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资源研究二十年述评
2012-04-13陈文新何留涛
陈文新, 何留涛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政治资源研究二十年述评
陈文新, 何留涛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国内政治资源20年的研究历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个时期政治资源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政治资源基本概念的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等问题;二是从21世纪初至今,随着执政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资源研究的重点也发生转变,由政治资源的维护开发转向政治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推进政治资源深入研究,应从完整准确地把握政治资源的概念、丰富和完善政治资源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框架、积极探索和构建资源政治学等方面努力。
政治资源研究;政治资源;政治资源配置
国内学界对政治资源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对政治资源这一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概念的译介和使用至今,政治资源的研究已经走过20年历程。这个历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个时期政治资源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政治资源基本概念的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等问题;二是从21世纪初至今,随着执政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资源的研究的重点也发生转变,由政治资源的维护开发转向政治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上述两个阶段出发,对政治资源研究20年的成果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政治资源深入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的政治资源研究
政治资源研究的缘起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中国政治实践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但中国新型现代化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主义抬头,中央政府的政治调控能力有所下降。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快速变革,政治体系必须能够发挥强有力的政治功能,提高和增强国家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调控能力。而政治体系新功能的实现,必须具备这样一个前提,即政治体系能够拥有丰富的可以进行调配的资源。这样,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中的政治资源范畴就进入中国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中。在翻译和介绍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重要著作的基础上,复旦大学王沪宁教授最早借鉴政治资源的概念展开对当代中国政治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他在论文《市场发育和权威基础:保护和开发政治资源》和《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中,不仅对政治资源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且强调在经济体制转型中政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此后,中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按照不同的方法展开对政治资源的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对政治资源基本内涵的探讨。这个时期,学者对政治资源的理解主要有:1、政治基础或源泉说。沈艳兴认为,政治资源是维持政治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与源泉,它同任何物质资源一样,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积累、消耗、再生长,从而维持着政治共同体的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将导致政治共同体失去其存在的理由[1]。2、政治价值说。臧乃康认为,政治资源是指政治行为的主体具有的价值,通过这些价值的利用或交换可以获得人们期望的政治结果[2]。3、政治财富说。邓伟志认为,政治资源就是政治财富,是政治主体用于他人行为的政治手段、政治派别和政治角色[3]。
(二)现代化过程中政治资源的流失与维护。相当一部分学者强调要警惕执政党政治资源流失问题。如:王小军、萧楼认为,随着经济利益格局的变迁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党内富裕群体的产生、执政方式的探索变更、外部利益集团的压力等因素导致一定程度上政党政治功能的淡化、行政控制能力的弱化以及党内自身组织的少数个体变异等现象,致使一部分政治资源流失,进而可能会破坏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削弱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为此应当注意对政治资源进行维护[4]。
(三)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政治资源的开发问题。许多学者强调,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要把政治资源的开发提到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协调发展。王邦佐指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党及政党制度作为政治资源的整合体制和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就是寻找一个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而一个好的战略就是一个能够开发尽可能多的政治资源并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战略[5]194。胡伟认为,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发政治资源和增强政治推动力,来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6]。臧乃康认为,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缺陷直接或间接地给社会主义政治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应充分重视政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不同层次上调控财富和利益,杜绝市场缺陷所致的两级分化可能;疏浚政治信息通道,全面、准确、及时把握政治信息,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成本;全面掌握、正确运用政治权力,减少市场对社会政治的侵蚀,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行政动力和保障;建构和提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贬抑唯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政治文化,为全方位实现中国现代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依托和动力[7]。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是政治资源研究的提出阶段,学者们从探讨基本概念出发,主要围绕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资源流失的问题,强调要维护和开发政治资源,重视政治资源的积累,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21世纪以来的政治资源研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尤其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后,国内对政治资源的研究更多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结合起来,主要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丰富和深化对政治资源内涵的认识。
在20世纪政治资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对政治资源的解读,主要有:1、政治待遇和政治权利说。何深思认为,政治资源是指国民运用合法政治权力所能获取和享用的政治待遇和政治机会,是政治权力的实施所取得的结果[8]。2、政治能力说。沈远新认为,政治资源是政治主体凭借权力和地位在政治过程中运用的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9]3。3、政治工具说。金太军、赵军锋认为,政治资源本质上是政治行为主体实现政治利益的工具,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政治资源作为一种工具本身没有价值倾向,但是,政治资源存在一定的目的指向,当他被政治行为主体运用于不同的政治目的时,就具备了不同的价值倾向[10]。4、因素说。陈文新认为,政治资源是指能够使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客体发生作用,从而影响政治变迁、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政治发展的实体性与规范性因素的总和[11]。
在界定政治资源内涵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政治资源内涵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划分。何深思把政治资源分为两类:法定政治资源和派生政治资源。法定政治资源一般指各国以宪法及其他法律形式明确赋予公民的政治待遇;派生政治资源是指公民权利行使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机会[8]。吴建华把政治资源分为硬性政治资源和软性政治资源,硬性政治资源包括警察、武装、传媒、政党、团体、民族等,软性政治资源包括财富、威望、信仰、知识、信息等[12]。于昆把政治资源分为物质政治资源和非物质的,物质政治资源主要包括税收、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等,非物质政治资源主要包括制度、体制、政策、民众的政治心理等[13]。陈文新从政治资源的表现形态出发,把政治资源分为实体性政治资源和规范性政治资源两个主要部分,而实体性政治资源又可分为政治实体部分和经济实体部分资源。规范性政治资源主要是规定政治实体性质、地位、作用、相互关系、运行程序、运行方式等的制度规范以及政治文化,规范性政治资源是政治资源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实体性政治资源的顺利运行和预定的政治目标的顺利实现[14]。
(二)政治资源配置基本理论研究。
虞崇胜、陈文新认为,所谓政治资源的配置是指一个社会中政治资源总量在各个政治行为主体、各个不同的政治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政治资源配置状况,不仅反映了政治资源在各个政治主体中的静态布局,而且也体现了政治资源在各个政治主体之间的动态流动。在界定政治资源配置内涵的基础上,他们对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以及判断政治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15]。龚少情认为,政治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治资源总量在政治行为主体间的布局及其相互关系,并对政治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16]。成莉莉对政治资源的配置的结构特征进行了阐述,认为政治资源的配置结果是否平等、能否为大众所认同、是否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发掘政治资源的功能,这些都需要结合政治资源本身的配置结构来分析。她认为政治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结构问题,民众拥有的政治资源状况是检验政治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17]。吴锦旗、徐勇认为,政治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政治权力的科学配置;2、政治体系功能的完善;3、政治意识形态的重构;4、开发和保护财政资源[18]。
(三)政治资源的配置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张立国认为,政治资源合理配置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政治资源合理配置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推进器;政治资源合理配置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度拉大的协调和制衡机制;政治资源合理配置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性机制。因此,政治资源配置失衡影响着社会和谐。他认为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和社会为辅助,通过市场体制的协调和公民社会的制约,来实现政治资源的公平配置,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而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19]。岳少华从政治资源在各个阶层分配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资源是社会各阶层表达利益诉求的“入场券”,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政治资源上占优势地位的新社会阶层容易垄断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往往会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不利于阶层关系的和谐,最终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20]。王平荣认为,政治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要解决好政治资源的优化分配应做到以下几点:1、建设公民社会,不断增加社会认同感:2、构建国民政治、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体系,不断扩大民主参与;3、注重分配合理、代表权合法,应不断促进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4、特别要重视现代政治生活中互联网的政治性作用,尤其是要注重在互联网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5、必须注意多头政治多中心倾向对合理配置政治资源的干扰和冲击[21]。陈文新认为,和谐社会应当是政治资源配置得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是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基础是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保障是意识形态的优化配置[22]。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对政治资源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多是从政府、市场、社会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由“市场体制、服务政府和公民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政治资源公平配置体系。此外,还包括各个阶层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应当合理公平,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三、政治资源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回顾国内政治资源研究20年的历程,我国理论界对政治资源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成果,但同时也应看到,现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政治资源涵义尚没有准确界定。虽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资源的涵义作了不同的解释,但总的看来,论者们关于政治资源的定义显得很笼统,往往罗列一些政治资源的项目与内容,并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界定。同时,国内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对政治资源进行了各种分类,但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在对政治资源的运用上,尚没有准确地定位其应用场景。目前国内对政治资源理论的研究主要限于对西方政治资源概念的介绍、对政治资源开发、流失、配置等的探讨,缺乏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应用研究。即使有少数学者尝试运用政治资源的相关理论,也主要限于分析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执政资源,较少引入与政治资源高度相关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领域中。从资源政治学的角度来透视和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成果比较薄弱。
鉴于当前中国学术界政治资源研究中出现的不足,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政治资源研究:
第一,完整准确地把握政治资源的概念。对核心概念——政治资源的准确界定将决定政治资源研究的深入程度。因此,必须了解政治资源概念使用的具体语境。这其中包括是在广义上还是狭义上使用此概念,是在什么层次上运用,政治资源的主体是什么等问题。
第二,丰富和完善政治资源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框架。包括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区别;政治资源的构成体系;政治资源与政治发展、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政治资源配置与社会阶层关系;当代中国政治资源的分布与配置等。
第三,积极探索和构建资源政治学。包括资源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
[1] 沈艳兴.“两个转变”:政治资源的新生点[J].探索,1996(3).
[2] 臧乃康.论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社会科学研究,1996(3).
[3] 邓伟志.政治资源的配置问题[J].四川统一战线,2000(6).
[4] 王小军,萧楼.中国共产党政治资源流失问题的可能性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3).
[5] 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 胡伟.开发政治资源已被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J].探索与争鸣,1996(4).
[7] 臧乃康.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理论与现代化,1996(2).
[8] 何深思.论我国政治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合理共享[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
[9] 沈远新.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 金太军,赵军锋.政治资源的配置与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理论探讨,2008(2).
[11] 陈文新.政治资源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思想战线,2008(4).
[12] 吴建华.试论政治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流失与开发[J].唯实,2007(2).
[13] 于昆.试析中国共产党政治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攀登,2007(1).
[14] 陈文新.政治资源基本理论初探[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5] 虞崇胜,陈文新.关于政治资源配置的理论思考[J].探索,2006(2).
[16] 龚少情.变革社会中的政治资源配置[J].东方论坛,2003(4).
[17] 成莉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6).
[18] 吴锦旗,徐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资源的配置与整合[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5).
[19] 张立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资源配置与整合[J].宁夏党校学报,2008(4).
[20] 岳少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资源与阶层关系和谐[J].南京师大学报,2008(5).
[21] 王平荣.政治资源平衡及其路径选择[J].探索,2010(6).
[22] 陈文新.政治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张超
D0
A
1007-8444(2012)03-0335-04
2012-04-04
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ZZ013)。
陈文新(1974-),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