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大学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2012-04-18董苗苗

企业导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缺失对策大学生

董苗苗

【摘要】本文列举了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缺失的现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性别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缺失;对策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可是,在数量增加的现象背后,可以看到在现行的大学教育体制下,女大学生的教育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从当今学术界较流行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视角去审视女大学生教育,发掘大学性别意识教育缺失的原因,希望引起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实施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刻不容缓,同时要认识到性别意识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

性别意识是指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自觉的性别观念,善于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社会现实,认识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劳动分工和发展差异,将性别意识转变为社会行动。在个人层面上,是要从行动上积极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在国家和政府层面上,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在教育层面上,要贯彻“因性施教”的原则,即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产生的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的标准,主动塑造和发展个体的性别心理特征,并完善和提高不同性别个体的整体心理水平。

二、大学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现状

(1)缺少性别课程及理论研究,且存在着学科设置的性别隔离。在高校课程(包括公选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教学中几乎没有考虑到对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一锅煮”现象普遍,忽视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敏感,没有设置专门的女性学系列的课程,诸如女性解放史、中外妇女运动史、女性人类学、女性心理学等课程。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妇女学课程,并且授予学生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积极培养大学生(包括男生和女生)学习社会性别方面的课程。(2)领导及教师缺少性别敏感。在目前的我国高校行政领导层中,男性多处于正职,女性则处于副职,并且男性领导人数远远多于女性领导人数,因此在绝大多数行政决策中,男性的立场发挥绝对作用,从而缺少对女性的性别敏感。高校教师队伍对女大学生缺少性别敏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教师、女教授的队伍较小,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的关注与主张难以形成气候;二是高校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他们不但没有性别敏感,而且还宣扬个人观点“男强女弱”,打击了女大学生潜在的积极进取精神。

三、实施性别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1)提倡“女性主体意识”和“四自”精神教育。所谓女性主体意识,具体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的意识。“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教育切合我国高校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女大学生要学会尊重自己、相信自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克服不利于女性发展的种种挫折,积极追求自我的价值目标,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贯彻“学习为主,活动为辅”的性别意识教育方针。基于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师资力量,笔者建议“学习为主,活动为辅”的性别意识教育方针切合实际操作,而不是实行“活动为主,学习为辅”或“学习与活动齐头并进”方针。第一,学习有关女性发展的各类课程。课程包括女性健康讲座、女性就业培训、婚恋观解疑、法律理论宣传、中外妇女运动史、女性学等,实行专业课(必修课)和公共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图书馆要不断增加女性发展的相关资料,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空间。第二,学习女性“明星”的成功经历。在校女大学生学习的女性“明星”包括:大学校外的在学术界、政界、商界等获得成功的女士;大学校内的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女教师和模范女学生。通过开设讲座、举办茶话会、播放影片等方式,让大学生们(特别是女大学生)学习她们如何定位人生和抉择人生,如何形成善良的品性和端庄的气质,如何处理事业与家庭的角色互换等,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提供打开心扉的动力,同时促进女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确立前进的方向。(3)发挥教师和辅导员在性别意识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高校要加强对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性别意识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有73.6%的大学生认为应对高校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教师和辅导员为学生们树立典范,并且促进大学生“因性施教”工作的开展。总之,高校性别意识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在我国大学里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实施开来。同时,要注意营造性别意识教育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氛围,因为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希望在多方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促进女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5)

[2]陈桂蓉等编著.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2

猜你喜欢

缺失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