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水因素探析

2012-04-14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2年4期
关键词:利用系数耕地灌溉

□ 张 斌

关于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不能完全自给或者说基本能自给,即除了大豆依赖进口(依存度70%左右)之外,小麦、稻谷、玉米等产品自给率达到了95%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粮食安全,没有近忧,但有远虑。今后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影响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因素有气候变暖、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生产成本上升、市场化运作失调、跨国粮商侵入、生物能源发展等多个方面,但水的因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水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稀缺

我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缺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有约2 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左右。近些年,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在占耕地36%的长江及以南地区,占总耕地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仅占有19%的水资源,却承担着全国约40%人口的粮食供给任务。总体而言,耕地资源南方占40%,北方占60%。相应的,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1%,北方只占全国的19%。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粮食生产区域正在由南向北转移,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41%逐步上升为50%多。这种建立在北方缺水地区基础上的粮食安全着实令人担忧。

二、旱涝灾

我国是一个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中以干旱和洪涝灾害最为严重。我国历史上有对商代连续7年大旱、西周连续5年大旱的记载,《诗经》中有对宣王、幽王时发生大旱的描述。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 000多年间,大的水灾发生过1 029次,较大的旱灾发生过1 056次,几乎每年都有灾害发生。历史上这些严重的干旱和洪水给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已难以估计。

现代社会在严重的洪旱灾害面前仍然脆弱无力。近些年来,洪水、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仍然高居不下,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的大洪水、2006年川渝大旱、2007年我国南涝北旱、2008年南方的雪灾、2009年华北旱灾、2010年西南大旱、2011年北方大旱等等接连不断。从国家统计局1991~2010年这20年的受灾情况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受灾面积平均达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且灾害基本以旱、涝灾害为主,20年间旱灾比重超过了50%的年份就有10个,由此造成我国农业损失严重。我国目前18亿亩耕地中,仍有10亿亩耕地属于“望天田”,根本没有防洪抗旱的能力。如何借助兴修水利,尽快重建防洪抗旱体系,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乱开发

多年来,我国无序开发水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因为发展冲动和政绩诉求,有的水力资源丰富的地方鼓励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中小水电建设,无序化开发随之而来;有的干旱缺水地区没有经过详细的科学规划,急于修建形象工程;有的地方则不顾水资源调配计划,严重超采地下水。据统计,目前全国超采区总面积超过19万平方公里,出现180余处地下水漏斗,10多个省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灾害。有些地方乱开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积了河流、湖泊,加剧了洪涝灾害,草地退化,侵占了耕地。还有一些地方借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倡生态保护的时机,为了争取相关资金尽可能多地划定湿地保护区,把很多河流都划在保护区内,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绕很远都避让不开保护区,严重影响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无序开发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造成许多地质、环境问题。为了加强管理,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大大加快在水资源开发方式上由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的步伐。

四、保灌率

我国的水利工程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工程老化失修、不配套、标准低等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由于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投入严重不足,水利建设发展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工程老化失修,工程建设标准低、小型水库和山塘淤积问题越来越突出、病险水库增加。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据统计,我国80%以上大中型灌区已经运行30年以上,全国大型灌区骨干设施完好率不足6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坏率达75%左右,“五小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约311万亩。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落后,导致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系数比较低,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不高。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低20~25个百分点。据测算,要满足全国居民口粮需求,需要有效灌溉面积9.69亿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54%。2010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7.56%,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我国北方地区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以东北为例,由于水利设施欠账太多,导致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25%左右。

近些年,我国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据统计,2011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3 452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1 14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地方水利投资规模达到2 311亿元,创历史新高。水利建设的加快使我国农田灌溉面积首次超过50%,就是在这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区里,生产出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经验再次表明,水利灌溉设施是否完整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

五、水浪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粮食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方式还多属于粗放型,浪费严重。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系数0.5左右,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同时也说明,我国节水灌溉发展潜力很大。

节水灌溉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球饥饿人口正不断增加,国际上普遍认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发展灌溉技术,提高土地和水资源产出率。据水利部统计,全国434处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生产了全国1/4左右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以上的农业生产总值。大中型灌区已成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 20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50多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在保障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今后10年我国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力争到2020年灌溉效率提高到55%以上,农业用水总量10年保持零增长。通过10年努力基本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

六、水污染

水污染按污染物属性可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三大类。工业化社会以前主要是物理污染且污染量有限,通过水体自净基本可以保持良好水质。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水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目前我国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据统计,在全国1 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在粮食单产较高、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东南沿海地区,污染情况更加突出,一些地方被迫用污水来灌溉。

河道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被农田直接和间接引用,会造成农业的二次污染。污染后的土壤会板结、碱化,降低作物性状,减产甚至绝收。此外,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可污染土壤和浅层地下水,导致农作物中有害物质积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有2亿多亩,有的甚至失去耕种价值。严重的污染同时又加重了水资源短缺,造成生态脆弱,旱涝频发,进一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增长,降低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环境问题已经并将长期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构成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过程中,水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障粮食安全,我们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

以上六个方面的因素中,一和二属于自然因素,三至六都属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可以预测,但抵御能力有限,需要我们增强抗风险能力。人为因素可以控制,但问题涉及较多,需要我们努力解决。

要减少和消除水因素的不利影响,就要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用好用足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全力加强水利建设,努力完善水利设施,切实改善水利条件。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系统地对水利改革发展做了全面部署。然而,若要真正将“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并非易事。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坚定的决心,持久的恒心,全力以赴地抓好水利建设。

猜你喜欢

利用系数耕地灌溉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烧结漏风率对利用系数影响关系的探讨
梅钢提高三号烧结利用系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