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经肛外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术对Ⅰ、Ⅱ度直肠脱垂疗效的观察
2012-04-18周泠钟安朴罗晓
周泠 钟安朴 罗晓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 贵州遵义 563000)
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病症,称直肠脱垂[1]。2006~2011年,我科采用改良经肛外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60例均为Ⅰ、Ⅱ度直肠脱垂患者,其中男19例,女41例,年龄18~69岁。依据诊断标准[2],蹲位或截石位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环状脱出,根据其脱出长度进行分度。Ⅰ度见直肠黏膜环状脱出约3~6cm(6例),Ⅱ度见直肠黏膜环状脱出约8cm(54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一天晚上22时左右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排空大便。会阴备皮。取截石位,常规聚维酮碘消毒肛周皮肤,铺巾,肛周局部麻醉,0.05%的碘伏消毒肛管直肠,以抽好硬化剂(1%利多卡因:消痔灵以1∶1比例)10m L的针管套腰穿针头,于2点位距肛门约1.5cm处呈45度角进针;左手食指于肛内引导,针尖进入直肠黏膜下层,在食指的引导下继续进针约7cm.回抽无回血,边浸润注射边缓慢退针,至齿线处停止注射,再以30度角进针至约7cm,边浸润注射边缓慢退针,至齿线处停止注射,然后以30度角进针至约7cm,边浸润注射边缓慢退针,至齿线处停止注射,使硬化剂成“倒伞型”分布。退出针头,于4、8、10点位同样注射。其中2、10点位注射硬化剂各约8m L,4、8点位各约10m L,按压使之均匀分布。填塞肛管,术毕安返病房。术后卧床休息,留置导尿,抗感染,3d为流质饮食,3d后拔掉肛管,1周后出院。
1.3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直肠脱垂诊断与治疗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患者排便无肿物脱出,无肛门坠胀,排便通畅,检查直肠恢复正常位置,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无脱出肛门外,无直肠黏膜内脱垂;好转:患者上述症状减轻,排便较通畅检查脱垂程度减轻,无直肠全层脱垂;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病情加重。
1.4 结果 60例术后随访1~5年,痊愈58例,占96.67%;好转2例,占3.33%。有效率达100%,排便功能无明异常,并发症见肛门坠胀5例,经温水坐浴和肛内填塞太宁栓后症状痊愈。
2 讨 论
直肠脱垂,尤其是Ⅰ、Ⅱ度直肠脱垂,临床上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消痔灵液为临床上常用的硬化剂,其主要成分鞣酸,具有收敛、止血、凝固蛋白、抑菌的作用,药液注入直肠黏膜下层,通过无菌性炎症,引起局部组织纤维化,使脱出的直肠黏膜下层肌层瘢痕粘连愈合,坚固和增强了直肠壁的力量[3]。本术式在传统经肛外直肠黏膜下层柱状注射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每个注射点由传统的1个柱状变成改良后的3个柱状,使之粘连的组织增加,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加固了直肠壁,达到阻止直肠脱垂的目的。术中注意:注射过程中一定要回抽,确保未进入血管;勿损伤周围脏器;勿刺入肠腔;严格消毒、更换手套。术后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保证手术效果,随诊1~5年,疗效满意,完全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未见复发。通过数年临床观察和体会,充分肯定了本方法的治疗效果,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生效快,临床治愈率高,未见复发等优点。
[1] 陈孝平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9.
[2] 荣文舟主编.现代中医肛肠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03.
[3] 黎民钦.微创痔疮手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液对直肠黏膜脱垂疗效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