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探析

2012-04-18傅福英张小璐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蓝精灵模因跨文化

■傅福英 张小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网络化、传媒化的带动下,全球的跨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和丰富。各种文化通过交流与互动,求同存异,最终达成融合与共识。本族群体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或者采取“拿来主义”,加以模仿、借鉴;或者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髓,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带有异族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些正是文化模因的体现。

一、模因论与文化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1]“模因”(meme)最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概念。道金斯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其核心是模仿,无论是有形的、具体的建筑或制造式样 (如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还是无形的、抽象的观念想法(如曲调旋律、想法思潮等)都可以通过模仿进而得到自我复制与传播。”[2]《韦氏词典》则将模因解释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习惯”。 之后有学者认为:模因作为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复制因子,与大脑的信息传递和复制机制有关。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从一个人的记忆进入另一个人的记忆,经过大脑的加工制作,受语言使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创新。这不单单是信息的复制与模仿,还有大脑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与重塑。[3]

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模因对于文化复制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传递单位的模因,通过一个过程将自己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之中。”[2]模因既可以是纵向的复制、模仿,也可以是横向的传播、扩散。[4]文化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产物,受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民族以及地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相差各异。尽管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制定不同的社会制度以及信仰不同的宗教,但各民族文化间依然存在许多相似与相通之处,可以通过模因来相互模仿、复制和传播,以达到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之目的。文化是复杂而多面的,内容丰富而各具特色。文化模因也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触类旁通,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传播的媒介便会生根发芽,传播文化的因子。“文化就是模因组合(a population of memes)”[5],“每一种文化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因复合体,包含着许多与他文化相似或相异的模因因子”。[6]

二、模因的跨文化传播形式及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不论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的模因,都包含“保留”与“改变”两个方面。基因型模因保留了其传递的信息内容,通过改变表现形式进而得到复制和传播。表现型模因则是因为其形式比内容更易于模仿,更具有传播性,而冠之其他不同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文化模因在复制、传播的同时,也存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文化模因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采用这两种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形式。此外,在面对异族文化的时候,模因更需要通过变异与创新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传播。以下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模因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情况及其具体表现。

(一)基因型文化模因的传播

基因型模因是指相同的信息内容异型传递[1],如,“美食城”、“饭店”、“餐馆”等,名称不同,但传递的内容实质相同。西方文化中的“蓝精灵”代表着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唤起人们对儿时美好的回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比利时国家馆就曾将这位中国观众的老朋友“蓝精灵”作为官方吉祥物。2011年,动画片3D版《蓝精灵》又重新登陆中国荧幕。时隔多年,中国观众又有机会重新找寻心灵深处的那群“蓝精灵”。这部电影唤醒了许多人的怀旧热情,以至于主题曲《蓝精灵之歌》的歌词被网友们改编流传成为“蓝精灵体”。随后,各种版本的“蓝精灵体”出现,一时间成为各网络媒体热议的娱乐焦点。“蓝精灵”这一文化模因现象,在中国的传播形式,从最初的电视动画片,到世博会上的吉祥物,再到3D电影以及各种版本的“蓝精灵之歌”,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蓝精灵”所传播的精神内涵基本没有变,那就是团结互助、战胜困难、自由快乐的生活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通过改变文化模因的表现形式来得到受众的认可,促进并扩大了文化信息的传播程度和影响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主要的三种模式之一的理解模式[7]认为:“文化模因的传播过程能够顺利实现,需要双方的合作与协调来建构意义。”[8]建构主义是理解模式的基础之一,主张个体通过采用彼此的视角来合作建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受众必须具有相似的文化基础和认同感,才能够理解外来文化模因所传播的内容,比如,“情人节”等“洋节日”在中国的盛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已存在纪念男女忠贞不渝爱情的节日“七夕”这一文化基础,所以,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相似意义的“情人节”传入时,受众出于对潮流的向往便欣然接受。一年中有两个情人节的情况也已普遍被大众所认可。再比如,国学热在世界范围内复制和传播,于丹的专著受到西方读者的热捧。在人们怀疑西方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并喜爱“中国的道理”时,于丹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故事永远比道理容易传播”,这就为国学的跨文化模因传播奠定了前提条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加深对国学中“中国道理”的传播,正是基因型模因的典型例证。此外,中国的一些电影或舞台剧也通过改变表现形式,走出国门,以新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曾以芭蕾舞的形式先后在西方国家各大著名剧院上演。时隔四年,近期再次应邀赴韩国表演。以芭蕾舞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元素和文化并且受到国外观众的广泛好评,可谓是基因型模因的一次成功跨文化传播。

(二)表现型文化模因的传播

表现型模因就是不同的信息内容同型传递[1],如“上班族”、“地铁族”、“持卡族”(经常用信用卡或银行卡消费的人群)等,都借鉴了“族”这一模因,指“一类人”。Heylighten把模因的传播分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9]模因的传播,首先能够被宿主接受和理解,这就要求模因在认知上能够被受众所认同。相似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是产生认同的基础。记忆阶段则要求模因在宿主的头脑中有一定的稳定存在性。换言之,能够引起宿主足够的注意,进而被保存在头脑中。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感染宿主,选择合适的时机,直接提取出来,用以模仿和扩散。网络、媒体等可以作为媒介,帮助表达和传播。当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效仿之时,传播也随之实现。在这样周而复始的传播过程中,文化模因作为带有文化信息的模因复合体,主要通过相同的信息内容异型传递和不同的信息内容同型传递,而在这其中,模因的变异和创新尤为重要。

在Blackmore看来,一些模因由于参与到模因复合体的整体传播而比分离状态时更容易得到复制,影响力也更大。[10]文化模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传播。中韩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密切,特别是“韩流”之风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文化、娱乐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着装打扮方面,有“韩式风衣”、“韩式盘发”、“韩式裸妆”等;新人结婚有“韩式婚纱(照)”等,各种“韩式”附着不同的内容,形成一系列的“韩式”文化模因复合体,传播并扩大着韩国文化的影响力。这种文化模因的传播就体现出表现型模因传播的特点,借助流行的表现形式“韩式××”,进而传播不同的文化内容。

随着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的形式模因被英国广播公司所模仿,并制作成奥运宣传片《东游记》。宣传片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降妖除魔来到中国的鸟巢“取经”。由此可见,《西游记》中师徒取经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受欢迎程度。英国《东游记》的制作正是借鉴“取经”这一形式来宣传本国的奥运会,同时也是对中国《西游记》的模仿和传播,而文化模因在跨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也随之得以实现。

在文化的交流中,歌声的交流可谓是最易感染情绪和深入心扉的形式之一。在中国创下收视率新高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其实是对国外节目形式的一种模仿。该形式的原型是荷兰节目“The Voice”。节目播出之后,各国都竞相“转动椅子”效仿这种形式,“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U.S.)、“英国之音”(The Voice of U.K.)、“澳洲之音”(The Voice of Australia)、“韩国之音”(The Voice of Korea)等。承载着各国文化的“好声音”在全世界范围内一起放声歌唱。该文化模因现象归功于“The Voice”这样一个文化模因形式。道金斯认为:模因能否成功传递,受到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这三个要素的影响。各国对于“The Voice”的模仿,可以说是高保真地保留了原型的特点。多产性是就模仿的速度以及传播的范围而言。“The Voice”被模仿的速度之快以及传播的范围之广是有目共睹的。对于长久性的理解,模仿、传播得越长久,效果越理想。各国“好声音”的上演,推出了全国巡演和世界巡演,可以称之为比较长久的文化传播。

(三)文化模因的变异与创新传播

道金斯认为:模因作为复制因子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保留、变异和选择。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影响,为了自身的生存与传播并为大众所接受,常常发生模因变异,进而成为更具生命力的“成功模因”[11]。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间的差异,成为促使文化模因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新人们的婚礼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西方的婚礼,穿婚纱、交换婚戒、点同心烛等。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认知上的不同,西方婚礼在中国的传播是在适应本土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模因变异才得以广泛流传。比如,新娘只在短暂的婚礼仪式上穿着白色的婚纱,随后便换上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颜色即红色礼服,向宾客敬酒。再如,主婚人不是西方婚礼中的牧师,而是由司仪所取代。在跨文化模因传播过程中,被保留的是模因中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播性的部分,而选择则是为了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受众的需求。

道金斯曾指出:构成模因复合体的诸多模因成分,在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要是能够以某种方式与占支配地位的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2]以文学作品为例,当他们在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传播时,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接受方主体文化的“选择”和“淘汰”。[12]文学作品作为文化模因,需要根据接受方文化主体的需要而改变,发生变异,才有利于自身的传播。《赵氏孤儿》早在18世纪由传教士翻译并在欧洲传播,但法国作家伏尔泰,根据译本将其改编成一部话剧《中国孤儿》。其中,除主要的基本情节被模仿外,时代、人物、结局等都被改写。尽管模因发生了变异,但是却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从跨文化传播认知模式的角度来说,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会导致对客体文化的融合与对主体文化的偏离。[8]而文化模因的变异与创新可以弥补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变异后的文化模因更易于被接受主体的文化所融合,而这一过程的完成离不开跨文化传播者的智慧和想象力,他们能够在不同文化的差异中灵活地寻找切合点。正如Kim所说的:“一个有能力的跨文化传播者必须自愿且能够通过外在的传播活动改变内在的东西,如认知模式等。”[13]

三、小结

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可以相对比较容易地为彼此理解和接受。而文化之间的差异,则结合模因传播的两种方式进行交流与传播,要么改变文化信息的外部呈现形式(基因型),加深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要么借助有特色或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具有传播性的表现形式,来传播所要表达的各种文化内容(表现型)。从这个角度来说,模因论对跨文化传播有较强的解释和促进作用。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这两种文化模因的作用都有所体现。[14]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模因现象比比皆是。从模因的视角来看,跨文化传播就是文化模因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传播,是在异族文化的“选择”和“淘汰”中,通过改变模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变异和创新来实现自身复制的传播过程。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模因绝不是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这样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综合考虑如何适应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者的认知改变等因素。模因论可以作为一个视角,分析和解读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各种文化复制和传播现象,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为跨文化传播所借鉴。此外,将跨文化交流作为背景来探析文化模因现象,也是对模因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New York:OUP.1976.

[3]Dawkins R.The Extended Phenotype.Oxford:OUP.1982.

[4]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

[5]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6]李清源,魏晓红.模因论视角下的美国文化渊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3).

[7]常燕荣.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8]Y.Kim and W.Gudykunst(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verly Hills, CA: Sage,1988.

[9]Heylighten F.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ournal of Ideas, 1992,(4).

[10]Blackmore, S.Imit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a meme.1998.Journal of Memetics 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2 ,1998.http://jomemit.cfpm.org/1998/vol2/blackmores.html.

[11]Blackmore, Susan.The Meme Machine.Oxford:OUP.1999.

[12]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3]Y.Kim.Communic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An integrative theory.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1988.

[14]张沉香.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J].求索,2011,(3).

猜你喜欢

蓝精灵模因跨文化
动物化身“蓝精灵”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蓝精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松树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