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新探——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

2012-04-18邹晓芟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邹晓芟

(三明学院 政治法律系,福建 三明 3650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化、抽象化的话语体系逐渐转变为具体化、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行动指南的过程”。[1]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在当代中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群众、教育人民。从实践角度看,从党成立那一刻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富个性的一项工作,就已是党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和重要阵地。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党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都要依据二者的内在契合,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才能触及相关研究的最深处。对此,本文展开了初步的理论尝试,它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考察,提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相关举措。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层面因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一般是指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从而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运用和深入发展。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其与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特别要将其与大众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在回应群众的理论关切、解答群众的思想困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路径。但这并非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要求和路径。当前,有人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变相强调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老调重弹”、“旧瓶旧酒”,是“加强意识形态宣传与教化”的另外一种“隐蔽方法”。换句话而言,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外乎就是搞思想政治教育。

表面看,这种观点似乎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是在“抬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然而实际上,这种“抬高”,不仅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更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效应,它无异于在诋毁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会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执政党思想宣传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它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挥突出的作用。这种错误认识,往往会使得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出现“越位”、 “错位”、 “缺位”的不良倾向和苗头,它要么仅仅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丧失普及知识的作用,要么是不顾政治性和严肃性,而只传播所谓的真理与知识。

(二)路径层面的因素

大众性既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性的无可代替的方案。[3]可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人们对落实此方案的路径设计,却较为单一。即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仅仅落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落实在纯粹的专业书籍上。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的路径,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主要包括各种文体活动、理论讲坛、实践考察、文本研究等等。问题在于一些人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很少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内容。以高校理论讲坛为例,在这些讲坛上,到处充斥着所谓时髦的西方现代理论,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现代与后现代理论、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等等。而对于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往往以“没有关注市场”、“大家不喜欢”等为理由而很少设计或涉及。无疑,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的单调路径,成了制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方法层面的因素

方法是实践的工具,方法正确,实践有效;方法不当,实践难以出成果。近年来,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讨论中,特别是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强的学术讨论中,似乎都涉及关于方法的检讨。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由于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时间不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建制的时间也不长,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研究的方法,多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方法,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自身独立研究的方法。而且,在这些具体研究中,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经验问题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4]

2. 在自身缺乏独立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方法的力度,又略显不足。在近些年来发表的论著中,只有传播学理论的相关方法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话语体系。其他学科的优良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几乎无人真正投入力量进行深入论述、研究,而只表现为蜻蜓点水似的简单描述或介绍,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表现出相对封闭性倾向。尽管我们缺乏相应的有效方法,但大家对方法的探讨,如上所说,要么是借鉴别人的方法,要么是一味地检讨现有方法的不足。换句话说,学界对探讨适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独特方法,缺少足够关注和针对性的研究对策。

(四)研究队伍层面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不同,它容科学性、实践性、政治性等为一体,这无疑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提高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政工作者之间合作力度有待加强。虽然国家相关部委规定:理论研究者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要从事一线的辅导员工作,以此掌握实际背景,提高实践技能;而从事一线具体工作的辅导员、政工干部等,要积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以此获得理论指导,掌握有效的方法论依据。但是,在当前的相关实践中,不仅国家的相关要求还尚未切实落实,而且思政队伍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等甚为缺乏。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非高校系统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则更为稀少和匮乏。

2.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性别比例失调。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哲学性,是高度抽象和宏观的,是排除感性和感情的,其怀疑和批判哲学的学科性质是排斥女性的,泛男性化的。[5]这种错误思想,没有看到社会分工中性别差异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是新的男女不平等思想的表现。据调查,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男女比例约为4∶1。而当前高校选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选择了男性。这种现状无疑为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传播带来了负面影响。

3. 思政队伍中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老中青三代人才青黄不接。由于文革,我国1978 年才恢复高考,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较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刚建立不久,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人才还大多数处于培养阶段,而其他相近专业的人才,特别是“80 后”、“90 后”的毕业生,由于他们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业的价值评估失当,也少有人愿意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举措

(一)准确定位、转变观念,奠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想基础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中华文化和大众精神系统之中,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变成中国人民大众所能接近的理论,才能真正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6]既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本学科从“束之高阁”转变为“走入基层”,促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摒弃思想政治教育“万能化”观念,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误区;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区分本学科与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差异和联系。例如,教育学全面系统研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突出德育和美育,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变化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主要描述和探讨人的思想状态,心理学研究成果无疑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二)追本溯源、与时俱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及人类发展规律的方法。无疑,这些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厚的哲学根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我们需要重新加以认真研究的内容以下几点包括:(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准确揭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神本质。(2)正确评价列宁的“灌输”理论,开创坚持以“灌输”理论为主体,多种传播、沟通理论共同发展的局面。(3)重新梳理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尤其是《关于正确处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论著,在范式挖掘与保存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现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精髓。(4)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及系统层面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着重探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规律,避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割裂看待,避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搬硬套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5)要突破目前我们对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大多停留在“介绍、评述式”的被动局面,必须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经验,挖掘其理论实质与中国国情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

(三)充分吸收、合理借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综观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从选题层面看,近年来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社会化、效益、资源等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变化更加灵活,更加多样,更加细致,多种社会思潮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更加微观和深入。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要从宏观视野展开,还要从微观领域深入,特别是要从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入手。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合理借鉴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共用方法,如运用数学建模分析某一群体的状况和走势,用传播学理论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沟通理论的方法,弥补灌输式方法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有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利益方法的运用与探究。马克思主义认为,推进社会前进的动力,不是英雄人物的精神生产,而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生产。这个观点,实际上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即要把利益方法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具有时代必然性,因为,在当代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和市场的双重逻辑激发了人的主体性,人们习惯于把追求利益放置于思想和行为的首位。[7]单纯的思想说教无济于事,必须要时刻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特别是物质困难入手,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加强合作、调整结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决定于是否有一支耐心强、素质高、技能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1)要建立高校研究人员与非高校系统研究人员的联系沟通机制,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技术互用、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2)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理论研究者,要积极引导他们深入学生一线,扎根实践沃土,关注现实问题,正确把脉各种社会思潮的现状和发展规律,走出理论楼阁,突破坐而论道的学术研究模式。 (3)对于理论薄弱的从事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引导他们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多学各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4)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培养选拨机制。要调整研究队伍结构,优化研究人员、宣传人员和从事一线工作人员的比例结构;要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营造鼓励研究者、宣传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交流、辩论、批判等,以此不断激发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活力。

[1]张国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内涵及实践维度[J]. 理论与改革,2009 (4) : 18-20.

[2]邱伟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3]陶德麟.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J]. 红旗文稿,2010 (2) : 4-7.

[4]卢少求. 近20 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1) : 73-76.

[5]郑新蓉. 男女大学生学术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2000 (2) : 9-13.

[6]韩庆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N]. 光明日报,2009-08-04 (9) .

[7]刘庆丰. 论人的价值构成的“内在紧张” [J]. 云南社会科学,2012 (1) : 30-34.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