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翻弹性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7例
2012-04-18陈武
陈 武
(连江县中医院,福建 连江 350500)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自行设计特制外翻弹性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15±0.57)岁;左侧16例,右侧11例;27例均有不同程度移位,其中伸直型24例,屈曲型3例;尺偏20例,桡偏7例;无开放性骨折。
2 治疗方法
手法整复前先拍摄患、健侧肘关节正侧位X 线片,结合带电视X 线180°旋转透视,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特别是旋转移位的方向,并通过手摸心会准确地辨认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同时,准备超关节外翻弹性夹板4 块、纸压垫数个、布带4 根、三角巾1条。内外侧弹性夹板按健侧形状并稍外翻塑形。具体方法:①患者仰卧,主要行拔伸、旋转、捺正等手法矫正重叠侧倾旋转畸形,整复骨折。②维持骨折复位,依移位方向置放纸压垫(垫片放置的位置要准确,外侧垫勿偏后,前侧垫勿偏内),上超关节外翻弹性夹板,采用旋后或旋前位,布带绑扎固定。伸直型骨折固定在屈曲位90~110°,掌心向上用宽布带或三角巾胸前悬吊;屈曲型骨折固定在半伸位40~60°,三角巾布兜式胸前悬吊。③恢复期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术后即嘱积极握拳活动,进行掌、指关节功能锻炼,并定时活动肩关节,以主动活动为主,避免一切粗暴的被动活动,以避免出现骨化性肌炎的可能。同时,积极练功也是防止非骨性关节僵硬的重要方法。④一般2~3 周拆除外固定为宜。
3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治疗时间25~40 d,平均(28.53±2.25)d,术后经X 片确认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解剖及近解剖对位对线24例,均临床愈合。5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肘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未发现内翻畸形及其它后遗症。
4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旋转移位:一般临床可根据肘关节X 光正位片所示的骨折远近端横径的宽度不等,来诊断旋转移位的情况。但在X 光正位片上无旋转而侧位片上有明显旋转者也并不少见。所以我们通过拍摄患、健侧肘关节正侧位X 线片相比较,结合带电视X 线180°旋转透视,能很好地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特别是旋转移位的方向,解决了旋转移位的方向不容易确定的问题。同时,X 片对于轻微的尺嵌和尺倾往往不容易发现,此时手法的触摸辨认显得更为重要,可以通过肱骨外髁嵴的连续性和凹陷的弧度、尺骨鹰嘴的偏向及其与内外髁的间距来判断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②外翻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骨折移位、侧倾,加之肘部不同程度的肌腱、韧带的撕裂或撕脱,造成维持肘关节的力量失衡。出现尺侧倾斜是引起肘内翻的主要因素,远端尺偏、尺嵌和内旋是肘内翻的重要因素。我们采用内外侧弹性夹板按健侧肱骨正常生理结构形状并外翻15°塑形,以获得维持肘部外翻外旋的弹力,从而有效地防止骨折远端的内旋、内倾,避免肘内翻的发生。③肢体位置:复位固定后,前1周让患者卧床使肢体制动;伸直型深屈肘,屈曲型微伸肘;骨折旋前者旋后位,旋后者旋前位;骨折外旋者贴胸位,内旋者外展外旋位;通过肢体保持一定的体位,来进一步维持骨折的准确对位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