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思想引领化学教学
2012-04-13吴高鹏
吴高鹏
(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9)
“读史使人明智,学哲使人深刻”。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作为世界观,它提供了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它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确定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理念,也就是对自然、科学、社会基本的看法,包括正确的物质观、自然观、科学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研究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中训练辩证的思维方法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中学化学与哲学的关系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的手段,是人们对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经过理性的思维加以概括、总结和推演构建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哲学也是源于人类的经验和知识,但哲学并不单纯是对这些经验和知识的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对人类所有经验和知识的共性和本质进行总结,又是对人类理性认识和理性过程进行总结。
化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具体的事物,总结出具体的规律和本质;哲学研究的是这些具体规律和本质之中所蕴涵的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的规律和本质,同时总结出理性思维的一般规律。
因此,化学与哲学是相互依存、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是学哲学的资源,哲学是学化学的工具”。在哲学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二、用哲学思想引领化学教学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哲学观点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初步接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并用这样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去认识、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在中学化学中我们研究许多的物质,它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有宏观的物质也有微观的粒子,有些我们可以直接感知,有些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借助科学仪器和模型,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研究的这些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研究的化学现象、物理现象(如:声、光、电、热等)都有其物质基础,正确地认识到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和基于这些物质而产生的各种现象。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溶解平衡建立后溶解与结晶仍在进行,化学平衡建立后正反应与逆反应并未停止。
2.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
事物内部不同部分、事物与其周围事物间的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物质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是物质与物质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如不同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存在相同的组成元素。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初中化学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化学与社会等方面阐述了物质间的联系,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联系。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化学是不断发展形成的,原子的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其过程历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化学发展到今天还存在着许多难题,还在不断发展。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发展的必然性。面对能源和环境的问题,我们要相信随着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一定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发展观。
3.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分析原因和结果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分析和判断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纷纭复杂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停留在一个个纷繁的具体的化学反应上,这时候抓住其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溶液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做一组对比实验,使学生注意到构成溶液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可以是水、酒精、二硫化碳等,溶液可带色、可无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从而加深对溶液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控性,有仪器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会出现实验的结果和理论或预设的结论不一样的情况。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会出于教学进度的考虑,简单地说明一下就一带而过。其实在每一种结果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应注重分析有关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因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分析问题的科学素养。比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同的结果,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几种情况,分析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领悟到分析问题的方法。
4.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而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元素周期律是科学运用归纳法的典范,而运用周期律准确预言新元素的性质,则是正确运用演绎法的成果。通过依据某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从研究盐酸、硝酸、硫酸的性质导出酸的通性,抓住官能团的特征掌握一类有机物的性质都可用来训练学生掌握归纳的方法;运用元素周期律推测物质的性质,由一类物质的通性掌握该类物质中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可帮助学生掌握演绎的手段。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的一种思维方法。物质的鉴定都要经历先通过实验对有关成分加以分析,再结合实验现象将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5.实践是化学教学的灵魂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尤为重要。只有自觉能动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反之一切盲目的、被动的学习活动都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
实践是化学教学的灵魂。科学实践既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化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科学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可以看作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为了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它自觉地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为目的,从情景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实践的热情,明确实践的目的,收集资料并进行客观的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假设,在假设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实验计划,仔细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实验步骤进行修正,再进行实验,最终得出满意的答案。
用哲学的思想引领化学的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 经志俊.用化学学哲学,学化学用哲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0)
[3] 余自强.新世纪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哲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