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县文化发展融入都市文化生态圈的思考——以无锡市滨湖区为例

2012-04-18董盛雄孙力民

关键词:滨湖区生态圈区县

董盛雄,孙力民,徐 钰

(1.滨湖发展研究院,江苏 无锡214071;2.无锡市滨湖区文体局,江苏 无锡214071)

都市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摇篮和结晶,而都市文化承载着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三项现代都市最基本的普世功能,可谓孕育、催化、流传和守护人类文明的魂灵[1];同时,中国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县,也在现代都市文化的整体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发挥好各区县区域文化的优势,处理好区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放、历史文脉的传承、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观的构建、文化品牌的建塑等关系,才能使区县文化成为都市文化发展的强劲引擎,从而实现“文化让都市变得更美好”的都市文化建设初衷和目标。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一些区县和建设者已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规划及建设经验,如被誉为“太湖之珠”的无锡滨湖区便为我们提供了区县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一、源自文化生态理论的都市文化生态圈构架

1、文化生态相关概念及理论

1917年,J.Crinnell提出生态位概念,即每个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过程中,都会占有一个最适自身生存的时空点位——生态位。在环境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同一个时空点上就可能存在相互重叠的不同生态位,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选择共生关系[2]。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文生态主义提出在文化研究中引入生态学概念,把人文智慧与科学理性相结合,提醒世人在不懈追求以人为本与生态至上的过程中,注意探寻人与自然互动的契合点,使崇高的人性光芒与纯粹的生态禀赋得以融合互动。把生态位与人 文生态的概念和理念推而广之,便派生出了文化生态位这个概念。

文化领域有着高度的知识密集性与价值关联性特征,这使其在资源控制与利用、环境适应方面具备了典型的生态位内涵。在生态位视角下研究文化,使我们更加重视环境周遭的影响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方向选择和持续推进起到的催化和诱导作用,更加关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环境适应与资源拓展等普遍共性问题。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时期满足特定的时空条件,期间主流文化与旁支文化、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等不同文化生态位上的异源文化之间发生了周而复始的交流、互动乃至融合,于是,一个由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文化保护、文化再生产等循环过程组成的文化系统——文化生态链[3]逐步形成了。

2.都市文化生态圈的构建

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莎朗·佐京(Sharon Zukin)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出,都市是文化的孕育地和承载地,也是文化全部的具象载体;都市的视觉形象再现、都市形象的营销、都市空间的组织规划,都市公共文化的塑造,都突现了文化的作用,以及控制文化生产的权力关系;都市是巨大而多样的,都市文化也始终是复数形式的,是多种文化共存的[4]。正是都市中的诸多起源和发展脉络不同的文化形态,长时间在都市文化生态链的各个循环节点上交织互动,使它们之间的文化边际逐渐融合、文化元素趋于共享,从而构筑起由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潮流时尚的现代文化共同构成的都市文化生态圈。

以无锡乃至苏南都市文化生态圈为例,苏南地区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这片沃土既滋养出“土生土长”地域文化的深厚根基:如源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末周初)泰伯、仲雍南奔建吴而诞的吴文化,发轫于近代、中国最早最大的民族工商文化等;也接受到“西学东渐”舶来文化的影响浸润:如海纳百川、善于扬弃的海派文化,强调个体、崇尚自由的西方文化等。这些异源文化携带着巨量的文化信息、文化要素、文化资本,以及文化人才,在苏南都市圈的时空范围内,以都市为媒介和载体,在文化生态链上不断进行着特征要素与内涵能量的传递交换,经由漫长的构筑过程,逐步形成了呈现多元文化融合互补态势的苏南都市文化生态圈。

3.区县文化特征与都市文化生态圈的契合

区县文化作为都市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内部不同地区在地域文化、人文传承和自然禀赋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文化特征上呈现出一定多样性。以无锡市滨湖区为例,在258.45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里,马山地区,以灵山胜景名扬海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沉稳、厚重与内敛的亚文化特征;荣巷地区,因中国民族资本前驱荣氏家族而得名,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表现出理性、干练与智慧的亚文化风尚;山水城地区,坐拥太湖佳绝处——鼋头渚,是央视影视基地和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所在地,散发出精致、和谐与时尚的亚文化气息;太湖城(华庄)地区,曾经的江南工业重镇,是现代乡镇企业的发轫地,也是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所在地,显露出精细、开拓与创新的亚文化根际。

在都市文化生态圈视野下,区县内部各地区一些差异化的亚文化特征,也为区县文化发展嵌入都市文化生态位的多元发展创设了条件。如侧重挖掘厚重历史底蕴的区县亚文化对应都市文化生态圈内的“文化保护”循环节点,侧重凸显地域人文传承的区县亚文化对应“文化消费”循环节点,侧重彰显传统民俗精萃的区县亚文化对应“文化传播”循环节点,侧重呈现时代发展潮流的区县亚文化对应“文化生产”循环节点。同时,都市圈内的各区县文化及其亚文化也会构成一个个较小的、错位发展的区县文化生态圈,逐步塑造起自身的区县人文空间,不断为都市文化生态圈的形势更新和形态扩容注入不竭的生命活力。

二、基于都市文化系统的区县文化方向性特征

1.文化生产的生活化

文化,乃是人的本质和人类对象化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涵盖了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全部财富与价值。如今,国内的许多城市、区县为迎合建造现代都市的理念,一味追求现代化、时尚化,许多优秀的个性文化正随着那些极富特色的历史街区和古迹老宅的消失而一去不复返。正是由于对人的生活价值的忽视和人的生活地位的漠视等种种缺失,才使得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文化传统和文化个性的逐步弱化。于是,重视城市中人的生存品质,挖掘其中蕴藏着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这一趋势突出表现在更具生活特色的人居文化上。城市空间既是人的生存与活动、交往空间,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空间,倾注了生活于这一区域市民对它的生活回忆与眷恋,是一种文化情结。基于此,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对当地历史生活情景的重现和再塑,实用性地采用诸如建筑构造、建筑符号、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的因素,以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凸显城市建筑与空间的人性与情感[5]。

2.文化消费的市场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文化消费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论身居何处,使用美国电脑、日本电视、德国电话、中国冰箱、韩国空调,食用可乐、肯德基、巴西咖啡,观看NBA、交响音乐会、芭蕾舞或环球新闻播报的人们,正无可避免地陷入一个日趋国际化的文化消费市场。

居民消费习惯国际化源于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对生活方式的不断渗透影响,文化消费反过来又刺激利润高、竞争力强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的形成,其实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智商、高品味、高消费的需求在文化上的反映,从而刺激高技术的持续开发以满足更高标准的文化消费需求[6]。

3.文化传播的游牧化

游牧是一种随水草迁移而迁徙、草原游动放牧式、较为粗放的生活方式。这里借指在都市就业机会等经济要素、生活居家等物质因素、功能配套等综合因素的吸引下,一批又一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不断涌入城市或在城市之间迁徙的现象。在这一人群迁徙过程中,城市里逐步形成了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要求的相对稳定人群,如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办公室白领群体、工厂蓝领群体、失地农民群体等等,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种种文化冲击与思想碰撞,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与样式。

对一个人口相当多样的新兴城市或区县而言,在相对狭隘的地区文化认同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观念势必逐步发生融合,每一个新市民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族群认同。这种族群认同文化在国内很多城市中变得非常普遍。所以,要以全球的视角,在多样的区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区域文化传播的游牧化发展,增进非同源文化的交汇融合,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区域文化传播氛围。

4.文化保护的品牌化

将区域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加以保护是大势所趋,这种保护从人文层面体现了都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如,19世纪的美国,就提出了国家公园的品牌概念来保护自然遗产,后来又拓展到历史遗迹与名胜领域;近年来,日本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深感现代化建设对人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同时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及其周边环境受到来自现代化建设的威胁,于是提出了建设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品牌。

遗址公园品牌模式的出现,虽然有来自公众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但更深的社会背景则是城市对前人环境的向往和对本区域历史的关心。通过遗址公园来复原前人生存环境的典型范例,既满足人们回归本原的朴素愿望,又提醒人们关心和爱护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空间[6]。

三、滨湖区文化发展融入苏南都市圈的新探索

无锡滨湖区地处太湖最精华的区域,作为无锡新的行政中心和城市核心功能区,是中国吴文化和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拥有2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和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年来,滨湖区坚持“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文化建设理念,实施了融合发展、品牌引领、项目带动和功能优先战略,推进了“佛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条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生存品质与经济发展和谐的区县文化发展新路。

1.灵山秀水做道场,继承弘扬佛文化传统,谱写文化传播新乐章

作为无锡市标志之一的灵山胜境,位于滨湖区马山地区,是一座规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灵的佛教主题园区。当年,面对眼前一片荒芜的土地(现在的灵山胜景所在地)和全国时兴开发主题景区的现实,滨湖人在没有前人模式借鉴的情况下,以敢为人先、自我超越的创业精神,在太湖之滨建造了集旅游、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灵山大佛、九龙灌浴、梵宫、五印坛城四大奇观和一大批鸿篇巨制的佛教文化配套景观,创造了天下第一掌、华夏第一鼎、中华第一壁等十一项神州之最,同时,还建设了灵山元一希尔顿度假酒店以及元一温泉等配套设施,开发了演艺、体验、灵山品牌旅游产品等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雄伟壮阔、气势恢宏的佛文化博览园。目前年游客量达300万人次,门票收入居江苏第一,灵山旅游总收入达到30亿元的规模。滨湖区以具备独特佛教文化魅力的主题景区建设,创新了传统佛教文化的主题内涵和时代特色,开启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之路。

2.依山傍水筑吴都,深度开发吴文化品牌,描绘文化保护新画卷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地处胥山之麓、太湖之畔的吴都阖闾城成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精致婉约的吴地文化氤氲而生。2008年,吴都阖闾城启动新一轮挖掘考古,当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打响了吴都阖闾城的品牌。2010年,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动建设,标志将吴文化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通过挖掘历史古迹,相继启动了阖闾文化村、古胥湖水上旅游、艅艎大舟、古船博物馆、十八湾度假酒店群等五大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出版发行了长篇历史小说《阖闾王朝》;借助影视平台,分别与中影集团、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拍摄电影和电视剧版的《阖闾王朝》,拉开了多元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幕。滨湖区在建设吴都阖闾城遗址公园的模式基础上开拓创新,逐步打造了一个融历史文化、影视产业、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区县文化保护的成功品牌样本。

3.靠山面水读遗篇,借工商文化传统优势,吟诵文化消费新诗篇

正如窑洞之于延安,茶馆之于成都,园林之于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也体现了滨湖区的文化个性。近代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给荣巷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至今,滨湖区荣巷街道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清末民国初风貌的老街和152处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为保护好、开发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滨湖人立足充分体现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历史,集居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功能定位,按照“修旧如旧、修复为主”和“整体协调、特色突出”的原则,围绕“善文化、商文化、住文化”三大文化主题,依托街区现有街巷格局、民族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启动建设了荣巷历史文化街区,旨在通过荣毅仁纪念馆、善文化街、商文化节和住文化街等文化项目,在展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历史和无锡荣氏家族史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工商民俗文化展示、文化娱乐、收藏鉴赏、学术交流、文艺培训、购物休闲、赏古鉴今等文化业态高度集聚的文化消费领域发展。

4.名山胜水导大戏,谋影视文化崭新格局,开创文化生产新时代

在都市化进程中,随着文化资源直接构成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文化生产力成为城市社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地处雪浪山东麓,国家级城市湿地--长广溪贯穿园区。这一以原雪浪钢铁集团老厂房为载体进行改造扩建的文化园区,其建设意义不仅在于建成集电影申报、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电影产业基地,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了滨湖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中文化更替的历史轨迹。滨湖人把它作为着力打造的文化产业带上的重要环节:灵山胜景、吴都阖闾城、三国城、水浒城、唐城、荣巷历史文化街区都可成为数字电影产业园的电影拍摄基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一环;而数字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文化产业带上的其他节点一起提升,最后促进整个滨湖区,乃至全无锡文化生产领域的繁荣。

5.文化塑魂、创意添彩,推动滨湖文脉融入苏南都市文化生态圈

纵观滨湖区文化建设及其辖区内各板块亚文化的发展,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经验,即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文化创造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而这一经验正是滨湖文化融入苏南都市文化生态圈发展的关键所在。滨湖区在“山水为文化添彩、文化为山水筑魂”理念指引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时代积累,针对苏南都市文化生态圈中占主导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四大文化生态位,根据滨湖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文化消费优势、市场发展优势,重点在佛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打造上下功夫:

一是搭建以佛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以灵山胜景为龙头,建设兼具禅意体验、休闲养生、国际会议等功能的休闲度假禅意小镇,通过打造苏南都市圈内最有魅力的佛文化集聚区和体验区,成为苏南都市文化生态链上不可或缺的传播环节。二是开创以吴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保护范例。以新媒体、新影视、新艺术、新体验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策划苏南民俗体验、文化旅游等项目,创造性地传承春秋吴地文化,成为苏南都市文化生态链上受人瞩目的保护环节。三是集聚以工商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消费资源。以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周新老街改造项目为重点,突出善文化街、商文化街、住文化街、滨水商业街和文化特色街建设,形成苏南地域文化业态高度集聚区,成为苏南都市文化生态链上个性独特的消费环节。四是创新以影视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生产方式。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阖闾城影视基地、央视影视基地、广电影视文化园、长广溪艺术文化园为依托,打造苏南首屈一指的影视拍摄制作、影视文化交流、影视衍生开发、影视人才培养、影视休闲游览目的地,成为苏南都市文化生态链上最新科技的生产环节。

四、区县文化发展与都市文化生态的融合之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经到来,区县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业已开启。城市文化越鲜明,越具有个性魅力,包容性越强,其个性魅力和社会贡献越大,城市的吸引力和居民生活品质越高。只有把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城市居民的审美愉悦相结合,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手段推进城市文化及文化产业建设,才能实现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无锡市滨湖区的区县文化建设主动融入都市文化生态圈发展,对应文化生态链上的关键环节,挖掘出代表自身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特质的“四大文化”,在彰显区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整合传统文脉资源,使一段段早已尘封于历史之间的吴文化、工商文化印记在现代城区中得以亮丽重塑;通过追求特色性、现代性和国际性文化元素的融会贯通,使代表闲适与宁静、自由与开发的佛文化、影视文化魅力在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璀璨绽放;展望未来,中国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区县,从融入都市文化生态圈的角度出发,更为人本、系统和前瞻地分析研究适合自身区域实际的区县文化发展方向,构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区县文化品牌,以灵动的文化生命力为区域发展凝聚更加理性和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胡成功.生态位理论与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方略[J].中国软科学,2000,(6):120-124.

[3]Laland K N,Odling-Smee F J,Feldan M W.Cultural niche construction and human evolution[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2011,(14):22-23.

[4][美]莎朗·佐京著.城市文化[M].张廷佺等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鲍宗豪.世界文化大都市战略蓝本——(2004-2010年)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R].上海: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2012.

[6]王德贞.试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与对策[J].沧桑,2009,(1):158-159.

猜你喜欢

滨湖区生态圈区县
无锡滨湖区构建危货运输“1234
新区制造生态圈
相似图迁徙链生长路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无锡滨湖区揽获两项“中国侨界贡献奖”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