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精品课网络教学设计

2012-04-14余芝轩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信息技术

余芝轩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教育部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设备和多媒体技术,构建成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实践性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是一支极其重要的领头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社会对高科技产业人才和周边产业人员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必须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1 信息技术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我们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2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

2.1 建设思路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成为高职课程建设的先导,要体现全方位的一流水平。可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几大知识模块和相应的子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选择,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应以科学的认识论为指导,既承认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不因此而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的关系,要把握课程顶层设计的关键,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学生设计与调试的能力,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及课程的“职业化”定位。从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强调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趋向。

2.2 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专才。多媒体的网络教学,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网上学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学生通过上网提出问题、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实行网上解答,考试出题,布置并批改作业等。学生可自由选择所学时间、地点、进度、内容等,网络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得以更新,能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计算机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1]

3.1 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十几年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内容改革从未停止,积极把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及时引入课程。为了体现课程的先进性,防止用昨天的技术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课程组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方法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教师编写电子教材即时上网、为学生指定参考书和网络链接等,以此来弥补纸质教材时效性的不足;教师注意将自己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实验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检索,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最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生成辅助计算机教学的资料。[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大脑,容易造成学生脑细胞活动减弱,易感到疲劳,造成大脑的抑制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集境、图、文、声为一体的语言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大纲的作用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以前的教学大纲是按照章节目录的顺序进行编排,内容和进度统一化,过分强调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已经不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此,课程组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按照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编排,规定各模块的基本目标和要求,确定重点、难点等,使教师在保证模块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发挥教学大纲应有的作用。

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设置,按照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进行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主要有三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相互渗透;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的使用

学校的网上教学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课件点播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和互助学习课程网站,它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融合了校内外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是一个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系统平台。它给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能更好、更方便地解决教师和学生网上交流问题。

3.2.1 内容媒体设计

分析学习内容,选择高新教学媒体。课程的内容主要提炼“精”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传统教材的搬家,而是分解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节点,以结构图或概念图的方式组织这些节点,作成教学目录,供学习者选择路径。除了视频录像、电子教案等,更需注重目标导向内容,以文本、图形、语音等静态呈现方式表现多种形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影视片断、视频讲课等动态呈现形式,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路感观的综合作用,可应用不同层次的媒体,统一与变换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2 师生交互工具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获得答案,教师可以了解学习情况,可见师生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网络技术为师生身处异地的交流提供了方便。课程组开发的交流工具有:同步/异步讨论园地、协同工作工具、课程电子邮箱等,支持多媒体系统如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

3.3 计算机教学过程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为了使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创新成果与所学基本原理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组研制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其中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与中文专利检索两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即可找到反映当前科技进步的文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新成果与所学原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用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2]

3.4 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室,即在网络中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于一体,是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将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相结合,学生可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和进行各种实验。

3.5 工学结合,培养实际能力

加强与现有实习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到校做生产过程的专题报告、分析具体生产案例、与教师共同研究基于生产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校内设备资源推进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和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教学其教学成本高,为了降低成本、接近生产过程并充分利用设备,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准备在实验设备充实之后,考虑开放设备和场地,引进企业装配与调试,一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二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对传统实验项目充实和改进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增开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极大地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认真分析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课程组构建了“精品课程网上建设与申报平台”,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岗位任务为主线,制定教学计划;以服务对象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理论知识适用为度,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同时,引入计算机证书,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形成以职业能力引领的整合型的教学模式。目前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改革过程中已初步探索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标准为参照,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在计算机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不能过分地让学生自主、过分展示信息技术手段,忽视课程目标的完成、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计算机课堂教学节奏以及计算机课程的整体教学进度。[3]

[1]刘军.试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95,209.

[2]李少纲.《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福建高教研究,2009(2):88-89.

[3]张新华.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126-127.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