多琐事。《匹夫》代表着一大群中国电影将要面对的困扰。好莱坞大片要进来、中国式大片碰到困境、港式大片碰到困境、新导演在崛起时需要唤起观众信任……有人说,你们该受到挫折教育了。错不是我们犯的,我们却要为这些错误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