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季玲教授治疗经行浮肿临床经验

2012-04-14吴小囡金季玲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津300073

陕西中医 2012年8期
关键词:经行水湿浮肿

吴小囡 金季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津300073)

经行浮肿是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笔者有幸师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名老专家金季玲教授,金季玲教授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及全国名老中医,从医40余载,致力于妇科疾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医术精湛。兹介绍金季玲教授治疗经行浮肿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经行浮肿发病有可能是一种一过性高醛固酮的表现。系由于经前期雌激素水平偏高直接作用于肾脏或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然后使水钠漪留,出现浮肿[1]。中医认为水肿的形成与脾肺肾三脏功能的失常有关。前人有“水之标在肺,水之本在肾,其制在脾”之说。《内经》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叶氏女科证治》中提及:“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化水,变为肿,宜服木香调胃汤”[2]。《傅青主女科》道“是脾虚水溢之过。凡浮肿者可通用,俱神效”。皆论述经行浮肿与脾失健运关系密切,金师亦认为此病多与脾虚关系密切,脾虚不运,湿气内侵,经行时阴血下注,气随血下,脾气益虚,转输失司,水湿蕴聚,泛滥横溢,水湿停滞中焦,进一步损伤脾阳,水湿无所制约发为肿[3]。从中医辨证分析看,本病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尤其与肝关系更为密切[4]。目前中医妇科医家基本认定其病机主要在于“肝”,故治疗上重在调肝[5]。金师认为此病与肝之失于疏泄亦有密切关系,若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经前、经时冲任气血壅滞,气机不利,水湿运化不利,泛滥肌肤则滞为肿,另外肝失于疏泄,木郁侮土,脾虚气滞,健运失司,不得通调水道,水湿蕴阻不化,肝郁乘脾,进而脾失健运,亦导致水液代谢失常[4]。

2 治疗方法 金师在临床上治疗此病多采用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五皮饮是治疗皮水之通用,有健脾调气、利水消肿之功效;五苓散有温阳化气之功。二方合用以健脾疏肝,利湿化水为治则,药用桑白皮、党参、大腹皮、炙黄芪、茯苓各15g,白术、泽泻、桂枝、猪苓、小通草、防己、柴胡、香附各10g,木香6g。方中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大腹皮下气行水,防己利水消肿;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小通草利尿通淋,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使水有出路,党参、白术、炙黄芪健脾益气化湿;木香、柴胡、香附疏肝行气解郁;方中苓、桂相合温阳化气,利水平冲;苓、术组合健脾祛湿[6];全方旨在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从而做到补而不腻,利而不伐,温而不燥,凉而不苦,才能达到水肿消退,经行正常之目的[7]。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2岁,已婚。主诉:经行下肢肿胀3余年,加重1个月。患者初潮14岁,平素月经7/30~60d,量中,色淡红,夹血块,痛经(—),LMP:2011年6月4日,患者每逢经期及月经前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起,时有眼面浮肿,经净后肿胀自然消退,平素性情抑郁,时有纳差。舌淡暗,苔白,脉细弱。予查尿常规及血常规均无异常,查肝肾功能及促甲状腺素各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中医诊断:经行浮肿,证属脾虚气滞,治以健脾祛湿,疏肝调气,药用前面所述方药加莱菔子15g,以消食和胃。宗上方辨证加减调理,20d后就诊时,月经尚未来潮,已无下肢肿胀。共调理3个月经周期后,已无下肢肿胀,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1] 徐 晓.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行浮肿60例[J].江西医药,2003,38(2):125.

[2]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6-158.

[3] 邵淑霞.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60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11):33.

[4] 刘承伟.苓桂术甘汤治疗经行浮肿46例[J].吉林中医药,2000,(3):25.

[5] 肖承悰.中医妇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1.

[6]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09.

[7] 陶昌华.经行浮肿的中医药治疗[J].家庭中医药,2011,(4):42-43.

猜你喜欢

经行水湿浮肿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孕妇下肢浮肿怎么办
大龄孕妈要提防孕期浮肿
好事近·中秋感怀
经行
消除面部浮肿的足底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