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小说月报》影响力中的经济因素
2012-04-13李直飞
李直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早期《小说月报》影响力中的经济因素
李直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论文从影响《小说月报》创刊、发行及读者的各种相关的经济因素来分析前期《小说月报》影响力的形成,从中窥见一份杂志是如何受到社会各方面影响而成长壮大的。
《小说月报》;影响力;经济
《小说月报》在1913年左右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读者群,这一巨大的读者群覆盖了从中小学少年、识字的妇女、关心时局者及各类专业学者,从一般的居民到懂英语的知识分子都有,这是一个跨度很大的群体,表明《小说月报》在当时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当时人的回忆中有了直接的证明:
一时作家,如琴南、指严、瘦鹃、瞻卢、卓呆、枕亚、癯安、仲可、诗卢、洪深、宣樊等,珠玉纷投,在当时为杂志界的权威者。[1]
由此可见,《小说月报》在当时确有很强的号召力。一份杂志的影响力的形成应该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既有杂志本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的原因。具体对《小说月报》而言,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一大群读者群,主要在于它所持有的文学观念与社会群体所持有的社会观念是暗合的,它所刊载的作品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习惯。除了本身的原因之外,《小说月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还有着其他社会外部的原因,特别是经济因素,本文重点考察在形成《小说月报》影响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从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小说月报》影响力的形成。
在考察早期《小说月报》的影响力时,有必要理清《小说月报》创刊时的情况。《小说月报》创刊时,正值商务印书馆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从资本上看,商务印书馆最初的资本为“三千七百五十元大洋,包括大股东天主教徒沈伯芬(电报总局人员)投资两股共一千元,张蟾芬(电报总局学堂电报兼英文教席)投资半股二百五十元,鲍咸恩一股五百元,夏瑞芳一股五百元,鲍咸昌一股五百元,徐桂生一股五百元,高翰卿半股二百五十元,郁厚坤半股二百五十元”[2]9,“资金凑齐后,开始购买机器。当时只买了三号摇架三部,脚踏架三部,自来墨手板架三部、手揿架一部和一些中英文字器具等,钱都花光了。”[2]9“夏瑞芳是一个能干的企业家。商务印书馆开办后,他广泛联络,招揽生意,热情接待顾客,营业额逐年上升。他又精打细算,管理得法,盈利成倍增长。如以1897年该馆资本额4000元为基数,到1901年变成5万元,增长11.5倍;1903年为20万元,增长49倍;1905年为100万元,增长249倍;1913年为150万元,增长374倍;1914年为200万元,增长499倍。十七年功夫,资本额平均每年增长二十九倍多。这样的高速度发展,实属罕见,因此被认为其历年进展之速,为国人经营事业中之最尖端者。”[3]
在商务印书馆的这种惊人发展中,其社会影响力、社会知名度也在不断地扩大。商务印书馆成立的第二年(1898年),编印了《华英初阶》,初版印了2000本,夏瑞芳亲自向各学校推销,上市20天,全部卖光。这本书到1917年10年间,已经印了63版。江南商务总局还特地在1899年11月通令,禁止坊间翻印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书,显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已经受到市场上的注意并被翻印。[2]101902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创办编译所,邀请了许多学者专家前来助阵,为商务印书馆编印了许多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翻译书,使商务印书馆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学者名流纷纷加入编译所,到1910年《小说月报》创刊时,陆续加入编译所工作的有①参见王学哲、方鹏程:《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21-22页。:
1902年蔡元培担任编译所所长,到次年6月,因“苏报案”离职,前往青岛,张元济亲自接任编译所所长;1902年高凤岐进馆;1903年进馆的有:高凤谦、蒋维乔、庄俞;1904年进馆的有:杜亚泉、郁厚培;1905年进馆的有:陆尔奎;1906年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1908年进馆的有:邝富灼、孟森、陆费逵(后来另办中华书局);1909年进馆的有:孙毓修、傅运森;1910年方毅进馆。
参加当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人,大多是著名而有成就、有贡献的学者,使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成为学者贡献力量的地方。比如张元济编《百衲本二十四史》至今来看仍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成就;杜亚泉是中国科学界的先驱,编著过《动物学大辞典》、《植物学大辞典》等巨著;孙毓修是中国童话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版本目录学家,是版本目录学家缪荃孙大师的弟子。商务印书馆得有这些人物加入,其在学界的权威性及影响力自是非同一般。
同时商务印书馆还广出杂志,在《小说月报》创刊时,出版的杂志包括:1902年张元济与蔡元培筹划出版《开先报》,后来改名为《外交报》,商务印书馆代印,共出版300期,第29期以后由商务印书馆发行;1903年创办李伯元主编的半月刊《绣像小说》;1904年创刊杜亚泉等主编的《东方杂志》,到1948年才停刊,是中国杂志史上重要的一页;1909年《教育杂志》创刊;1910年《图书汇报》创刊。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这些杂志,销量均不错,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东方杂志》的销量曾经达到15000份,为当时杂志销售之冠。[4]这些杂志的创办与良好的销量,无疑将商务印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为商务印书馆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为《小说月报》的创刊奠定了极为良好的社会基础。
而《绣像小说》,让商务印书馆尝到了通过小说来获取利润的甜头,由于主编李伯元的逝去,《绣像小说》半途停刊。而在这期间,商务印书馆渐渐形成了两种角色,一种是作为出版企业追逐商业利润的角色,一种是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扮演,使得商务印书馆在《绣像小说》停刊后,希望创办另外一种杂志来延续《绣像小说》的光辉,《小说月报》正是在商务印书馆的这种理想中创刊的。正如谢晓霞所说的:“1910年阴历7月创刊的大型小说杂志——《小说月报》,它更是商务出于商业利润和文化追求双重考虑而创办杂志的一个典型的范例。”[5]
在这样一种期待中诞生的《小说月报》,不难想象商务印书馆最初对它的渴望。而在《小说月报》创刊之时,商务印书馆经过之前的努力,已经具备了雄厚的资产和相当的知名度,因此,商务印书馆对新创刊的《小说月报》给予的支持应该是足够的,使得《小说月报》创刊时不用担心拉不到广告而面临资金困难,避免了像许多杂志那样一创刊就面临着停刊的危险。同时,商务印书馆雄厚的资金支持还让《小说月报》从一开始就能重金聘请到名家,《小说月报》的作者,正如它自己所说的那样:
本报各种小说,皆敦请名士,分门担任。材料丰富,趣味浓深。其体裁则长篇短篇,文言白话,著作翻译,无美不收。其内容则侦探言情,政治历史,科学社会,各种皆备。末更附以译丛、杂纂、笔记、文苑、新智识、传奇、改良新剧诸门类,广说部之范围,助报余之采撷。每期限于篇幅,虽不能一一登载,至少必在八种以上。②《小说月报》第1期:编辑大意。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小说月报》能从一开始就聘请到当时的著名作家。何况,凭借着创刊商务印书馆的声望,人们对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杂志原本就有一份期待,可以说《小说月报》还没有开始创刊,人们对其就充满想象。商务印书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雄厚的资金支持、著名作家的加入,让《小说月报》从创刊开始就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商务印书馆雄厚的资金,不仅为《小说月报》的创刊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小说月报》的发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来看,随着其资本越来越雄厚,其发行的网店、分馆也越来越多: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馆于上海宝山路;1903年设汉口分馆;1905年设北京分馆;1906年设沈阳、福州、开封、潮州、重庆、安庆等分馆;1907年设广州、长沙、成都、济南、太原等分馆;1909年设杭州、芜湖、南昌、黑龙江等分馆;1910年设西安分馆。这些分馆的建立,扩大了商务印书馆的经营范围,也为创刊后的《小说月报》良好的发行途径给予了充分保障。
在每一期的《小说月报》封底上,几乎都有着这样的说明:
THE SHORT STORY MAGAZINE
(Issued Monthly)
不许转载
宣统三年正/八月二十五日三/出版
编辑者无锡王蕴章
发行者小说月报社
印刷所上海北河南路北首宝山路商务印书馆
总发行所上海四马路中市商务印书馆京师奉天龙江天津济南开封太原西安成都重庆
分售处商务印书分馆泸州长沙常德汉口南昌芜湖杭州福州广州潮州
除了日期和编辑者有变动之外,其余的几乎相同。从上面的说明我们不难看出:《小说月报》的总发行处有11处,分售处也有11处,这些总发行所和分售处北到奉天,南至广东,东至上海,西至成都,覆盖了当时交通便利的绝大部分中国地区,加上还在日本及外国发行,《小说月报》的发行地域是相当宽广的。到了1917年左右,《小说月报》发行的地域更有所扩大,在八卷九号封底里面所刊登出来的发行点有:
总发行所:上海棋盘街中市商务印书馆、北京、天津、保定、奉天、吉林、长春、龙江、济南、东昌、太原、开封、洛阳、西安、南京、杭州、兰溪、吴兴、安庆、芜湖、南昌、袁州、九江、汉口、武昌。
分售处:商务印书馆分馆:长沙、宝庆、常德、衡州、成都、重庆、福州、厦门、广州、潮州、韶州、汕头、澳门、香港、桂林、梧州、云南、贵阳、石家庄、哈尔滨、新加坡。总发行所有25处,分售处达到21处,北边已到哈尔滨,西边达到西安,连偏远的云南都有了分售处,香港、澳门甚至新加坡都有了分售处。发行的地域之广,在当时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上文分析到,《小说月报》的读者群是一个从小学生、初识字的妇女到精通英语的、拥有深厚古文基础跨度很大的读者群体,这一巨大的读者群体跟《小说月报》极为宽广的发行地域相结合,形成了《小说月报》极为庞大的立体的受众网络。就是这样一个网络保证了《小说月报》不断提高的销售量和极强的影响力。
如果说发行地域之广依靠的是商务印书馆雄厚资金支撑起来的发行点,那么,读者之众除了《小说月报》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读者自身的因素。除了读者本身的欣赏口味之外,读者的经济因素也应该考虑在内。
基于《小说月报》读者群跨度甚大,读者群体的经济因素可参照当时的收入状况进行考虑。民国名记包天笑在其自传《钏影楼回忆录》中说,1906年他到上海租房子,开始在派克路、白克路(现南京西路、凤阳路)找,连找几天都无结果,后来他发现一张招租,说在北面一点的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胜业里一幢石库门有空房。贴招租的房东当时讲清住一间厢房,每月房租7元(以下均指银元)。当时上海一家大面粉厂的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7到10元。①金满楼:《民国上海生活成本:一月四次荤菜房租占支出主体》,凤凰网历史频道。
上海市1911—1919年基本的物价为:
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7.7市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一银圆可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六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 ~2 分钱。[6]
而《小说月报》每期的定价为1角5分到2角,比每斤的猪肉稍高,这样的一个价格,是大多数市民可以承担起的。在《小说月报》的读者群中,学者和小市民阶层的妇女是主要的,如恽铁樵认为:“弟思一小说出版,读者为何种人乎?如来教所谓林下诸公,其一也;世家子女之通文理者,其二也;男女学校青年,其三也。商界、农界读者,必非新小说,藉曰其然恐今犹非其时。是故《月报》文稍艰深,则阅者为上三种人之少数。《月报》而稍浅易,则阅者为三种人多数。”①《本社函件最录》,《小说月报》7卷2号。在这些人当中,多半为有闲阶层或者学生,每月负担一本《小说月报》的价钱应该是足够的。
而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凭借着现代图书馆的建立,也能够读到《小说月报》。除了新式学校之外,对《小说月报》新型读者的培养作用最大的就是现代图书馆。大量的学生和逐渐兴起的市民读者对《小说月报》的接受渠道除了订购之外,主要通过新兴的公共图书馆完成的。在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藏书机构由以前的私人或官方藏书楼转化为公共图书馆,使得一大批市民和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这个渠道了解到文化知识,从而成为许多正在发行中的书籍、杂志和报纸的读者。《小说月报》创办之时,当时全国18个行省之中,除了江西、四川、新疆外,其他各省都建立了图书馆。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还建立了许多所学院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多储经史,以培根本,广置图书,以拓心胸,旁及各报,以广见闻”。②见山东师范大学苏玉娜硕士论文《接受视野中的〈小说月报〉》。这些图书馆的建立加上商务印书馆遍及全国的发行网,不仅使全国订购者可以读到《小说月报》,而且也为大量没有经济实力的读者提供了阅读的机会。各地图书馆的建立,间接地为扩大《小说月报》的影响力产生了作用。
《小说月报》这些“硬件”的设立,对于早期《小说月报》影响力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小说月报》的文学观念适应了社会观念,《小说月报》在当时形成了“权威”就不难理解了。
[1]秋翁.三十年前之期刊[J].万象,1944(3).
[2]王学哲,方鹏程.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贾平安.记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M]//商务印书馆.1897—1992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43-544.
[4]〔美〕李欧梵.上海摩登[M].毛尖,译.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48.
[5]谢晓霞.商业与文化的同构——《小说月报》创刊的前前后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
[6]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304.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Impact ofNovel Monthlyin Its Early Stage
LI Zhi-fe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act ofNovel Monthlyin terms of various related 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its initial issue,distribution and readers so as to figure out how a magazine has grown and advanced in the context of various social factors.
Novel Monthly;the impact;economy
I206.6
A
1674-5310(2012)-04-0009-04
2012-05-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框架”(编号:12AZW010)
李直飞(1985-),男,云南昆明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毕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