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2-04-18罗丽榕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主义消费

罗丽榕

(武夷学院 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354300)

消费主义是20 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社会文化思潮,是西方后工业社会产生的一种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不仅对西方人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而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浪潮,迅速扩散到了全球。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消费主义涌入中国,并开始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从根本上消除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既要从思想、文化方面对消费主义的表现、危害性进行揭露和批判,也要对整个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积极和科学的引导、教育。

一、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内涵

消费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历史上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在这一时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了过剩时代。产品的大量过剩,买方市场因此形成,资本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由于生产对消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状况如何,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于是,刺激和引导消费成为企业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一切成为消费主义发展的动力。

消费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政府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结果。19 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各国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将凯恩斯的理论作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有效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凯恩斯的这一理论,各国政府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相继出台。有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开始盛行开来。

消费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社会文化日益世俗化的结果。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社会文化冲破了传统宗教和道德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日益走向世俗化,开始肯定人对神、对自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人对自然的改造行为;肯定个人福利的优先权;肯定追求个人奋斗和幸福生活的行为等等。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被大大地激活,从而导致了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社会文化日益世俗化成为消费主义发展的新动力。

什么是消费主义?国内外学者对西方的消费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那种将大规模的消费、高水平的生活视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人们普遍去追求无限扩张的更高、更多的消费,这种消费的目的,满足的不是需要(need),而是欲求(desire )。”[1]我国学者也对消费主义展开了相应的阐发。雷安定、金平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2]王咏梅、杨万林认为:“消费主义是指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的文化意识形态。”[3]

综上所述,所谓消费主义,是20 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指把消费看作是显示个人财富、地位、身份、个性和品位的欲求,而非满足人的实际生存的需要,它追求和崇尚对物质的占有,鼓励高消费、超前消费,甚至纵容毫无节制、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将消费作为人生目的和终极追求。

二、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消费和生产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对极其重要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主义从哲学上讲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把消费摆在生产之上,甚至决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主义本质上是错误的消费观。其产生确实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欲望和需求,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在盲目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导致社会资源和物质财富的极大浪费、人类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其背后所蕴涵的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也进一步促进和加速扭曲的“单向度的人”的形成。近几十年,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确实撼动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但对中国整个社会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是非常大的,对中国青年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更大。

(一)消费观出现错误,享乐主义泛滥

消费主义倡导“我消费故我在”、“我消费,我快乐”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把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作为人生目的和终极追求,将人生的价值定位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上,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强调“物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大学生把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财富、减少甚至杜绝浪费的节俭消费观抛到脑后,崇尚大量地、无节制地占有和消耗物质财富,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奢糜消费观。一些大学生在消费时“看中了就买,过时了就丢”,不再认为节俭是美德,而把节俭等同于“寒酸”、 “小气”。一些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品牌,以炫耀性消费来彰显其富有、高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些大学生为了不落后于潮流,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不顾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盲目攀比。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无休止的物质欲望,不惜铤而走险,甚至一些女大学生不惜用“贞操”换“真钞”。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目的已经偏离了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虚荣、表现自我、张扬个性、追赶时尚、显示身份。在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泛滥。

(二)价值观趋向功利,实用主义盛行

消费主义推崇“有用就是真理”,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功利化。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弥漫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大学生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实用的短期目标,没有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和事业追求,没有远大的理想,出现精神危机。在求知的过程中,处处表现为奉行实用主义。只重视那些“有用”知识(指将来可以为他们带来实际效益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轻视那些“无用”知识(指看似不能为他们将来带来实际效益的人文知识、公共理论知识)的学习。据调查,在回答“你喜欢上什么课?”这一问题时,有20%的学生选择专业课程;87%的学生选择实用性课程;9%的学生选择外语,4%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在回答“在学习上,你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27%的学生选择专业课;有50%的学生选择外语和计算机;有13% 的学生选择泡图书馆 (看课外书);有10%的学生选择几乎不学习;没有学生选择公共理论课。另据调查,在回答“据你观察,现在许多大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最多选三项)”这一问题时,13%的学生选择是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19%的学生选择寻求政治上的归宿感;37%的学生选择谋求仕途发展;54%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就业;22%的学生选择党员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是一种正面身份的标志;2%的学生选择其他。大多数学生表示,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会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考各种证书(例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国家二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以及驾照等)。可见,在大学生中实用主义盛行。

(三)人生观产生扭曲,个人主义蔓延

消费主义追求和崇尚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鼓励高消费、超前消费,甚至纵容毫无节制、不择手段地占有物质,这必然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的蔓延。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大学生把获得自我的快乐和满足放到第一位,不顾父母的辛苦,大手大脚花钱。一些大学生或以学习需要为由,或以其他理由,骗取父母钱财;或利用父母的善良,把父母当成取款机。据调查,在回答“每月总支出为多少?”这一问题时,5.1%的学生选择400 元左右;4.6%的学生选择500 元左右;8.4%的学生选择600 元左右;10.5%的学生选择700 元左右;19.3%的学生选择800 元左右;36.1%的学生选择800-1 000 元;14.7%的学生选择1 000-1 200 元;1.3%的学生选择1 200 元以上。数据显示,有71.4%的学生每月总支出在800 元及以上。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这个消费水平对尚不能自食其力的大学生而言,显然偏高。此外,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的月消费支出中,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明显下降,即大学生每月伙食费占总支出比明显下降;而每月用于娱乐休闲(如通讯、上网、社交活动、旅游、恋爱等)的费用占总支出比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非常注重自我消费价值的实现,无暇顾及可能因此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无暇顾及这种消费可能会危及代内消费公平和代际消费公平,可能会给自然、社会和人类造成不良后果。大学生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个人主义人格缺陷凸显。

三、消除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对策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深刻的制度、经济、思想和文化根源。要从根本上消除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不仅要对整个社会进行综合治理,而且要对整个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积极和科学的引导、教育。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崇尚节俭的传统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我国自古就有节俭惜福、反对奢靡的传统。历史上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思想。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4]墨子曰: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5]老子曰:“俭故能广。”[6]我国传统提倡的节俭,是以“节欲”和“知足”为理论前提的。它要求人们做到“欲而不贪”,[4]要求人们在满足正当的欲望时,应当克制欲望的膨胀。它认为奢侈浪费的根源在于多欲。可见,我国传统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消费观是介于吝啬和奢侈之间的一种消费观,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观点相一致。我国传统消费观与侵蚀着社会健康肌体的奢侈浪费的享乐主义格格不入。享乐主义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在于满足感官的需要与快乐。如果奉行享乐主义,必然会造成欲望的膨胀,造成社会财富被大量的消耗,使原本就已经很紧张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加紧张。因此,必须坚决反对享乐主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在大学生中进行崇尚节俭的传统消费观教育,这是使大学生摒弃享乐主义、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内在要求。首先,高校应该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和“成由勤俭败由奢”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组织、社团等开展以“崇尚节俭、理性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宣传栏等传播媒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由此使大学生明白,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既没有挥霍的理由,也没有浪费的资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学生厉行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大学生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牢固树立崇尚节俭的传统消费观。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长要做勤俭持家的好榜样。要用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教他们认清钱的作用,教他们学会怎么用钱;父母应该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家庭的收入情况,使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学会节俭。再次,在社会方面,要净化社会环境。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是大学生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因此,主流媒体要自觉抵制不良的消费宣传,多从正面进行宣传,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的传统消费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培养他们理性的消费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加强和巩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御实用主义影响的关键所在。实用主义主张“有用才是有价值的”。如果奉行实用主义必然会导致人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图索取,不讲奉献;只顾物质占有的需要,不顾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陷入精神危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实用主义。

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使大学生抛弃实用主义、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的客观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叫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及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属于低级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大学生应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应该成为政治觉悟高、理论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充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需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物质需要的满足这一低级需要的层面上,更应该注重高级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人生价值并不只是为了占有物质财富,而在于奉献社会;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可以激发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把有限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报效社会和国家,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其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是抵制个人主义的有效途径。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从个人出发,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如果奉行个人主义必然会导致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和民族尊严,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在大学生中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这是使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客观要求。当今,大部分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优裕、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精神不足。要使他们克服个人主义,走出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他们主动协调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使他们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代内消费公平和代际消费公平,即既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考虑他人、社会的利益;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又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才不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1]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海隆,任晓晋,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89: 68.

[2]雷安定,金平. 消费主义批判[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 (4) : 53-55.

[3]王咏梅,杨万林. 消费主义时代美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作用[J]. 学术交流,2008 (9) : 188-190.

[4]张以文. 论语助读[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40,129.

[5]谭家健,孙中原. 墨子今注今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28.

[6]李有光. 老子解读[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3.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 (2003-10-21) [2012-07-26]. http: //news.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3-10/21/content_ 1135402. htm.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主义消费
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Film review:WALL·E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