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酶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部分肉品质的影响

2012-09-22刘志昌庄李书宏冯燕华王

饲料工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肉色肥育酶制剂

容 庭 刘志昌 钟 毅 陈 庄李书宏冯燕华王 刚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2.广州市陆水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广州 510305)

随着动物疾病日益复杂,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弊端日益突出,危及人类健康和污染环境,如今许多欧盟国家已禁止抗生素在动物饲料中的添加。根据刘梦元等(2004)和王红宁等(2000)研究发现,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在50%~60%,抗生素的大剂量、多品种同时使用也导致动物自身免疫力下降,并且由于抗生素具有强烈的苦味和涩味也导致动物采食量下降。鉴于此,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和植物提取物等在过去的20年中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应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具有各自的优势,且能减少粪便中氮的排泄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保。主要由脂肪酶、微生物产酵物、载体组成,是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本试验旨在小麦-杂粕型日粮中添加复合酶,观察该产品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为开发环保型饲料添加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试验设计、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期与地点

饲养期为58 d;试验地点为番禺坤建猪场。

1.2 试验分组与营养水平

试验选用60 kg左右(56~60 kg)健康、体重相近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5头,总共60头。

试验期为肥育阶段,试验共分为4个处理组,试验用猪分组原则:各组间体重无显著差异。具体试验分组处理见表1。

表1 饲养试验分组处理设计

1.3 产品、试验饲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复合酶主要由微生物产酵物、脂肪酶、载体组成。试验饲粮配方及营养水平参照该猪场日常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2)。

表2 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4 饲养管理

试验猪自由采食和饮水,日常管理与卫生防疫按常规进行。

1.5 猪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指标测定

1.5.1 平均日增重(ADG)与试末均重(BW)

试验开始时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称重,试验结束后以相同方法对全群试验猪进行称重。称重前12 h撤料,不停水,于停料12 h后第2 d早晨8:00进行空腹称重。计算每个组每只猪的平均日增重(ADG)、试末均重(BW)。

1.5.2 平均日采食量(ADFI)与耗料增重比(F/G)

从试验开始时起,记录各个组每日的采食量和猪只数,计算每组每只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由各组的总耗料量和总增重计算得出各组的耗料增重比(F/G)。

1.5.3 胴体性状与肉品质测定

于试验结束后(即上市日龄)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测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825—2004及NY/T 821—2004进行屠宰测定。

1.6 数据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V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见表3)

表3 各组试验猪体重、头均耗料、料重比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在肥育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和酶制剂,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酶Ⅰ组末均重、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全组增重最大的为53.80 kg;阳性对照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和酶制剂可提高肥育猪体重、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2.2 添加复合酶对肥育猪胴体性状的影响(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在肥育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和

表4 各组试验猪胴体性状统计

酶制剂,复合酶Ⅰ组的背膘厚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瘦肉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皮厚、肥肉率略低于对照组,眼肌面积略高于对照组(P>0.05);复合酶Ⅱ组瘦肉率略高于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 (P>0.05);肥肉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背膘厚、皮厚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背膘厚、皮厚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眼肌面积略高于其它各组。由此表明,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和酶制剂可改善肥育猪的胴体性状。

2.3 添加复合酶对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见表5)

由表5可知,各组间pH45min值(猪停止呼吸后45 min内测定)和pH24h值(猪停止呼吸后24 h测定)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pH45min值从高到低分别是复合酶Ⅱ组>复合酶Ⅰ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对照组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复合酶Ⅰ组显著高于复合酶Ⅱ组与阳性对照组(P<0.05),各组失水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对照组>复合酶Ⅰ组>复合酶Ⅱ组>阳性对照组;对照组的猪肉大理石纹评分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反映肉色的三个指标分别为L*(亮度)、a*(红度)以及 b*(黄度)。由表 6 可知,各组间肉色L*和a*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复合酶Ⅱ组肉色的b*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b*值从大到小分别是复合酶Ⅱ组>复合酶Ⅰ组>阳性对照组>对照组。

表5 各组试验猪肉品质pH值、失水率及大理石纹评分统计

表6 各组试验猪肉品质肉色L*值、a*值及b*值统计

3 讨论

生长肥育猪消化系统发育成熟、免疫系统完善、消化能力强等,很多人认为此阶段的猪,酶分泌能力强,肠道菌群稳定,外源性酶制剂与微生态制剂发挥不了相应效果。但诸多试验表明,生长肥育猪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均能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饲料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本试验表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均得到正面效果,如显著提高猪试末均重、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其结果可能是试验中所用复合酶含有的外源酶对内源酶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营养成分的消化分解和吸收利用;微生态制剂可增加体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这些有益菌在肠道内可合成大量的B族维生素,产生乳酸、醋酸等有机酸及细菌素等抑菌物质,降低肠道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提高酶的活性,促进动物健康,从而提高生产性能。此外,外源性脂肪酶可提高饲料中的脂肪消化率,间接减少猪体脂肪沉积。有试验表明,酶制剂与微生态制剂合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日增重、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显示有协同作用,这与本试验在生长肥育猪上应用的结果相似。复合酶Ⅰ组的瘦肉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态制剂增加体内有益菌在肠道内可合成大量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是氨基酸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必需成分,其对肉质有潜在的影响。猪对VB的需要将随着瘦肉的沉积而显著增加,猪的瘦肉率越高,其对VB的需要量越高。

猪肉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遗传特性、环境、营养及饲养管理等。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在猪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抗腹泻作用的影响,而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在肉品质方面更是鲜有报道。孙建广等(2010)报道,生长肥育猪日粮中添加发酵乳酸杆菌(活菌数≥10.2×1010cfu/g)能不同程度地改善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肌肉质量,这与本试验结果相似。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821—2004)界定,正常猪肉pH45min值为 5.9~6.5或 pH24h值为 5.6~6.0;失水率 6%~15%。本试验4个组的pH45min和pH24h值都在正常值范围内,以复合酶Ⅱ组最高;对照组与复合酶Ⅰ组失水率正常,而复合酶Ⅱ组与阳性对照组略低。据张伟力等(1995)报道,在一定范围内,肉的终点pH值越高,滴水损失越少,即系水力越高。但本试验结果发现,复合酶Ⅱ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失水率过低未与肉终点pH值有关,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查证。肉色三个指标(L*、a*和b*),a*是影响肌肉颜色的主要因素,a*值越高,肌肉品质越好,肌肉颜色越鲜艳,而L*和b*是衡量肌肉色泽的辅助性指标。本试验结果显示,复合酶Ⅰ组a*值略高于其它各组(P>0.05),表明复合酶对猪肉色泽具有积极的影响。这可能是本产品成分发挥抗氧化作用延缓了鲜肉切块中肌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减缓了肉色变暗的速度。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3可改善肉色,提高肉的系水力,但不影响猪肉嫩度;维生素E主要在抗氧化和改善肉色起作用;此外,与猪肉品质相关的维生素主要还包括维生素B2、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生物素。本试验表明,复合酶可改善肥育猪的肉色、失水率,提高大理石纹的评分,其结果可能是本产品含微生态制剂能提高其它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促进B族维生素的合成,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和酶制剂均可改善肥育猪的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从各项指标综合评定来看,以复合酶Ⅰ组1.0‰添加效果最好。

29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猜你喜欢

肉色肥育酶制剂
肉牛育肥技术
湘沙猪配套系杂交组合肥育、胴体及肉质性状配合力测定
酶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是肉色的
为什么你的多肉养不好?
饲粮添加芒果乙醇提取物对肉鸡胸肉贮藏期间脂质氧化和肉色的影响
我国饲料酶制剂研发与应用实践
日粮添加灰毡毛忍冬藤叶粉对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与脂肪代谢的影响
酶制剂浓缩方法研究进展
屠宰年龄对韩国韩牛(韩国在来牛)肉色、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