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专业建设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2012-04-18王菊芳

企业导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重要性措施问题

王菊芳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专业建设中利用企业资源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利用企业资源;重要性;问题;措施

一、高职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重要性

利用企业资源办学是院校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的需要

在高职教育所需的各类物质条件中,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想培养适应该专业需要的人才,要求学校拥有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现在的一些大型设备价格高昂,维护费用高,但由于财力有限,很难为所有的高职专业建设提供所需的实践教学基地,尤其对有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来说,投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则得不偿失,即使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比较健全了,与学生未来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也有一定的差别。况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必然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加速,从而提高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这些都将大大超过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和设备更新完善的能力和速度。而无论是传统经济结构中的老产业,还是现代经济结构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有形资产对高等教育来说都可能是有应用价值的资源,所以,依托行业和企业,与之合作办学,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资金,又可以有效解决举办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问题,改善高职教育基本办学条件。

(二)利用企业资源可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把人才、知识和科技资源引导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去,切实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造成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及时设定和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改革理论和实践教学。

(三)利用企业资源可以很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现代企业拥有丰富的硬资源和软资源,如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技术人才、工艺装备等,学生通过产学合作的实践,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此外,利用企业资源还有利于地方院校的教育创新与科研进步。因此,有效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四)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形成一批“双师”教学队伍

首先,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只有通过产学研合作,依托行业、企业,高职教师才有机会深人第一线挂职锻炼,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长期实践,才有机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从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并积累职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并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引进有关的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双师”教学队伍。

(五)校企合作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难是目前大专院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专业结构和就业倾向不合理,高职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工作,接触行业、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和采用的工艺,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适合的岗位,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二、高职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一些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聘用、轻培养,有些企业片面认为企业应以营利为目的,只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学历教育人才需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属于企业的职责,应由政府、社会和学校全面承担。在当前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企业招聘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余地,出于经济成本和安全等因素考虑,企业怠于与学校深度合作,校企双方事实上处于非对等、非均衡的状态。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供求密合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必要的资金保障。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政府有关部门虽然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但还缺乏有效推动和规范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合作中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动校企合作,合作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等。

三、高职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措施

(一)政府应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动力机制建设,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学校、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比较成功,离不开其建设性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包括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制度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我国应借鉴德、美、澳三国成功的做法,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的行为,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议国家出台一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对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任务、机构设置、条件保障、管理职责、举办方式、教师、教育对象及与社会的关系等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尤其是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经费的筹集和管理,要予以法律保障,通过法规的规范实施来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利益驱导,给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岗位的企业按人数与岗位给予一定的政策与税收优惠,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反馈机制,成立行业性组织指导和监督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实施,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实践培训的学校与企业给予适当的惩罚;四是要根据国情整合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能力标准,并成立相应的行业性中介组织,负责对岗位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建立职业能力标准,指导高校进行专业设置和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机构

建立组织机构就是要强化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中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各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主管企业的省经贸委要加强合作,联合组建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参与制订校企合作办学规划,参与制订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资质标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标准,参与对校企合作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通过“三个参与”,切实保障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求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安排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进行“传、帮、带”,真正的把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可以参照和借鉴国家产学研办公室的成功经验,以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适用人才为目标,建立类似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例如,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企业三方组成,机构中再设立若干工作组,具体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的生产(经营),处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核。各专门工作组,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思政工作者、企业一线职工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此外,每个学生的每个工作岗位都必须配备专门的导师或“师傅”,以指导其参与生产(经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完成实践技能训练计划。对于以资金投入为主的校企合作,则应在政府的调控下,成立按企业化运作的董事会,形成“合作自愿,意志共同,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分配公平,产权清晰,共同发展”的组织机制,做到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模式

(1)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的、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2)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从重点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学校完全可以走这一模式,只要在制度、组织和机制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必然有新的飞跃。(3)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4)引智型。即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大量吸收企业的智力资源进入教学过程。诸如聘请企业专家参加院系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他们对学院的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邀请企业家来校为师生作专题讲座;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培训等。(5)“订单式”培养形式。“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完成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6)“工学结合”形式。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对于职业学校来说,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还可使学生通过顶岗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半工半读属于工学交替形式中的一种。(7)“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在主要课程已经修完、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允许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开始工作。(8)“创业实践”模式。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参与学院组织的就业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自主创办小的经济实体和开发项目,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9)全程合作模式。全过程合作模式,也称企业全程介入模式,是就合作的过程而言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对其教育和教学工作就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岗位能力、课程标准,共同选择教材、确定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将工学结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程合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首先建立产学合作平台,使双方在合作机制上得以保证。同时,该模式还可以和定单培养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创建出更加灵活的多形式的具体合作形式。(10)全方位合作模式。全方位合作,是就合作的内容而言的,这种合作是全面的,涉及生产、教学、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各个方面,是校企合作最完整的模式。从目前情况来看,校企合作一般有12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实训合作、专业建设合作、课程开发合作、教材建设合作、人员培训合作、人员互聘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就业与创业合作、信息交流合作、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捐资助学合作、经济实体合作和其他方面的合作等。校企双方的合作可能是单项的,也可能是其中的几项,还可能是全面合作,即全方位的合作。(11)依托行业的教育集团模式。学院以行业和合作项目为依托,结成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的职业教育集团。(12)专业系+技术服务平台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相关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究开发、提供市场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企业而言,能为它的发展、甚至走出困境提供很大的帮助;就学校而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实战经验丰富,能很快在服务过的单位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些优秀的学生在实习时就已成为这些企业的骨干,从而使企业、行业与学院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何伟,林昌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2]金長义,陈江波.德、美、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7)

[3]赵西军,胡进.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资源配置的协调关系研究”的科研成果(项目编号:10SA107)。

猜你喜欢

重要性措施问题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