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儒学的四大使命
2012-04-14李承贵
李承贵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21世纪儒学研究关于“儒学当代使命”的讨论
当代儒学的四大使命
李承贵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当代儒学事业看上去忙忙碌碌,但终归起来,其实这四件事可能是最紧迫的:义理的梳理、百姓的教化、社会的批判、价值的落实。只有将儒学的义理系统、脉络加以梳理,才能找到儒学义理的特点与不足,才能推动儒学的发展;只有展开对百姓的教化,让百姓亲近、接受儒家思想,才能使儒家思想浸入生活;只有对社会的批判,让儒学公开地、彻底地宣扬自己对社会的态度,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哲学特质;只有使儒学的价值得到落实,让儒学意义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改变与升华,才能构建儒家的理想。
当代儒学;义理的梳理;百姓的教化;社会的批判;价值的落实
这里所言“四大使命”,并不是说这些“使命”只有当代性,或者说只在当代才成为“使命”,事实上这些“使命”与儒学从来就是形影不离的,强调它的当代性,只是说这些“使命”在当代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有的甚至基本“隐身”,因而有必要唤醒当代的儒者及一切关心儒学命运的人士,我们之于儒学的当代责任极重大、极紧迫。
一 义理的梳理
为什么笔者把“义理的梳理”视为当今儒学的使命呢?当下许多学者的儒学研究不就是对儒学义理进行梳理吗?是的,我们的许多儒学研究者的学术工作的确是儒学义理梳理工作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儒学义理梳理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儒学的相关争论看,许多争论就是缘于对基本义理的不清楚。比如,儒学究竟算不算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思想体系?有些学者坚决否认。为什么否认,因为在他们看来,儒学中的“三纲五常”原则、阴阳学说、礼仪系统等等,都是支持极权、等级、专制的,怎么可能有反封建、反专制的人文关怀思想呢?再如,儒学究竟是更崇尚正义还是更偏重亲情?有学者认为儒学的起点就是血亲关系,而另有学者则认为正义是儒学自始至终的追求。像这样的争论,不能说它没有学术意义,但如果大家对儒学义理系统结构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争论。根据笔者的理解,儒学的基本经典所要表述所要呈现所要追求的核心观念,就是“生生”,分而言之,即创造生命、养育生命、保护生命、成就生命、尊重生命与圆融生命,也就是说,儒学义理系统是以此为主轴而展开的。这样的话,儒家思想肯定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也肯定是主张正义的。当然,不能因此否认儒家思想中存在消极的因素,这也是需要通过对儒学义理的梳理才能获得的。其次,从儒学(思想观念)的当代发展看,只有对儒学义理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找到方向。当今儒家学者苦思冥想的问题之一,就是儒学究竟朝哪个方向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极具智慧的答案,但似乎又难归于一宗。其实,儒学自身的丰富与发展,只有来自对儒家思想体系自身全面准确的认识,即只有来自对儒学义理系统全面准确的认识。试想,如果我们对儒家思想的特点、不足、优点等没有准确的认识,那怎么去丰富它、发展它呢?比如,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贵族”意识,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儒家思想中“歧视知识”观念又该怎么处理?等等,这可能是发展儒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种认知与解决,只有建立在对儒学义理系统的把握上。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减少无谓的争论、去除幼稚的偏见、推动儒学的发展,那么,对儒学义理进行梳理是当今儒学研究的迫切使命。而梳理儒学义理的工作笔者认为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全面地、事实地呈现儒家思想的义理系统,即通过对儒家思想全面、深入的研究,将儒家思想本有的义理系统原样呈现;二是理清儒家思想的义理脉络与结构,即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找寻并探明儒家思想的义理脉络与结构;三是寻找辨别儒学义理中的问题,即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儒学义理中存在的缺陷或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些正是当代儒学在学术研究上的使命,儒学的发展与创新及其程度与效果,与儒学义理的梳理之状况密切关联。
二 百姓的教化
这里的百姓不是指“普通老百姓”,而是指包括达官贵人和草根一族在内的所有人。因此,就儒学的教化理念论,笔者特别不能赞同董仲舒那种歧视性的“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的说教,而赞同孔子平等包容性的“有教无类”主张。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的优秀理念。为什么强调“百姓的教化”是儒学在当代的使命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教化百姓”是儒学传统使命在当代的延续。教化本来就是儒学的基本任务。孔子认为,儒家崇尚的道德、礼教,就是用于教化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建学校办教育,就是为了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让老有所养,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因而汉书将儒学的职责或任务定位为教化是非常准确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而放大一点讲,晚清之前,儒学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担负着教化百姓的基本思想资源。可见,对儒学而言,“教化百姓”的确是其固有的使命,如无教化,则无儒学。当代儒学是传统儒学的继续,“教化百姓”这一基本使命不仅应当得到传承,更应得到光大。第二,“教化百姓”是儒学基本理念得以贯彻的途径。“教化百姓”,就是让百姓懂得儒学、理解儒学、接受儒学,儒学如果不能被人接受,那它将丧失存在的价值。孔子一生都在努力让儒学进入帝王的心里,进入老百姓的心里,所谓“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礼记·乐记》)。因为他知道,儒学只有被人接受,才能变成行动,才能得到落实。但是,无论是聪明人还是愚笨人,无论是贤人还是恶人,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错过儒家的“道”,所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因而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对百姓进行教化。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是儒学教化的最基本的方式。古代学校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经典,因而灌输的都是儒家思想,而科举考试极大地强化了学者学习儒家经典的热情,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为参加科举考试而进行的努力,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学熏陶,儒学的基本理念因此会进入他们的内心。书院也是儒家教化百姓的一种方式。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非常发达,一般都由儒学大家主持,比如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学习的内容则基本都是儒家经书,比如白鹿洞书院的教规包括:教学的纲目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学的秩序是“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要点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的原则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白鹿洞书院揭示》)而对来求学的学员则不问出身、不问贵贱。无疑,接受书院教育的人,同时就是接受儒学的教化。既然教化百姓是儒学基本理念得以贯彻的途径,那么如果要想儒学的基本理念在当今社会得到普及与落实,自然需要将教化百姓作为一种事业来做。第三,“教化百姓”是当今社会现状的迫切需要。譬如,一个自己跌倒摔伤被好心人扶起抢救的人,竟然会向好心人索赔;一位抄袭别人作品的教授,竟然还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一位因恶贯满盈而被双规的高官,面对审判竟然笑得泰然自若;一个因造假而害人性命的商人,竟然会振振有辞地为自己的罪恶辩护。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主张以义取利,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做人上,儒家主张“诚信至上”,不屑虚假,痛恨妄为。在对待弱势感情上,儒家主张仁爱,提倡关怀,所谓“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在对待错误态度上,儒家主张要有羞耻感,做错了立即改正,不以耻为耻是最大的耻。很清楚,儒家的这些基本主张和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中的那些丑恶现象的确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然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虽然儒学的研究很热闹、祭孔的活动很频繁、儒教的倡议很强烈,但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儒学仍然处于尴尬的旁观者地位。也就说,儒学的教化功能根本未得到体现。
三 社会的批判
事实上,任何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说都具有批判性,我们之所以把“社会的批判”作为儒学的当代使命来强调,原因在于:第一,对社会现状的否定与批判是儒学的内在精神。我们可以拿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观念来解释。比如,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没有盗贼,社会安全,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举贤与能,人尽其才。自然地,这就是儒家当时理想社会的标尺,如果身处的社会与此相背,自然遭到批判。再如,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称霸天下的方式是“王道”而不是“霸道”。所谓“王道”,也就是施之以“仁爱”,通过道德来感动人、臣服人,这样才能达到“劝贤、劝士、劝百姓、劝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的效果。如果不是以德服人、不是实行“仁政”所建立的、所掠取的国家或天下,既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受的,也是儒者所不齿的。因此说,对社会进行批判是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第二,儒家学者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社会的批判。儒学有它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或意义体系,就是儒学评判社会的坐标。孔子拿着儒学的标尺,发现礼崩乐坏,于是要恢复“礼”,发现缺乏关爱,于是提出“仁”,也就是说,孔子的“仁”、“礼”观念的提出,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孟子发现,之所以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之所以有国家的灭亡,就在于缺失了“仁爱”,于是他提出“仁政”理念。这不是对社会的强烈批判吗?陆九渊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认为许多人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志乎利”,只是想求得“官资崇卑、禄廪厚薄”,而根本无心于“国事民隐”。王阳明批评某些人“分知分行”,说:“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学者不能著体履,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1]要求人不仅要“知”,更要“行”。李贽的批判更是锋芒毕露,比如他批判男女等级观念说:“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可见,儒学内部是有强烈社会批判精神的。第三,当代社会需要儒学的批判。当下强调“批判社会”是儒学的使命,在于当下社会情状与儒学的精神、理念完全不符。儒学强调以德治国,提倡修身、慎独,对为官者而言,就是要清廉。可是在今天的公务员队伍里,贪官前仆后继,“清廉”二字只储存在某些官员的词典里。儒家主张以正当手段、适宜方式获得富贵荣华,认为以不义的手段或方式谋取名利,都是应该遭到抨击的。但当今社会中,假冒伪劣盛行,什么地沟油、达芬奇家具、工业明胶胶囊、果冻、酸奶等等,不一而足。儒学主张公平正义,认为做任何事都秉持公正的态度,不能徇私舞弊,所谓“天命无常,唯德是辅”。但当今社会中,仍有选拔官员唯亲唯近、案件处理唯钱唯利等现象。对这些现象,儒学不能忍气吞声,更不能装聋作哑,而应该亮出自己的批判之剑,对之展开无情的声讨与批判。这才是儒学必须也应该履行的使命,也是儒学入世的一种形式,更是儒学生命力的一种表现。
四 价值的落实
儒学既是一种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又是一种经世致用之学,也就是说,儒学的价值世界不会满足于观念形式的构建,不会满足于理论学术的论说,而是要将这个价值世界实体化、事实化、对象化。如果说儒学的价值世界是建造高楼大厦的图案,那么这个价值世界的具体落实就是高大富丽的大厦。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儒学价值的落实是儒学作为人文学说的内在逻辑之必然。这种内在逻辑我们还可细而言之。比如,儒学的“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就是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表现在精神生活上就是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孔子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也就是说,不去修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正义的事不努力去做,不能改正有错误,这都是孔子所忧虑的。这体现在公共生活上就是改良人们的公共生活,所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曲礼上》)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公共生活的改进、改善、改良,都是儒学“仁”之精神的具体落实产物。换言之,它们是“仁爱”向外在推展的结果,因此,这当然是一种使命。既然儒学价值的落实是其内在的要求,那么在现代社会,儒学价值的落实便成为它的必然使命。然而,儒学的价值或意义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却很难找到它的踪影。比如常有朋友问笔者:生活中好像没有儒学啊……这时,笔者会耐心地告诉对方,儒学就在你我的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受儒学的影响。这样应付过去后,其实自己也非常内疚与惶恐:因为自己知道这个答案是多么的苍白无力!那么,什么是儒学价值的落实呢?儒学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信、和等。“仁”就是爱护人、关怀人;“义”就是适宜、正当、得体;“礼”就是遵纪守法,不偷盗、不妄言、不乱序;“信”就是诚信,诚实行事,不欺瞒;“和”就是包容异己,让“万物并育不害、道并行不悖”。反顾当下的生活世界,诸多事实令人触目惊心!比如儒家讲仁爱,就是要关爱人、关怀人,让所有人都衣食无忧,而且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改善。可是,当你看到街上那些小商小贩被城管赶得鸡飞狗跳的时候,总不能说这充满了“仁爱”吧?儒家的“礼”肯定无法在现代社会复制,也无法让现代人个个都遵守“礼”,但遵纪守法的精神却是需要的,这正是儒家“礼”的精神之一。现代社会的法规很多、遍及所有行业,可是许多人根本就不把法规当回事,违法乱纪,肆意践踏。比如那前仆后继的贪官们,虽然有相应的行业规则、职业纪律,但是为什么他们不遵守?就是不能领会并实践儒家“礼”的精神。再如有毒食品包括牛奶、火腿肠、酒、地沟油、工业明胶胶囊等等,那些生意人明知这些东西损害身体,却铤而走险、为富不仁,诚信完全被置诸脑后。儒家提倡的“诚信”乃是一种本真的精神、素朴的行为,不欺瞒、不妄说,的确具有现实意义。儒家崇尚“和”的理念,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实生物”,等等。我们生活中,似乎“和”了很多,似乎多元化,但在许多领域还是“和”不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儒家的“和”并没有真正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总之,在当今生活世界,儒学的价值或意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生活中找不到儒学精神的踪迹,儒学的精神远没有回到我们的身边。因此,儒学的当代使命之一,就是让儒学的价值得到落实,使儒学的理念与价值融于生活,使之滋润、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化为人们的自在行为。儒学应该通过改善自身来改善世界,而不是为自己寻找安居处。概言之,儒学价值的落实之所以应该成为当代使命,不仅因为这是儒学内在的逻辑,更因为这种内在逻辑的向外开展遭受阻碍而无法得到实现。
[1]王阳明.答周冲书五通[M]//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07.
TheFourMissionsofContemporaryConfucianism
LI Cheng-gu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seems to engage itself in many undertakings, among which, however, four tasks are the most pressing: collation of Confucian doctrines, moralization of common people, social criticism, and value implementation. Only a systematic collation of Confucian doctrines can defin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ness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only moralization, by encouraging common people to approach and accept Confucianism, can integrate it into their life; only social criticism, by allowing Confucianism to publicize openly and completely its attitude to the society, can represent its philosophical features; and only value implementation, by putting Confucian significance in force for the change and sublimation of social affairs, can build Confucian ideal.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collation of Confucian doctrines; moralization of common people; social criticism; value implementation
2012-08-16
李承贵(1965-),男,江西万年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
B26
A
1674-2338(2012)06-0094-04
(责任编辑: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