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选择

2012-04-13郭贵春

关键词:示范作用研究型学科

郭贵春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近代化历程中创办的第一批高等学府之一。从历史看,山西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现实看,山西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显要的位置。从未来看,山西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将更加凸显。2008年,山西大学在山西率先提出了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2012年,是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站在一个新的高地,面对人力资源大国向强国转变、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的新机遇,面对提高质量的新要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山西大学、怎样建设山西大学是每一位山大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选择进行了理性探索与分析。

一 做大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始终要依靠学科建设来带动学校的全面建设,依靠学科建设的改革创新来带动学校的改革创新。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应遵循小规模、高水平的发展思路,坚持“高端引领、高原支撑、资源集中、结构优化”的原则,着力提升基础学科,强化应用学科,扶持交叉学科,扎实推进学科内涵建设,把学科建设做大。

(一)加强一级学科建设

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颁布后,严格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这意味着学科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一级学科本身,也是将来产生高层次学科平台的基础。

1.完善学科形态

学科形态包括学科形式、存在状态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它的完善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应建立一个完整的一级学科形态。在一级学科学术委员会、一级学科协调小组、招生简章、网站建设、团队组织等方面都要符合一级学科的模式。只有完善学科形态,才能使学科的各个结构性要素适应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同时,建立健全一级学科运行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处理好一级学科内部各个子机构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带头人应明确世界范围内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及整体趋势,学科发展的参照学科以及与参照学科的比较优势和差距,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的突破口、时间表和方案图,以及实现目标的关键措施和办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科形态的新要求。

2.整合研究方向

学科方向的确立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对学科建设的其他方面具有约束和带动作用。学科要实现特色发展,必须确立主攻研究方向,突出重点,既能促进本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又能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1]一级学科以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代传统二级学科名称的约束和限制,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性强的方向,要能够容纳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具体性强的方向,要在更尖端的问题上有所突破,形成高水平特色。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基础研究型的研究方向要立足学术前沿,与重点大学错位发展,体现学术特色;应用开发型的研究方向要紧盯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的技术与产品研发,体现区域特色。

3.发展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的发展是提高大学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尤其是创新水平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是发展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推动跨学科,尤其是跨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开展合作教学和研究。要着眼实效,在“质”的层面上培育交叉学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的水平上。2011年,山西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草生物学两个交叉学科博士点通过论证,成为学校交叉学科建设的范例。学校通过开展活动、建设平台、合作课题、人才交流等形式,继续加强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既要在本学科交叉,也要跨学科交叉;既要邻近交叉,也要远距离交叉;既要简单交叉,也要复杂交叉。扶持发展趋势良好的交叉学科,探寻交叉学科的生长点。

(二)加强应用研发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即将出台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需求,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研究型大学尽快提升学科建设的社会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未来一个时期,山西大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对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山西主导产业,支持一批应用型学科快速崛起,为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方面的支撑。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办法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如下变化:一是重点学科经费以大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支持。二是科研项目必须与山西省主导产业相对应。三是科研项目必须与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这种变化要求学校在学科建设上转变观念,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内应用研发平台,逐步理顺平台运行机制,为拓展应用研究奠定基础;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力争与企业共建实体性的应用研发平台,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应以项目合作为契机,充分利用已有的应用研发力量,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共建应用研发平台,逐步形成以一个单位为主、多个学科参与的,与地市县开展全方位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机制。

(三)加强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改革

探索学科管理新机制,创新学科管理模式,有助于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的管理效能。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一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机制体制改革,实施分层分类管理。明确定位,确定职责,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体化。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完善相互交叉、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协调机制。强化团队的建设机制、开放与竞争机制、组织制度与约束机制、目标引导与考核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等,在可操作性上力求“精准”,以适应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遵循体现绩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节学科差异的原则设计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不能仅仅依据发表文章、获得奖项、创造成果的数量,还要关注该学科在学术界中的认同度及话语权,关注这个学科是否具有方法论特色的学术价值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科对学科资源的需求、成果体现方式和难易程度的差异性,不能以一杆标尺来衡量所有的学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学科建设与管理经验,提炼出相对完整、可资借鉴的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学科建设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学科建设形势和激烈的学科竞争。

如今,新家是有了,我和老伴的关系却没有任何改善。老姐姐说得对,我们原本不是一路人,硬在一起过了这么多年,也是难为了彼此。

二 做深精英教育

人才培养始终是一所大学发展的首要职责,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大学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大学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做深精英教育。

(一)本科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

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发展和铸造名牌的基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重在培养理念的更新。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牢固树立本科精英教育的理念,确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元质量观和人才观,培养未来能够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起引领作用的精英人才。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它关系到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高低,研究型大学应以制度创新引领精英教育,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高校要走出学分制的误区,实现真正的学分制,以学分修习制度取代严格的学年学习制度,增强学生的选课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的架构。拓展“精英教育”实验班,山西大学在办好“初民实验班”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探索建立生化环、政经法等校级试验班,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拔尖学生的培养为突破口,形成“人才培养特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与教学是直接触及学生、影响学生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只有真正进入课程层面,才能惠及学生,实现改革目标。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的原则,设置有特色的精英教育大类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网络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加快网络公开课程建设的力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构建立体化选修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突出课程的选择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注重以下三类课程的开设,第一类是艺术课程。哈佛大学2008年发布的《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提出,艺术修养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极为重要的,哈佛大学必须使艺术成为这所大学认知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与科学、人文一道,艺术是无可替代的知识手段,要永久地将艺术置于大学生活中的正确位置上。[3]第二类是“统计学”课程。它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尤其对文科的学生更为重要。第三类是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一切形式的创新”。大学在创新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训练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加强创意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三是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素质和能力。目前,美国已有超过1 600所高校开设创业学课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研究体系。2009年,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46%来自大学生创业。[4]学校通过整体引导创业教育,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开设创业公选课以及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必修课,探索建立“课堂教学、专题培训、竞赛活动、模拟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坛”,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校友举办各类创业讲座、报告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强不同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创业教育、创业实习基地与学生社团建设协调起来,优化社团功能,通过社团文化培育创业精神。

(二)硕士生教育:培养多样型人才

硕士研究生是研究型大学参与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使命和角色的变化,必然要求研究生培养机制随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一是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关系到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前提,注重多样化,注重学生思想方面的训练和学术素养的培育。如通过“问题定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导向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小组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二是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教育部开展结构调整,加大了专业学位的发展力度,这就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增强专业学位教育能力,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首先明确培养主体。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承担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发挥好管理平台和融合资源的作用,建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应的优秀事业、企业单位数据库,与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其次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学位并不是学术学位的简单扩展,它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注重应用教育和实践教育,主要着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与设计能力,以满足特定社会职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5]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相互促进;再次明确培养思路。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发挥好学校、学院两个层面专业硕士委员会的作用,指导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要体现培养阶段的侧重性,又要保证培养过程的常态性,全过程重“实践”全方位强“应用”,重点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三是加强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把握好国家的政策,深化与本学科相关行业领域、地方政府、企业方面的密切合作,实现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创新中心的任务,完善研究生创新中心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研究生培养不同阶段的关键环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打造特色项目和精品项目。将创新中心发展成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加强产学研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

(三)博士生教育:培养高端型人才

博士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乃至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发现、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研究型大学应建立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博士生创新能力体系,把作为创新个体的博士生、创新行为、创新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6]一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筑人才培养高地。博士生不仅是一个受教育者,更是一个研究者,博士阶段的培养要注重出思想、出成果、出精英。在科研项目资助上,注重瞄准国际尖端前沿科学领域,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发展方向,使博士生在科研方面向高标准看齐。第一是实施“优博培育计划”,通过竞争性申请,对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博士论文选题进行重点支持;第二是设立“博士生创新平台”建设资金,鼓励博士生实现交叉性、创新性的研发构想,或者完成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性项目。二是实施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培养责任制,强化导师在学风上引导、学术上引路的培养责任意识。将博士生纳入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之中,并以此作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是完善导师负责制。导师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一对一授课的导师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核心作用在于因材施教,在研究选题、研究方法上给予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在教学上建立严格要求的师生关系,在学术上建立相互包容的平等关系,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

三 做实协同创新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功能之一,决定着大学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充分体现大学科研的自主创新性和独特性,赢得发展优势和比较优势,应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将协同创新做实,增强科研的核心竞争力。

(一)实现科研理念的战略转向

(二)推进“协同创新”机制改革

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创新组织形式之一,研究型大学重大项目、跨学科项目日益增多,需要集体力量的联合攻关。进行跨单位、跨学校、跨地域、跨国境的合作研究,联合发表论文,正在成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趋势。以SCI论文的作者来看,在过去20多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独立作者的论文数明显下降,从1981年到2001年下降了13%;第二,2人以上作者的文章下降了11%;第三,4人以上作者的文章显著上升;第四,6人以上作者的文章上升了3倍以上。这种现状表明了“后学院科学”发展的模式,其原因主要在于综合性理论的产生以及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需要。针对上述趋势,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的体制机制,强化跨学科团队建设。跨学科的团队建设是学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一个基础性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集群聘任”(cluster hiring)模式是独立于院系的一种跨学科的虚拟的软组织,在行政管理上由教务长直接领导,具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链条式管理特点,主要负责成立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通道进行工作,实行灵活的评估方式并提供必要的建设资金,构建相对独立的聘任体系,创造一个动态的指导型团队这五项工作。[8]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科学研究的需要,借鉴“集群聘任”模式,将跨学科研究组织实体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创新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创新科学研究的文化,创新科学研究的问题,逐步增强协同创新联盟的实力,带动学校办学功能的全面发展。

(三)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转变科研观念、推进协同创新机制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社会科学是一所大学发展的两翼,人文社会科学提高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2010年底,天津大学举办了一次“社会计算研究方法研讨会”,率先应用社会计算方法,通过仿真平台来解决经济社会系统中涉及军事、国际社会安全与应急、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管理学、公共卫生与健康、政治学等等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Science和Nature发表多篇文章呼吁社会科学领域急需通过社会计算来发展新的理论。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把握社会科学发展形式化、模型化、计算化的趋势,争取在学术界赢得领先地位。自然科学提高创新能力要实现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对接,这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表现出新科学革命与新技术革命的相伴互动、多点突破的生动景象,它既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又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逻辑的突破和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总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引领未来必将成为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引领、着眼于高端,将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以赢得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先机。

四 做强师资队伍

校以才立,业以才兴。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战略性资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型大学应强化师资优先的战略思想,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针对高校的人才计划,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系统谋划人才工作

大学拥有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拥有和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应牢固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把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视为做强师资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充分重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切实把人才队伍工作放在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位置,形成人才的高度就是学校发展的高度,人才工作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早投入早受益的共识。二是深入研究人才工作规律。人才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科学,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开发都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尊重规律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三是以条件建设带动人才成长。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学科平台以及省级学科平台,完善“学术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平台/学科+团队”的建设模式,搭建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二)打造优秀的教师阵容

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重点引进、留住和发展优秀师资,建立一支以杰出人才群体为核心、层次分明的教师队伍。首先,加大人才战略储备。从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来看,人才储备大约需要10-15年的时间,尤其是70后、80后的学者。在人才储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的关系、人才发展与科研质量的关系、人才功能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人才群体与整体竞争力的关系、人才结构与队伍建设的关系。破除坐等人才上门的陈旧观念,广泛搜集人才信息,发现人才、眷顾人才、延揽人才。其次,造就杰出人才群体。随着各类人才计划的实施,国家和各省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和资金,增加包括院士、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研大奖获得者等国家级标志性人才的数量,形成一个杰出人才群体。充分发挥核心群体的作用,增强学科和学科团队的实力,争取自身的学科话语权、学术话语权,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声誉。再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提高四类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一是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政府鼓励先行先试、打破常规的政策环境,争取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的提高;推进高级职称评聘办法的改革,将学术成果、学术地位、学术话语权作为正高级职称评聘的重要考察指标,稳步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质量和声誉。二是提高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和比例。改革博士生导师聘任办法,逐步提高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以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适应博士生招生计划申报制改革、全面推行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资助制的需要。三是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既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更是造就杰出人才的需要。应加大引进、培养博士学位教师的力度,鼓励教师攻读“985”院校、部属院校和国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学位,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背景。四是提高应用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根据应用性学科、应用性项目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师所在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应用研究,增强教师的应用研发与教学能力。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解决师资队伍深层次矛盾的客观要求。一是分级分类明确教师职责,建立与分级分类相适应的教师考核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的突出特点,建立任期考核、标志性成果考核、科研成果效益考核、学术影响力考核、团队竞争力综合考核等形式,以多种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评价方式去激励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二是综合招生、就业、师资、团队、学科专业竞争力等因素,探索建立学科和专业的末位淘汰制。这既是学科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资深教授终身制的基础。打破体制的约束和限制,以确保所有学科专业的进步,为学校、学科和团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探索建立资深教授终身制。教授终身制是美国大学的三大基石之一。通过竞争和淘汰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使他们不再经受严格的任期考核和学术以外力量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保持学术研究的连贯性。四是结合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趋势,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目前,美国所有高校中全职教师只占51%,兼职教师占49%。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特别是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和指导、本科生课程教学,都需要有大量的教师通过兼职聘任的方式加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应从待遇、评价、考核等方面规范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 做优治理结构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对大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引作用,对大学的发展目标具有保障作用,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因此,做优治理结构对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明确学校治理的战略原则

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治理原则: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首先将所在区域的外部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内部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紧密结合。其次按照“小学校,大学科”的发展战略,集中配置学校内部学科建设资源。再次实现战略资源错位配置,科学地分析学校内外的环境,扬长避短,实行错位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二是提高办学效益。不同学科、不同团队在学校整体竞争力的系统结构中,发挥的功能不同,展现自我功能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分层分类地对待,使各个组成部分发挥最大效益,增强自身的功能显示度。三是提升办学实力。美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公司,用于评价大学的标准或指标是六项:学术界人士的评价,用人单位(雇主)的评价,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论文(报告)的被引用次数,外籍教师人数,外籍学生的人数。这六项指标中的后四项指标都是大学自身要努力完成的,是大学提升实力的核心要素。四是强化战略管理。任何一所大学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应对学校综合竞争力各要素进行分析,辨识出自身的强势资源与核心能力;根据大学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目标的合理选择;对一定时期内资源的分配、发展的重点、发展的方向等做出明智的判断,制定合理的具体规划;加强对战略实施的过程管理,对战略实施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管理的核心是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大学以充分的自觉性、探索性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寻求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一是实现大学管理的法制化。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法制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学校和政府之间的权力义务作出界定,明确学校自主办学的制度空间,充分体现并保障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使学校章程真正成为承载学校理念和精神的“宣言书”,明晰校内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组织法”,彰显师生员工主体地位的“权利法”。二是改革决策机制。从科学决策的角度来看,大学内部机构的治理有三种民主决策机制:协作式决策是在管理者之间、管理人员与教职工之间达成共识,共同决策;咨询式决策是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都参与决策过程,参与讨论和分享信息,最后由高层管理者决策;分布式决策是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人员在各自的系统内进行决策,享有决策权。在这三种民主决策的机制之上,是最后集中决策的高层权力决策。由于有前三种相互补充的决策机制,最后的权力决策就会更科学、更符合广大干部、教师、员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三是改革学术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权力,即学术人员的聘任推荐权,学术人员职称评定推荐权,学术人员项目申报和评选推荐权。逐步提高教授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管理权和监督权,真正形成尊重学术、敬畏学术的治理环境。

(三)提高战略执行力

战略执行力的高低是评价大学管理行为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未来大学发展不仅面临外部环境挑战,还有来自内部的挑战,即执行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一所大学如果缺乏把战略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就会导致学校的发展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管理深度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对于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来说,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就在于培育良好的执行文化,良好的执行文化是执行力发挥最佳效果的有效保障。整合资源能力和注重细节的执行能力是执行文化的体现。因此,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培育善于学习、严格执行、沟通协调的文化氛围;加强管理人员对业务知识、管理技能的学习,强化合作管理,培养一支高效率、富有战斗力和竞争力的管理队伍;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顺畅的反馈渠道,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切实增强管理队伍的战略执行力。

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在凸显战略地位、准确把握战略特征的基础上,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肩负起历史责任,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标志,把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职责,认真应对挑战,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发挥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郭贵春.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2]刘 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3]郭剑英.艺术,必须成为哈佛大学认知生活的组成部分[N].科学时报,2011-02-17.

[4]郝 俊.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急需革新[N].科学时报,2011-06-28.

[5]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4.

[6]金凌志,王小敏.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4):49-53.

[7]鲍尔,S.J.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9.

[8]刘凡丰,项伟央,谢盛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集群聘任制模式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102-107.

猜你喜欢

示范作用研究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环锭纺纱智能生产线示范作用明显
“超学科”来啦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中职学校教职工行为对学生行为及校园行为文化的影响初探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