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肠道健康和发育之饲料组分和添加剂战略

2012-04-13成廷水

饲料工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益生素精油断奶

成廷水

(北京九州互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28)

幼龄仔猪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对后期的生长及整体的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产条件下,断奶前后仔猪生长潜力的发挥可能不到50%(Harrell等,1993)。促进幼龄仔猪肠道发育和健康的管理和饲喂战略其最终目的是改善断奶前后仔猪的生产性能,同时减少抗生素及一些昂贵饲料原料如乳制品等的使用。如何促进幼龄仔猪肠道健康和发育已经引起行业内广泛的兴趣。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很多饲料组分和添加剂对仔猪肠道健康和发育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评估(Simon等2003;Moriz等,2003;Lalles等,2007;Halas等2007),并从中可以总结出大量有用的信息。本文的重点是强调更好地理解那些营养素、饲料组分和添加剂促进肠道健康和发育的价值应该遵循的重要理念。

1 研究肠道健康和发育的试验方法

猪的胃肠道环境非常复杂,特别是新生和断奶前后的仔猪。猪的肠道大小变化很快,蛋白周转率很高,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快速,消化和免疫功能改变很大(Pluske等,1997;Burrin等,2003;Lalles等 2004)。由于断奶后这些复杂而快速的变化,只会有少数添加剂能够有效地促进仔猪肠道发育和健康。因此当我们评价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功能特性及生产性能反应时,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最终我们希望在商业生产管理条件下改善猪的生产性能,否则容易引起误判。

1.1 体内动物试验

生产实践中很多企业优先选择在商业生产条件下用饲喂动物的方法,评价某种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应用效果,以期获得生产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结果。然而由于试验分组的限制以及试验条件的局限性,一般很难获得显著性的试验差异,甚至出现相反的无法理解的结果。因此建议使用恰当的攻毒方法,通过疾病模型从商业猪中获得可靠的试验数据以分析不同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许多研究者已经在使用断奶后腹泻(PWD)的口服攻毒模型(使用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特异病原株)研究饲料添加剂或日粮组分对控制仔猪断奶后腹泻是否有效(Madec等,2000;Montagne等,2004;Bhandari等,2008)。也有人用这种疾病攻毒模型研究饲喂不同日粮对断奶后微生物多样性及炎症反应的影响(Bhandari等,2008)。这种体内模型的主要好处在于可以在感染肠道常在病原情况下研究特定产品和日粮的影响,另外也可以更恰当地反应商业饲养条件,并一定程度上消除分组导致的疾病感染压力的差异。然而疾病攻毒模型诱导断奶后腹泻问题在于经常出现腹泻率和严重程度低于不添加抗菌物质的商业猪,导致试验无效。因此建议使用大肠杆菌攻毒模型猪的腹泻程度应控制在中度腹泻和引起肠毒血症及部分猪死亡之间。

1.2 体外试验技术

例如使用尤斯灌流室(Ussing chamber)测定肠黏膜功能——穿透性、吸收性和分泌功能,对饲料添加剂和饲料组分的作用进行快速评价(Boudry等,2004;Montagne等,2007)。另外许多添加剂的抗菌特性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体外系统进行研究(Si等,2006a、b)。但对于体外试验结果的解释需要谨慎。例如许多体外检测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精油,可能是由于精油的吸收快于饲料颗粒的原因,在通过饲料添加到体内系统后,其抗菌活性几乎完全消失(Si等,2006b)。因此体外试验观测的结果需要体内试验的验证。

2 日粮氨基酸

以前断奶仔猪日粮的配制主要基于如何克服不成熟的消化道功能(如胰酶和刷状缘酶),以实现猪的最快生长。然而断奶后整个肠道功能必然会发生生化、生理、免疫学的改变。Burrin等(2003)以及Wu等(2007)总结提出,由于在肠道养分利用和代谢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实现最佳肠道生长、功能和健康可能是配制幼龄仔猪另一个重要目标。Burrin等(2003)总结了在幼龄仔猪中与胃肠道代谢有关的主要营养素,以及肠道营养素的利用情况,指出配制“肠道友好日粮(gut friendly diet)”最有潜力的营养素是谷氨酰胺、谷氨酸盐和苏氨酸。如谷氨酰胺被认为是肠黏膜上皮细胞优先的能量来源,对于肠道发育以及肠绒毛损伤后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谷氨酰胺还为免疫细胞增殖提供氮源,对于机体免疫功能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Wu等,2010)。在这方面,几种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对肠道及整个机体起到代谢、生理学、免疫学和治疗学作用(Kim等,2007)。他们除了作为肽、蛋白的框架组分外,氨基酸可能还有生物活性,特别是在某种疾病情况下,特定的氨基酸可以通过改善(肠道)组织的合成代谢、通过减少应激反应、通过调节免疫而促进健康。这些氨基酸可以在疾病期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添加到日粮中。另外,日粮添加某种氨基酸以诱导显著的生物活性对于治疗是必需的(Massey等,1998)。

3 断奶后的日粮纤维

长期以来,日粮纤维具有一个较坏的名声:如“降低消化率”、“稀释营养浓度”、“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等。因此不像其他营养素和日粮组分(如能量)是日粮固定的营养参数,没有什么人推荐日粮纤维的水平,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配制最低成本的配方而使用,甚至限制日粮纤维的水平。事实上,这是对纤维极大的误解。断奶仔猪日粮纤维的作用及其与断奶后消化紊乱如腹泻的关系近年来已引起营养学家和兽药学家的兴趣。人们对使用日粮纤维产生极大兴趣的重要原因是其能缓解断奶后胃肠道紊乱。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表明,日粮添加不溶性日粮纤维源如大麦等谷物壳可以降低溶血性大肠杆菌的排放及断奶后腹泻率。Smith等(1968)发现自由采食大麦壳可以阻止接种大肠杆菌的断奶仔猪发生疾病,而饲喂大麦的猪仍然对断奶后腹泻敏感。使用的大麦纤维是大麦的外壳,是大麦加工的副产物,大麦壳含有很高水平的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和较低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而大麦粉含有较高比例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Bolduan等(1988)和Aumaitre等(1995)认为适当添加不溶性纤维可以减少断奶后腹泻(PWD)。Bolduan等(1988)提供的证据表明引起PWD的结肠二胺的产量随着断奶饲料粗纤维含量的增加呈线性降低。不溶性日粮纤维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糜流通,保持肠道健康,阻止猪的腹泻。与谷物壳等传统的纤维源相比,来源于新鲜木材的木质纤维素含有很高的粗纤维(>55%)可以大大节省配方空间,并不会稀释营养浓度,且与传统纤维来源相比没有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最新的木质纤维素产品(如来自于匈牙利的Opticell)不仅含有不可发酵的纤维,而且含有可发酵的日粮纤维,使这种纤维具有益生元的作用。研究发现(Arthur,2008),可发酵的日粮纤维进入大肠后被肠道有益微生物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以及乳酸。这些脂肪酸可以在结肠被重吸收为动物提供可利用的能量。丁酸对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以及水的吸收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改善肠道健康和粪便质量。

4 日粮粗蛋白

一种降低PWD的战略是通过改变蛋白数量和质量,调节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微生物区系。蛋白物质在大肠被微生物代谢可能增加潜在有毒物质如氨、胺、吲哚,苯酚和支链脂肪酸的水平,这些物质被认为是引起PWD的重要原因 (Anderson等,2000;Gaskins,2001;Pluske 等,2002;Houdijk 等,2007)。事实上,给断奶仔猪饲喂低水平的粗蛋白可以降低小肠氨的浓度(Bikker等,2006),降低血浆尿素氮、氨氮以及回肠食糜挥发性脂肪酸的水平(Nyachoti等,2006)。这些数据反映蛋白微生物发酵减少,且表明饲喂低蛋白日粮可以减少饲喂不加抗生素日粮仔猪的PWD。饲喂低蛋白日粮的潜在不利方面是由于必需氨基酸如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供给降低,断奶后的生长可能会受到影响(Nyachoti等,2006),然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添加晶体氨基酸来弥补。另外,断奶仔猪日粮额外添加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可以缓解蛋白发酵的负面影响(Jeaurond等,2008)。Heo等(2008)做的研究验证了该假设:饲喂低蛋白但是添加必需晶体氨基酸满足氨基酸理想模式的日粮,可以降低胃肠道蛋白发酵的指标,并降低断奶后腹泻率,另外15周龄内生长速度并未受到影响。在这一研究中,主要通过用去壳燕麦粒和大麦替代豆粕,将日粮蛋白水平从243 g/kg降到173 g/kg,消化能维持不变,发现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减少了粪便氨氮以及血浆尿素氮的水平,降低了蛋白发酵,这与Nyachoti等(2006)做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这一战略降低抗生素治疗的数量,改善粪便的一致性,增加粪便干物质的含量,且并不影响生长。

5 血浆蛋白及其替代物

过去15年里,日粮添加(喷雾干燥)血浆蛋白在饲喂断奶仔猪特别是18 d之前的早期断奶仔猪方面取得革命性的成果,使用喷雾干燥的猪血浆蛋白(SDPP)可以通过增加断奶后的采食和饲料效率提高生产成绩。其机制已经有许多研究(Lalles,2004)。包括独立的免疫球蛋白、增强E.coli保护的糖蛋白以及由血浆球蛋白带来的特异的保护作用 (van Dijk等,2001)。然而由于血浆蛋白高昂的价格以及对血浆携带动物病原的担心,现在已经有人研究SDPP的替代产品。Lai等(2004)试验了一种富含谷氨酰胺(30%)的小麦水解蛋白,发现用这种小麦水解蛋白部分替代喷雾干燥的猪血浆蛋白对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肠道形态无不利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分析小麦水解蛋白具有这种功效的机制,除了谷氨酰胺的功能外,可能还与其极高的蛋白消化率以及潜在的功能性小肽有关。这种植物性蛋白原料容易获得且成本便宜,更重要的是无携带病原的风险。另外来自丹麦和泰国断奶仔猪的试验表明,一种来自海水鱼的分离肽(FPI)产品替代喷雾干燥的猪血浆蛋白,具有更高的日增重和采食量。

6 饲料添加剂

大量的研究已经评估了许多类型的饲料添加剂,其目的在于①增强猪的免疫反应(如免疫球蛋白;欧米伽-3脂肪酸;酵母来源的β-葡聚糖);②降低猪肠道病原压力(如有机和无机酸化剂,高水平的氧化锌,精油,中草药和香料、一些种类的益生元、噬菌体、抗菌肽);③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建立(如益生素和某些种类的寡糖);④促进消化功能(如丁酸、葡萄糖酸、乳酸、谷氨酰胺、苏氨酸、胱氨酸和核苷酸)。以下对其中一些添加剂一般的机制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6.1 有机酸和无机酸

关于有机酸和无机酸在猪日粮中使用已经有很多人发表了不同方面的综述(Partanen,2001;Decuypere等,2003;Mroz等,2006)。给猪饲喂酸对肠道健康和发育以及间接对猪健康及生产性能的有利影响的原因包括:①非解离有机酸的抗菌活性;②降低胃内pH值,帮助改善蛋白的消化;③降低胃的排空速度;④促进小肠(胰)酶的分泌,提高酶的活性;⑤提供肠道组织优先的营养物质,增强黏膜的完整性和功能。由于这些有益和协同作用,刚断奶仔猪日粮广泛使用不同有机酸和无机酸组合产品,且越来越多地在生长肥育猪和母猪中使用。饲喂酸的效果随酸的类型以及组合、动物的状况和饲料的特性,特别是饲料缓冲力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Blank等,1999;Mroz等,2006)。

关于添加酸化剂是否可以降低胃内pH值,目前还存在争论。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配制低系酸力的断奶仔猪日粮,以减少饲料对胃酸的中和。这也是生产实践中很少使用无机酸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们日益将酸化剂的关注点集中在其抗菌活性方面。目前非解离酸的抗菌活性得到广泛认可:有机酸在胃肠道的解离程度依赖于酸的pKa值,pKa值越高,其以分子形式存在的酸越多,其抗菌活性越强。短链脂肪酸(SCFA)具有比三羧酸(如苹果酸、延胡索酸等)较高的pKa值,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欧盟及其他国家广泛使用有机酸替代抗生素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

在众多的有机酸中,丁酸除了作为酸化剂,具有抑菌作用外(Weber等,2008),丁酸还是肠细胞优先的能量来源,研究表明丁酸可以促进肠道细胞的增殖(Sakata,1987;Kien 等,2007)。目前在肠黏膜有关的微生物中已经分离出产丁酸的细菌(Richards等,2005),有趣的是,这些细菌可以利用葡萄糖酸生产丁酸,因此可以进一步探索葡萄糖酸作为廉价的丁酸来源在猪营养中使用(Biagi等,2006)。另外Decuypere等(2003)提到中链脂肪酸(MCFA)也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且MCFA的抗菌活性具有不依赖环境pH值,以及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病原菌都有效的优势。MCFA大部分不需要乳化,可直接吸收,因此是幼龄仔猪理想的能量来源。

最新的研究是对酸进行包膜,以使其在肠道不同部位定点释放。Piva等(2007)做的研究表明包膜处理可以有效地延缓日粮酸的吸收,并更有效地将酸运送到小猪的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这种技术在丁酸的应用产品中比较普遍,然而包膜技术本身是很重要的,能否包好且在目标部位有效释放对有机酸的使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包膜酸是否可以在肠道中定点释放可以通过体外模拟肠道不同pH值环境及酶环境进行判断。

6.2 饲料酶制剂

猪日粮中使用外源酶制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其主要机制包括,分解饲料成分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降低营养素被包裹的影响,提高利用效率;打开粗原料中那些不能被内源酶裂解的特异的化学键,从而释放更多的营养素;补充幼龄动物内源酶分泌的不足 (Simon,1998;Bedford等,1998)等。猪日粮中使用的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原料含有大量的非淀粉多糖 (NSP),NSP的抗营养作用已为大家接受,且已是深入研究的主题(de Lange等,2000)。因此猪日粮中使用碳水化合物酶的主要集中在消除与饲料中NSP组份相关的抗营养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合适的酶制剂,可以减少这些抗营养作用,改善饲料原料在幼龄仔猪中的营养价值 (Simons等,1990;Li等,1996;Omogbenigun等,2004)。除了改善营养利用外,酶可能通过产生许多多糖水解产物,调节胃肠道微生物的生长,直接影响肠道健康,从而提高幼龄仔猪的生产性能(Vahjen 等,1998;Bedford,2000;Williams等,2001;Pluske等,2002)。Kiarie等(2008)报道,用多种碳水化合物酶复合物孵育豆粕和菜粕产生的NSP水解产物,对于维持肠毒性大肠杆菌感染期间的肠道屏障功能有益。小麦和亚麻籽NSP水解产物也获得类似的发现。这些发现可以由不同的机制进行解释,包括水解产物可能干扰病原菌在肠黏膜上的黏附,黏附是感染的重要的第一步;另外这些产物也可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Cummings等,2002),有利于乳酸菌的增殖(Högberg等,2004;Kiarie等,2007),反过来可能间接抑制某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Choi等,1994)。

酶制剂的饲喂效果与日粮抗营养因子的组成与含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酶具有很强的底物特异性。因此选择合适的饲料酶制剂之前,应该对饲料各种抗营养因子进行分析。NSP中除了传统的木聚糖和葡聚糖外,最近人们对油籽蛋白原料(如豆粕)中存在极高的低聚糖(如棉籽糖和水苏糖,统称α-半乳糖苷)比较关注,这些低聚糖不仅影响蛋白和能量的消化,而且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zhang等,2001)。因此日粮添加含α-半乳糖苷酶的复合酶制剂,对于使用较高豆粕(15%以上)的幼龄仔猪日粮是非常必要的。

6.3 益生元和益生素

益生素定义为在饲料中添加的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FAO/WHO,2002)。对于幼龄仔猪来说,益生素对肠道至少起到以下一些作用:①刺激有益微生物占优势的健康菌群的发育;②阻止肠道病原菌的增殖;③增加消化能力,降低pH值;④改善黏膜免疫;⑤促进肠道组织成熟并增强其完整性。实际上益生素对猪生产性能产生有益影响需要满足以下特性:①在肠道定殖的能力;②较高的繁殖速度和较低的营养需求;③抑制病原菌细胞或代谢产物;④在商业生产条件下容易生长;⑤在饲料中能存活且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具有稳定的活性。

乳酸菌(LAB)(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和芽孢杆菌在动物饲料中广泛用作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是肠道的常在菌,特别是,乳酸杆菌在猪肠道菌群发育早期阶段具有优势(Richards等,2005),包括刚断奶阶段(Li等,2003)。这组细菌优于其他细菌的方面是可以在肠道中定殖。乳酸菌是一种产酸菌,可以降低肠道内容物的pH值,对肠道功能有益。另外可以抑制肠道病原菌(vandenbergh,1993),并改善宿主免疫功能(Niers等,2005)。然而乳酸菌并非芽孢形成菌,且一些不能耐氧。饲料生产和贮存过程中的存活以及递送到动物肠道是值得关心的问题,除非它们是受保护的。与LAB不同,芽孢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芽孢形成菌,芽孢在饲料生产和递送过程中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芽孢杆菌有很强的产酶活性,一些种类用于商业酶制剂的生产,例如淀粉酶和蛋白酶(Schallmey等,2004),这可以补充内源消化酶的不足。关于芽孢杆菌不能在肠道定殖的传统观念存在误会,芽孢杆菌之所以被称做“过路菌”,实际上指的是芽孢杆菌在肠壁上定殖时间短,而并非不定殖。有专家认为这种短暂的粘附在刺激肠道免疫方面具有比乳酸菌更大的益处。益生素的效果一般与细菌的种类有关,然而如何选择和利用益生素的特性,成功发展和应用益生素仍然是很关键的而且是很有挑战性的。

有大量的体内研究评价了益生素对刚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最近31份研究报道中有30个试验证明日粮添加地衣芽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制剂对生长有有益影响(Kremer,2006)。也有研究报道不同的乳酸菌(主要来源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刚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有优异作用(Stein等,2006)。特别是,研究证明乳酸杆菌sobrius 001T对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K88具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口服攻毒ETEC K88仔猪回肠ETEC的丰度,促进仔猪的生长(Konstantinov,2005)。然而也有体内研究报道益生菌对仔猪没有效果(Jost等,1999)。

益生素作用的不一致性表明益生素发展和应用的高度复杂性。需要科学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益生素作用的方式及分子机制。同样,新上市的益生素产品的科学评估以及整个生产、维护、处理和应用每一步好的质量控制是益生素取得理想效果的保证。很清楚,益生素效果相关特性较容易的检测方法(如检测有效活菌数、产酶活性、产酸活性、代谢产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等)对这种质量控制很有帮助,但这一点经常是缺乏的。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发生动力学变化。特定益生素的表现型会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益生素的效果。鉴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使用和生产新的益生素是必需的。

益生元是指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代谢起有益改变的一种不可消化的日粮成分。因此益生元的对宿主的好处在作用方式上与益生素相似。实际上,益生元的主要作用目标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Bouhnik等,2004)。对于刚断奶仔猪来说,日粮添加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改善小肠和大肠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比较简单的方法(Williams等,2001;Bauer等2006)。果寡糖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一种益生元。然而果寡糖的聚合度影响肠道有益菌的利用。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肠道有益菌优先利用聚合度较低(PD<6)的果寡糖,而对聚合度较高的寡糖利用效率低,且这些长链寡糖容易被其他微生物,甚至病原微生物利用,反而不利于正常微生物区系的建立和稳定。益生元的摄取,可有利于肠道健康。益生素与益生元结合(合生元)可能提高益生素对刚断奶仔猪肠道健康和发育的效果。

6.4 精油

精油是植物的挥发性组分,很早以前就在食品制剂中使用。这些精油被美国FDA认为是安全的(GRAS),在生产香水和OTC药品制剂中用于调味品和保存剂。一些精油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Kalemba和Kunicka,2003),特别是那些含有酚结构的精油(Dorman等,2000)。酚类精油如百里酚和香芹酚较强的抗菌活性归因于酚环上的羟基存在和他们可离位的电子(Ultee等,2002)。精油启动细菌细胞膜的破坏,破坏细菌细胞膜内外pH值的稳态和无机离子的平衡(Lambert等,2001),导致细菌质子动力势崩溃以及ATP池的耗竭(Ultee等,2002)。也有研究表明,精油具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性。Lin等(2000)报道对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要强于革兰氏阳性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体外试验,发现精油对纯培养的肠炎沙门氏菌 DT104,大肠杆菌O157:H7和大肠杆菌K88抑制作用更强,而对含有盲肠食糜培养基中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没有抑制作用(Si等,2006a)。精油通常具有抽提来源植物特征性的气味和香味,因此不仅可以通过控制肠道病原,而且可以通过增加日粮的适口性,改善动物是生产性能。

精油已有广泛的研究,并广泛用于食品系统增加安全性和食品的保质期,然而它们对刚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尽管可以检测到微生物菌群组成的改变(Manzanilla等,2004;Gong等,2008)。当做体内动物试验时,精油的抗微生物活性有减弱的趋势(Gößling,2001)。精油一般是疏水性的,口服、吸入和皮肤注射后可以快速地被吸收(Kohlert等,2000)。口服2 h后,精油在小猪胃和小肠前段几乎可以完全被吸收(Michiels等,2008)。在对猪生产性能的研究中也发现饲料引起精油抗菌活性的丢失(Si等,2006b);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发现,精油可以完全吸收到饲料颗粒中去。这些研究表明,精油需要保护以呈递到猪胃肠道的目标位点以执行其抗菌活性。就像之前提到的有机酸,微囊化可能是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实际上,人类临床研究表明,与未包被的制剂相比,肠溶包被的精油(薄荷)胶囊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更好(Liu等,1997;Logan等,2002)。这种改善可能归因于包被胶囊推迟了薄荷精油的吸收,延长了薄荷精油与细菌细胞的之间的接触。最近,用香芹酚作为精油模型,使用一种具有很好包裹效果的凝胶挤压技术,成功地将精油包裹于藻酸钙水凝胶做成的微胶囊中。包裹的香芹酚保持对培养基中以及刺激的胃肠模型中大肠杆菌K88较高的抗菌活性(Wang等,2009)。

7 结语

大量的研究评估了很多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对肠道健康和发育不同方面的影响,以改善断奶前后仔猪的生长性能,同时减少抗生素和昂贵原料如乳制品的使用。对营养素、饲料原料以及饲料添加剂影响动物生理学的作用机制的更好的理解,将推动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的发展。由于对肠道营养利用和代谢的理解取得很大的进展,营养的补充目标可能是配制幼龄仔猪日粮具有实现肠道最佳生长、功能和健康的特殊任务。大量的饲料添加剂已经得到评估,其目的在于:①增强猪的免疫反应;②降低肠道病原压力;③促进建立肠道有益微生物菌群;④促进消化功能的提高。在此综述中,选择了一些饲料添加剂(有机和无机酸,饲料酶,益生素和益生元、精油)进行了讨论。这些添加剂都具有改善猪生产性能的潜力。然而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实现这些添加剂最佳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添加剂递送到胃肠道目标位点是值得关注的关键。不同方法的结合可能更有效地替代饲用抗生素。

猜你喜欢

益生素精油断奶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板栗花精油提取研究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酸橙精油GC-MS分析及其生物活性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与应用现状
为自己调香,造一座精油芳香花园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益生素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科808动物益生素对仔猪生长及保健功能的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