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游行艾美思特北漂编剧团成长报告
2012-04-20铁力
文/铁力
如果没有毛遂当年的千古佳话珠玉在前,笔者这块朽木破砖其实没胆气在全国的观众面前自说自话的。不过,当团队的第三个电影作品《北漂鱼》化作映像,将要在年底和观众见面的时候,笔者却也愿意厚着脸皮撰文自荐一把,聊以自勉,毕竟,咱也是北漂。
当艾美思特影视文化公司成立的时候,雄心勃勃的导演余治林就想过要打造自己的公司文化,自己的系列电影,自己的明星名导,当然,也包括组建一套专业而富于创造力的团队。这其中,自然包括要仿造好莱坞模式——建立有别于国内传统模式的编剧队伍。
欧洲即便是艺术电影的大本营,但和好莱坞团队化专业化的电影工业模式相比,顶多只能算是电影农业。和人文气息浓厚得有点曲高和寡的欧洲相比,好莱坞商业电影或许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差强人意,但至少足够能够引燃观众们的爆点,足够好看,足够消遣,足够让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艰苦工作的吾辈小民百姓宣泄消遣。对比起晦涩、深沉、凝重的欧洲艺术电影,似乎还是爆米花搭配着后者更能吸引吾辈凡人们的注意力。
艺术是个人的,也是属于天才的;但大众却是属于团队的,是属于合作的。按照余治林导演的说法,“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可能是一位天才在内室冥思苦想出来的,但一个成熟的,让大众都接受的电影模式,却绝对一个团队一起聊出来的。”
电影并不只是简单的感官刺激,哪怕是被很多“文化人”诟病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好歹也把“美国精神”和“美国梦”千篇一律但天衣无缝的融合在喧嚣热闹的剧情中,并且将美式价值观向全世界输出。
冠冕堂皇的说,中国电影需要一种更专业,更有效率的创作模式来对抗准备一统天下的好莱坞;现实一点来说,这个世界上天才总是比大熊猫的,但吾辈凡人一样也有创作的梦想和激情,吾辈凡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无法媲美天才,但加起来的诚意至少是天才们的好几倍。
团队的每一次开会都像是一场聚会。在外面人看来,我们这些“不务正业”的臆想家们关在室内,为每一个虚构的人物、场景、对话争论得面红耳赤,却也乐此不彼趋之若鹜。也就是在这样看似毫无营养,毫无现实意义的碰撞中,团队的每一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升华,撞击出的火花或许还不绚烂,但终究会越来越响,越来越亮,迟早会有照亮苍穹的一天。
当年,在《炫舞天鹅》的剧本进行创作的时候,先遣人员们就早一步踏足了贵州,在现场去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反复推敲每一个场景和每一句台词。《炫舞天鹅》在贵州拍摄的时候,驻组的团员还要根据现场环境和演员表演的习惯,临时修改台词,往往都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
《炫舞天鹅》是团队第一个化作映像的合作剧本。这并不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大制作工业化影片,自然也不会有让人血脉贲张的感官刺激;但在这部小成本的影片中,我们在试图尽自己所能传达一种“永不放弃”的“中国梦”精神。因为在我们看来,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时候,即便视听享受无法和好莱坞媲美,至少在故事和情感上要得表达出一种朴实的普世价值。
几年时间的努力,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的手中拥有了正在磨合,但大体定稿的五个电影剧本,也有了第二部投拍的《北漂鱼》——这是为了向我们,以及每一个“漂之族”的梦想和青春祭奠与致敬之作。
高满堂老师曾经说过:“做编剧就要把苦吃透”。其实,编剧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并不容易。创作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而在我们的作品成名之前,更要忍耐住收入微薄带来的煎熬;而当我们选择这条道路成为自己主业的时候,本身就有了孤注一掷的觉悟。
选择“北漂”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不服管束,渴望梦想的激情以及横下心来不管不顾的勇气。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只能带着满身的疲惫和伤痛回到家乡,但至少大家都收获到了一种平淡的生活永远无法给与自己的回忆和感动。
茫茫的人海之中,我们这群鱼儿能够相遇一起向龙门进发,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绝对不是生命的奇迹,而是梦想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