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雕版印刷的原生态文化丛研究
2012-04-18陈其端
陈其端
(集美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文化丛(Culture Complex)是研究文化特质的单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 (A·L·Kroeber)在其《人类学》中提出,文化丛是各种文化元素的丛体。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Malinowski)提出“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活动着的,发生作用的,并且是有效的”。[1]12因此,“文化丛”的概念适合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体系或文化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丛,从人类学中文化原生态的角度,探求其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丛概念方法,研究四堡雕版印刷文化本质。从四堡雕版印刷历史文化生态、人文生态、技艺生态、地理生态以及经济生态角度,来研究四堡雕版印刷文化原生态,并对其背后的事实进行解读与诠释。
一、四堡雕版印刷历史文化生态
(一)四堡雕版印刷兴衰历程
四堡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北部,处于连城、长汀、清流与宁化四县边界处,古时候属于汀州地界。明清时期,四堡与北京、汉口、浒湾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今日四堡成为中国唯一存留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雕版印刷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堡雕版印刷源于宋,明末清初处于最繁盛发展时期,史有“四堡乡刷就发贩半天下”之美誉,至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为南方坊刻中心。清末汀人杨澜《临汀汇考》记载四堡:“皆以书籍为业。”[2]此时期四堡雕版印刷书坊至少达100 家,均“广镌古今遗编”,四堡雕版印刷的性质属于家庭作坊式。[3]46民国《长汀县志》中记载: “邑四堡乡昔多以书版为业,刻印制订,发行颇广。” “至咸同以后乃不振”,[4]一方面缘于太平军的冲击,另一方面缘于清政府“设卡抽厘”,因而阻碍了经销。此外,近代西方先进的印刷业波及传统印刷业,故在光绪末年,四堡传统雕版印刷宣告衰败。
(二)四堡雕版印刷历史文化价值
1. 非物质文化价值。四堡雕版印刷术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杰出代表。自商周时期发明松烟制墨,随后产生印章捺印、拓印及碑石印刷方法。公元105 年蔡伦发明造纸术,雕版印刷术便在古代文化历史的进程中诞生。四堡是线装的历史,是古籍的故园,是中国雕版印刷文化之乡,亦是一段历史,一个符号与一种象征,其雕版印刷文化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内涵,凝聚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传统工艺,为之后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技术先河。四堡雕版印刷技艺在2005 年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 年5 月20 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存40 余座古书坊建筑群、5 000 多块古雕版、6 000 多册古书籍,以及数量众多的牌匾与印刷工具。
2. 成为客家文化的载体。四堡雾阁村居民主要为邹姓,其祖源自范阳(今河北涿州),后从山东南迁,先居福建泰宁而后迁连城四堡,属于客家民系。作为中原士族的后代,四堡人崇尚儒学。四堡地区,虽有地理上的区域划分,但是本土人在观念上不重视地域分界,原因在于“语言风俗、生活习惯、攀亲交友、经济往来的纽带”在四堡本土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传统,使中原的传统文化借助移民载体而南传。四堡的雕版印刷业与手工造纸业共同孕育了客家文化。四堡雕版印刷作为客家文明的载体,我们可通过此载体研究客家文化以及民风民俗,还可以研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堡坊刻是中原文化南传的桥梁,在唐朝末期与宋代时期,中原人南迁,他们将古时福建汀州作为定居地,在历史上被称为“客家人”。因为南迁,他们将原本中原文化业随之南迁而得以传播,譬如在农业上,他们传播了农业文明;在文化上,他们传播了中原文化书籍,从江南并远销海外南洋诸国,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
3. 使大众文化得以传播。四堡地处山区,文化政策宽松,一些古代通俗文学得以在此印刷并流传。故在这个意义上,四堡雕版印刷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从而也使得大众文化得以传播。此外,四堡雕版印刷也为研究我国印刷史与福建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当时通俗小说、戏曲作品被看作主流文化边缘,但在宽松文化的四堡都得到反复刊刻,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小说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此外,闽西四堡书坊继承了明代版画插图艺术传统,但技法更趋于成熟,也推动了本地区版画艺术的发展。
二、四堡雕版印刷地理原生态文化
(一)自然地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生态
四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生态。四堡山岭森林茂密,适宜生长小叶樟、山梨、梓木、枣木、毛竹、松柏,这些木材均是雕镂镌刻的上好板材,毛竹制造土产毛边纸与连史纸,松柏制成松烟墨做为书写材料与着色原料。其自然资源为雕版印刷的发展与兴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据史料记载,汀州(今长汀) “汀地货物,惟纸远行四方”,“邑人凭山栽竹,设槽造纸,为订货之最”。[5]清代杨澜在《临汀汇考》记载古时汀州“唯纸远行四方,各邑制造不同”。[2]印刷业的发展需要物质保证,其中印刷书籍的原材料即纸张是印刷业的物质保证,而四堡的地理生态正是造就印刷业的物质保证。四堡不仅木材丰富,而且纸张品种繁多。明清时期,作坊遍布于各村,高产时年产达十余万担。[6]758
(二)文化地理:四堡雕版印刷业与文化格局
地处福建地域的四堡雕版印刷业与福建地区的区域文化格局息息相关。福建刻书业起源虽有争议,但通常以徐寅在闽任仕宦时期写的诗句“拙赋偏闻镌印卖”(《自咏十味》) 作为历史考证,可见在中国五代时期,福建地域就有刻书业,其繁荣与宋代福建文化高潮同步。汴京失陷后,又重繁荣于福建西北部的南国纸张生产地——四堡。此外,坊刻地域变迁受制于文化格局的演变,明清时期福建文化中心移至闽西,而四堡正处福建西部,这就为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在文化西移的格局变化之下,四堡雕版印刷业得以发展并繁荣,从而形成了一种古香古色的文化名区。
三、四堡雕版印刷人文文化生态
(一)明清时期四堡的刻书和贩书活动
四堡书坊多为邹氏和马氏所有,据史料记载,从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四堡书坊至少在100 家以上。书坊所刻印书籍种类繁多,主要有启蒙读物类、经史著述类、医学养生类、卜筮星算类、小说戏曲类、日常生活应用书籍类等。
书坊均是家族祖辈相传的家庭作坊。从版面设计、底本考据、书写成形、校对详核、刨制胚版、雕刻印版到裁纸,从调墨到打包等20 余道工序,运输、贩卖均有专人负责,周密分工形成完整的体系。四堡书商的贩书活动体现为:四堡商人不仅在家乡开坊印书,并且大量外出经营,足迹遍及长江以南各省。
(二)儒学文化
四堡是文化之乡,自古多出文人才子,这为雕版印刷的人文资源提供了储备。譬如在宋代时期,连城书院众多,据史载多达167 个,而明清时期,私垫遍及乡村。因此连城县文人才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进士与举人的人数众多,而落第文人则演变为兼刻书而商。崇祯年间,何乔远将这一地区描述为“汀州士知读书进取,民安稼穑,少营商贾”。[6]四堡具备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据四堡马氏族谱载,四堡人崇尚儒学,注重传统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重视“立学”,通过私塾与学馆培养族人文化。譬如马氏,其族谱家训立为:“勤教训,远货财,敦淳厚”。崇尚儒学的风气是四堡雕版印刷发展的重要人文前提。
(三)家族文化
四堡构建一套完备的家族组织结构。在清代中期以后,四堡的中心地带为雾阁乡,这是由于当时四堡两大家族邹氏与马氏的家族经营,从而形成了四堡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马氏与邹氏为此地域两主要家族,依据马氏大宗族谱历史记载,“始祖七郎公自南宋赵构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 年入闽”。马氏分上祠敦本堂与下祠孝思堂;邹氏分为上祠敦本堂与下祠新奕堂。敦本堂族谱考,传邹氏开基祖为南宋状元邹应龙。
四堡采用家族经营模式,凝聚宗族力量推动雕版印刷业。四堡书坊的性质多为家族作坊,四堡人世代以此为生。当时汀州宗族重视族学,他们依据族人的组织与力量,建构了一条严密的供产销网络。在这条信息流通密集的交流中,使得雕版印刷业得以正常运转。四堡雕版印刷是在家族内组织进行的,以家族构成经济单位,坊刻族人之间也建立起了普遍的商业关系。
四堡的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也保证了血缘的组织结构。四堡信仰仪式中反映出客家人的价值取向,譬如重视礼教、敦宗睦族、精明节俭,受到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大传统文化影响颇深。以儒学为特点的“大传统”已内化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族商多以“儒商”自居,如邹氏就立有家训, “一脉书香,绳绳相继者,其来久矣”。马氏家立为“一冠婚丧祭,一遵朱子家礼而行”。行业中以“士”为重,在四堡人的祠祭活动中,以“读书子弟”为首选。近现代,更是人才济济,马氏族中出现了第一位留美博士,而邹氏则出了让族人为傲的韬奋父子。
四、四堡雕版印刷技艺文化生态
(一)制作技艺精湛
四堡雕版印刷制作分为胚板制作、胚板书写、雕版制作、刷印、装订五阶段。胚板制作分为选材、锯板、浸沤、干燥、平板,胚版书写分为写样、上版,雕版制作分为刻版、打空、拉线、修版,印刷分为固板、刷墨、覆纸、刷印、晾干,装订分为折页、配帖、弯刀裁纸、锥子打眼、穿线。雕版印刷工艺相关器具为刻刀,曲凿,平凿、斜凿、铁锤、刨子、锯子、棕刷、小墨缸、纸张。雕版包括单色印刷制版、彩色套印制版、单色印刷与彩色印刷。四堡雕版的木材选用上等的樟木,雕刻风格精致大方而细腻;文字类雕版选用宋体,风格齐整清秀,雕版既有单面雕刻,也有双面雕刻,雕刻整体风格为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形状多样。
(二)具有商业特点
四堡雕版产品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书坊面向大众,因而大众性与商业性是四堡书坊主要经营路线。此外,四堡书坊雕版印刷的书籍装帧与印刷模式独特,在形式方面博采众长,形成了四堡雕版印刷自由的稳定特点(1)图文并茂,具有趣味性;(2)两节版,上栏采用镌评,下栏刻正文; (3)以宋体为主,遒劲挺拔,端庄稳重; (4)采用套版印刷,这种方法印刷,多为双色与四色套印。
五、四堡雕版印刷经济文化生态
四堡雕版印刷获得发展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书坊本身的商品经济性息息相关,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
(一)族商与儒商
四堡族商为雕版印刷业鼎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堡族商具备杰出的市场理念,将坊刻作为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他们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力图成为传播文化的儒商。以坊刻和贩书为主的四堡族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重视族人的文化教育并世代以儒商自居。邹氏和马氏宗族均以立学为传统家风。邹氏族谱家训为“知书识字之人,纵置身农工商贾之途,亦有儒者气象,庶不辱我诗书礼义之乡”。此种崇尚儒学宗族规范,被族商们奉为圭臬。他们设私塾与学馆,世代族人均受到儒学教育,其价值观念促使雕版印刷事业取得成功。
(二)版权文化
清代四堡印刷行业萌生初步“版权”意识。他们采用“岁一刷新”,“藏版所有,翻印必究”的理念。每逢正月初一,书坊将年内新刻印的书籍封面张贴公布,这便是宣示“版权所有”,并告知其他书坊不开刻同类书版,但可租印。此外,租印时须采用原书坊的堂号、封面、颜色与装订方法。
(三)经营文化
四堡雕板印刷业具有明显的商品经济性。从出版到分销,采用“供、产、销”一体产业链,形成一个广阔的销售网。书籍编、刻、售一体化,图书品种繁多。四堡雕版印刷所印刷书籍多来自于市场需要,一旦供求信息反馈到书坊,书坊便调整生产。产、销、信息结合形成“工商联合的经营形式”。
四堡书籍的销售路线主要有三条,分北线、西线与南线。北线从清流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域,西线从汀江至浙江地域,南线从朋溪至闽南地域,行销11 省。雕版印刷分工十分细致,多达20 多道工序,按照人力合理进行周密的组织分工。雕版工序的细致,既保证了印刷的质量,也保证了印刷的效率,使得四堡雕版印刷业得以具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六、结 语
人类活动的体系构成便是各式各样的文化从,文化丛也是各式各样社会行为模式的反映。
依据人类学文化丛的概念与方法,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丛分布着多类别子文化丛,即历史生态文化、地理原生态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技艺文化生态以及经济文化生态五类子文化丛。在每个子文化生态丛之下,又分别分布着其子系统。第一类子文化丛——四堡雕版印刷历史文化生态丛。包含非物质价值体系、客家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大众文化体系子系统。这三种子文化丛,凝聚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等传统工艺,以物质领域中的古书坊建筑群、古雕版、古书籍以及牌匾与印刷工具,作为客家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客家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此外,四堡雕版印刷对于中国历史通俗小说、戏曲作品及版画艺术均沉淀了历史文化生态。第二类子文化丛——四堡雕版印刷地理原生态文化丛。包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生态子系统与文化地理子系统。四堡的地理生态是印刷业兴盛的物质保证,文化地理也为雕版印刷业的兴起提供了契机。第三类子文化丛——四堡雕版印刷人文文化生态丛。包括儒商与家族文化以及传统书业子体系。四堡书坊均是家族祖辈相传的家庭作坊,四堡雕版印刷儒学文化与家族文化,是其深厚的文化组织系统。第四类子文化丛——四堡雕版印刷技艺文化生态丛。包括技艺与风格文化生态子系统。四堡雕版印刷制作技艺精湛,雕刻整体风格相对统一,这些子系统成为四堡雕版印刷识别特征。第五类子文化丛——四堡雕版印刷经济文化生态丛。包含族商与儒商、版权文化与经营文化子系统。四堡世代族人均受到儒学教育,其价值观念促使雕版印刷事业取得成功。清代四堡雕版印刷行业便萌生初步“版权”意识,印刷的书籍编、刻、售一体化且销售路线明确,印刷分工十分细致。这些子系统保证了四堡雕版印刷外围文化的流通与运行。
因此,从文化丛角度来看,四堡具有优良的雕版文化生态。在地理生态上,四堡地处偏远山区,有宽松的文化环境;在自然生态上,其造纸木材、造纸原料及注墨泉水充沛;在人文生态上,有族商儒商传统;在经济生态上,有便利的交通与独特的运营模式。四堡雕版印刷在这套严密优良的雕版文化生态中,写就了一段杰出的中国雕版文化史。
四堡文化丛不是分散的文化特质与构成元素机械的累积与分布,而是一个有机的文化内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形成了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丛内在的统一体。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丛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与空间中建构起来的一个整体,这组文化丛围绕雕版印刷的文化特质,从而在时空中形成功能与活动相互发生关系的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丛模式。
[1]马凌诺斯基. 文化论[M]. 费孝通,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12.
[2]杨澜. 物产考[M] //临汀汇考: 卷4. 清道光四年(1825 年) 刻本.
[3]衷梅英. 神游闽西[M]. 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46.
[4]物产·货源[M] //长汀县志: 卷31. 咸丰年间刻本.
[5]林拓. 福建刻书业与区域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4 ): 5 1- 5 6.
[6]何齐远. 闽书: 卷38 [M] //风俗志.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