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教授癌症诊治思路浅探
2012-04-18俞俊薏
俞俊薏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癌症治疗一直是中医药学治疗疑难重症的一个重要领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常青教授在近50 a的行医和研究过程中,熟读经典,旁参历代诸家学术思想,深入融汇千年越医学术特色和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一中心三并重”之癌症诊治思路。本人有幸师从常青教授,聆听其教诲,跟随其临证,历经数年而渐入常老学术思想之门庭,本文谨就常老“一中心三并重”的癌症诊治总体思路及学术特色作一探析。
1 一个中心——难病取中,巧施扶正
常老认为癌症之所以发生首先是由于正气的不足,此为内因,乃成病之决定因素,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外邪的侵入或七情失调,仅是诱发癌症发生或使其加重、转移的因素,肿块、癌毒等邪气也只是正虚之后代谢能力下降,所存积的代谢产物及其在人体正气抗毒后的变化产物。故对癌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强调扶正,并从理论到实践创立了“难病取中、巧施扶正”之治癌中心说。认为癌症患者的扶正必须从中焦脾胃入手,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突出脾胃在扶正治疗中之独特地位。鉴于目前癌症患者绝大多数发现已是晚期,即便早期诊断的,其萌芽也多在十年乃至数十年前,漫长的病程加上现代医学手术、放化疗损伤,其正气的亏虚往往不局限于一脏一腑,或单纯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一端。若简单的针对气血阴阳的调补往往有碍邪之弊,故常老提出的 “难病取中、巧施扶正”的治则,采用调补中焦进而调补全身的方法,正是针对此类病程较长、病机错综的恶性肿瘤之最佳扶正方法。临床实践中常老汲取李东垣“甘温健脾”和叶天士“甘寒润胃”的思想精华,结合“绍派伤寒”对“越地多湿”的认识,从脾、胃两方面入手:健脾,以焦冬术燥湿运脾为主,配生晒参、生黄芪、生甘草增强益气之功的同时,以其生津清热之效兼制焦冬术温燥伤津之弊;益胃,以鲜石斛、天冬、麦冬等甘寒养阴之品为主,配广藿香、紫苏梗、厚朴花、焦三仙等健运化湿之药,使润胃而不至于助湿,如此顺脾胃之性而并调,恢复、增强脾胃运化之功,使患者纳食改善,气血生化不绝,从而使脏腑得养,而虚者自补。癌症治疗中应用此法,可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延缓了癌症并发症的出现,减轻了并发症的程度。如在手术、放化疗之前后使用,还能明显减轻其毒副作用,尤其在比较突出的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毒副反应上,有明显地改善作用。
2 三个并重——辨证扶正与择机抗癌并重、扶正抗癌与运中化湿并重、消瘤治癌与兼顾心脑并重
2.1 辨证扶正与择机抗癌并重 常老认为癌症的扶正治疗在突出健运脾胃的基础上,仍需依照辨证所得有所侧重,对于脏腑归属和气血阴阳均应认真细致辨别清楚,选药才能有的放矢,甚至取得一箭多雕之效。同时癌症治疗虽要将扶正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但也不能单纯寄希望于正复邪退。从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单纯补法仅对经西医手术、放化疗治疗而正气损耗严重者,可起到明显改善病情的效果,并对早期术后患者,可起到调节免疫,预防复发、再发的作用。除以上所指患者外,尚须同时择机攻其邪气,方能取得较好疗效。而对肿瘤病邪从病因病机分析虽不外气滞、血瘀、痰湿、食积和热毒,但其又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痰湿、食积和热毒不同,若用常规的对上述病邪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有效遏制肿瘤的发展。华佗在《中藏经》中提出:癌症的发生,不仅仅是气血壅滞所致,更有五脏六腑蓄毒不流的因素。故常老在临床上常用蜈蚣、斑蝥、全蝎等有毒虫类药物对癌症及其并发症进行治疗,确能收到一定疗效,可见华佗所说之“毒”,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热毒,而另有一种致癌之毒,需要以“以毒攻毒”的思维,用专力的抗癌药物方能遏制其蔓延。现代医学也认为,癌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人体有健全的免疫功能也不能将体内的癌细胞彻底清除。据此常老认为这种致癌之毒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即便正气旺盛了也不能将其彻底排除,临床用普通清热解毒药物对其作用不大,故必须借助于专效的药物来遏制并祛除它,才能力挽狂澜,给患者以“逃生”之机。临床常用的有白花蛇舌草、白英、藤梨根、虎杖、山慈姑、三叶青、半枝莲、半边莲、猫爪草、猫人参、蛇六谷、蜈蚣、全蝎、蜣螂虫、炮穿山甲、壁虎、干蟾皮等,且以多味较大剂量联合运用,以达迅速攻“毒”和祛“毒”保正之目的。中药抗癌药物对身体影响虽不及放化疗,但也有损伤脾胃、耗伤正气之弊,临床还需以脉证为据,择机应用并时时注意保护脾胃,以合常老倡导的“难病取中”之意。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小而抗癌解毒疗效确切的药物,如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半枝莲等就为常老之最爱,认为其抗癌效果明显,而无伤正之弊,常用量到60~90 g,也未见有明显损害。
2.2 扶正抗癌与运中化湿并重 常老认为绍兴为多湿之地,癌症病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或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的癌症,不可避免的带有“多湿”或“夹湿”的特征。现代化的绍兴又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生活相对富裕,若家中有人一旦得了癌症,不管从治病还是尽孝角度,家属常给予多种保健补品以及人参、冬虫夏草、大鱼大肉等等。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盲从人言或轻信广告,往往非但未能达到补正的目的,还造成中焦脾胃负担加重,以致饮食积滞胃肠,甚至还“补”了肿瘤。如此内外合邪,故来诊患者中多有舌苔厚腻,甚者化热黄燥者。也有癌症已愈,因补不得法反而迅速加重者。针对这种情况,常老提出应结合绍兴地区医学气象和地理环境来施治癌症,即必须在扶正过程中仔细诊察湿与积的情况,以综合措施来据证用药。祛湿则离不开芳香宣化与甘淡渗利,如藿香、苍术、厚朴花、薏苡仁、茯苓、车前子等,化热则酌用绵茵陈、黄芩等,其中以薏苡仁为常老最喜,既有利湿清热之效,又能抗癌,且能护胃,一箭而三雕。消积以焦三仙为首选,也喜用炒鸡内金,不仅消食还有消肿瘤之积之效。同时,还不厌其烦谆谆告诫患者务必做到饮食宜清淡、清蒸、清养,进补必须辨证与对证的道理,并因人制宜给出最佳建议。这种运中化湿等综合措施(即是常师难病取中法之又一端)对于叩开癌症难治之门,极为重要。故本人体会此法应为常老治疗癌症之所以能力挽危殆或效如桴鼓的重要法宝之一。
2.3 消瘤治癌与兼顾心脑并重 常老认为癌症患者虽有不断年轻化趋向,但老年人仍为主体,而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其中又以心脑血管意外最为紧迫。常师早年致力于中风急症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认为心脑血管急症重在预防,若待发病能保住性命已属不易,要不留后遗症几乎寥寥。老年癌症病人,已存在正虚、气滞、血瘀、痰湿等心脑血管急症高发因素,而获知已得癌症后,情绪也会易于波动,或暴怒、或抑郁,此时更易发生心脑血管的意外。所以癌症患者常有不死于癌症而死于急性心脑血管病者。故常老临证每必重视患者有何基础疾病,对有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病史者,每于处方中加入相应药物,以保全囿。即使无明显心脑血管意外倾向,也在选药时,兼加丹参或三七一味,以重理气活血。并以心理疏导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患者正确面对癌症,使之迅速从癌症性格中解放出来,树立“带瘤生存”的信心。笔者体会,这种治癌过程中的整体安全观,是使癌症病人真正达到延年益寿的有力保障。
病例介绍
刘某某,男,76岁,退休,绍兴市疾控中心职工家属,2009年6月10 日初诊。患者因肺癌晚期,并多处转移,在外埠辗转就医乏效而求治于常老。刻诊患者神疲乏力,面色黯黄,剧烈咳嗽,呼吸偏促,偶有痰中带血,腹胀满,纳差,小便利,大便偏干,寐欠佳,形体消瘦,舌黯红,苔厚腻,脉细滑。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已用药物控制,血压情况可,否认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史。常老师认为患者年高,肺癌伴转移,病已属晚期,更兼有心血管疾病。癌毒、湿浊、瘀血积滞中上二焦,治之棘手,乃施以“一中心三并重”之法力挽狂澜,予清肺抗癌,通便泄毒,兼顾心脑治疗,处方:炙麻黄10 g,杏仁10 g,黛蛤散15 g,川象贝各18 g,炙百部30 g,全瓜蒌30 g。调宣降与化痰相结合以止咳平喘,并以瓜蒌仁通便,在此基础上再以白英60 g,半枝莲60 g,白花蛇舌草60 g,莪术30 g,三叶青30 g,半枝莲30 g,三七30 g,生薏苡仁60 g 抗击癌毒,抑制肿瘤发展蔓延。同时以三七配合紫丹参30 g 活血通络,兼顾心脑。另以炒白术30 g,生黄芪30 g,绞股蓝30 g,生晒参9 g,鲜石斛10 g,羊乳30 g,苏藿梗各15 g,厚朴花30 g,焦三仙各15 g,炒鸡金15 g,生甘草15 g,从扶正与祛湿消积入手调理脾胃,保养胃气。通过以上治疗半月,患者诸证明显减轻,两月后生活自理,继而巩固治疗数月,复查各项肿瘤指标恢复正常,病情稳定,自觉良好,几如常人。目前正在继续维持巩固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