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可歌曲创作特征及其对歌曲写作教学的启示

2012-04-13李世军冉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马可乐段乐句

李世军,冉才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安徽淮南 232038)

马可歌曲创作特征及其对歌曲写作教学的启示

李世军,冉才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安徽淮南 232038)

著名作曲家马可在他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二百多首歌曲,他在这些歌曲中,以强烈的时代激情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及简洁的创作手法,塑造了鲜明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并构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开一代新的乐风,也为当今歌曲创作与教学留下借鉴与启示。

马可;歌曲;创作特征;教学启示

马可是一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作曲家,他从事歌曲创作近四十年,先后创作了《我们是民主青年》、《南泥湾》、《咱们的军队回来了》、《帮助军队打胜仗》、《咱们工人有力量》、《游击战歌》、《太行山的呼声》、《保卫洛阳》及《吕梁山大合唱》等二百多首歌曲,同时还创作了《荒火》、《血海深仇》、《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秧歌剧与歌剧。在这些歌曲与歌剧中,马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有许多歌曲和歌剧选曲已成为经典。当然,马可歌曲创作的成功与词作者是分不开的,如贺敬之、安波管平、光未然、安娥、晓光、郭小川等,他们创作的歌词为马可的歌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时代内容与思想内涵。本文拟对马可的歌曲创作进行分析,管窥其歌曲的创作特征,以便有益于当今的歌曲创作。

一、马可歌曲创作特征

(一)深厚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

马可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里,自幼年起,他就耳闻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尤其是马可在河南大学化学系读书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他的家乡徐州处于国民党黑暗统治之下,这些都对马可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不仅深深体会到人民的苦难和情感,而且对日本侵略者产生无比的愤恨,所以他毅然走出校门,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正是基于以上的教育与社会生活境遇,在马可一生创作的歌曲中,有很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工人、农民生活的声乐作品,这些歌曲的每一个音符都饱含他对祖国和人民大众炽热深厚的情感,这些歌曲唱出了亿万人的欢乐与追求,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众所周知,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常与个人修养、文化背景与心情、气质、性格、性情有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支配着音乐创作的基调。马可经常下基层与工农群众亲密接触,深刻体验了工农群众的情感需求,他将工农群众的感情需求作为自己歌曲创作的原动力。马可认为:“你用什么情感来表现你的主题?用工农群众自己的情感,还是用小资产阶级或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情感?——这对于写作音乐作品来说,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1]13这就强调了歌曲创作要怀着对党、祖国、工农大众深厚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否则,音乐创作将最终归于失败。如马可创作的歌曲《南泥湾》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虽然歌曲只有四个乐句,但是流畅、清新、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将我们引入“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南泥湾,歌颂了人民子弟兵通过艰苦的劳作,将过去的“荒山”变成如今的“粮仓”的英雄事迹,同时表现了工农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之情。

再如马可于1939年创作的二声部合唱加对唱的叙事歌曲《老百姓总动员》,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乐段。第一乐段的二部合唱只有四个乐句,第二乐段的对唱也是四个乐句,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连再现在内,全曲只有十二个乐句,但由于旋律朴实、简洁,即使是再现,听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歌曲活龙活现地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抗日战争中,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张家、李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投入到打击“东洋”侵略者中。这体现了作曲家勤于体验生活,最后将群众的思想感情完美表达出来,倾注了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马可还认为,要表现广大工农的情感,我们必须“采用群众的、民族的音乐语言,这种音乐语言的运用,主要是从工人群众的生活中,从对他们的思想情感的体会中酝酿出来”。[1]14就是说,我们的音乐创作不能仅仅是在表面上表现工农兵,而且要自觉、热情地去熟悉工农兵的生活,去学习工农兵,表现工农兵。就是抱着如此的思想,马可创作了一批反映工农生活的歌曲,如《石油小唱》(李季词)、《公社的山啊公社的水》(陆棨词)、《炼钢手之歌》(佟志贤词)等,尤其是参与或创作了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等,更是塑造了丰富的工农的形象和深刻地描绘了他们的斗争与生活。

创作于1939年的多乐章的《吕梁山大合唱》,包括《吕梁山礼赞》、《吕梁牧歌》、《吕梁山下》、《老百姓总动员》、《吕梁情歌》、《吕梁山的呼声》和《保卫吕梁山》七个乐章,整个作品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作品以较严密的结构,通过抒情性和战斗性的不同性格段落的穿插,以及多种演唱形式组合所形成的对比,描写了解放区人民大众美好甜蜜的生活与英勇的战斗。

马可歌曲创作的深厚无产阶级思想感情,意味着歌曲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歌曲写作教学时,必须强调让学生多深入生活,与人民大众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懂得,歌曲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必须贴切人民大众的生活,才能受到大众欢迎,才能广泛流传。如,马可在写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时,就对工人有了很好的了解,虽然他自谦“在写这首歌曲以前,对于工人的生活我是没有很多经历的”,实际上他对工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感情是深有体会的,他首先认为工人阶级“坚决,干脆,一件事情做到头,决不拖拖拉拉;他们的语言简捷、生动,没有很多虚伪的客套。根据这种了解,在音乐的节奏上力求简短、干净,不作拖泥带水的疲乏进行,不作很多低迴婉转的所谓‘抒情的花腔’”;“其次,工人的性格又是沉着的、自信的,他们在经年累月的劳动中锻炼得非常沉着、坚定、不夸张、不幻想、不容易冲动。他们也热情,但不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而贯穿在每一件默默的埋头工作中。因此,在开始时采用一种坚实的、自重的曲调作为主题”;“再次,工人的性格又是乐观的、向上的。他们不伤感、不消极、不作无病呻吟、不会吟风弄月;他们(尤其是青年工人),充满着勃勃朝气,饱满的精力、朗爽,活泼,甚至有些诙谐,……因此,在音乐上以一种跳进的节奏和蓬勃展开的曲调来发展主题。”[1]14正因为马可对工人阶级的生活、情感有着如此的了解,才创作出像《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脍炙人口的,反映工人阶级题材的歌曲。

(二)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

在歌曲创作中,马可很注重中国民族音乐的吸收和运用,可以说,中国民族音乐在马可的全部音乐创作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你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你的思想情感?用生动活泼的群众的音乐语言,还是温文典雅、四平八稳的封建地主的音乐语言?用亲切的、民族的音乐语言,还是生硬的、鹦鹉学舌式的西洋音乐语言?——毫无疑问的,我们是要选择民族的、群众的音乐语言。”[1]14他的许多歌曲创作和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从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吸取养料创作而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如他与张鲁合作创作的歌曲《北风吹》,是新歌剧《白毛女》女主角喜儿的一个唱段,它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是选取了河北民歌《小白菜》为素材创作成的;第二乐段的音乐素材是引用的河北民歌《青阳传》创作而成的。歌词与曲的完美结合,将活泼、可爱的喜儿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再如马可于1952年创作的歌曲《人定胜天》(李建庆词),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二十一小节,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紧缩再现,有二十小节。歌曲运用了中国民间的锣鼓节奏,并且与律动感极强的旋律紧密结合,将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敢于与天地斗,气吞山河的当代人的豪迈气概表现出来。

马可的歌曲创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土壤中,并能充分掌握民间音乐的规律与民间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此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他认为,对待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如何吸收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精华,根据新的现实生活,创造出能够表现今天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感情状态的新的民族的音乐。”[2]18就是说,作曲家不仅要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而且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和现代人民要求的作品。如创作于1942年的歌曲《纪念碑》(安波词,选自联唱《七月里在边区》),是直接吸取了陕西郿鄠的抒情曲牌〔西京〕的素材,加以自由引伸发展而成的。“引伸发展的幅度虽不大,却不落窠臼,翻出了新意。旋律富有感情色彩,优美流畅,极其朴实,没有任何装饰。经过引伸变化的曲调与郿鄠似象非象,气势深沉悲壮,达意含蓄,唱起来每段都有新鲜的感觉。”[3]59-60

对于如何继承与发展民族音乐遗产,马可认为:“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不应当只停留在清理旧有音乐的工作上(这只是消极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吸收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精华,根据新的现实生活,创造出能够表现今天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感情状态的新的民族的音乐。”[2]就是说,音乐创作要在继承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要能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基于以上思想,马可在歌曲创作中,不论是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还是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都会根据歌词的内容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然后重新进行构思。如创作于1963年的歌曲《伽椰琴,你有多少弦》(程光锐词),就是在吸收朝鲜民间音调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发展而成。再如马可于1960年创作的童声合唱《歌唱少年英雄刘文学》(金波词),就是在吸收北方说唱音乐的基础上,为了表现当代少年的精神面貌而进行重新创造而成的。

(三)音乐形象塑造的多样化

在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感召下,在冼星海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马可经常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劳动,对人民大众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化为力量,创造出工人、农民、士兵、青年、少先队员等音乐形象。

如他于1948年作词、作曲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用昂扬、豪迈的音调,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那饱满热情的形象,表达了中国工人阶级要“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的豪情壮志。

《变工队生产》是马可于1943年编曲的,是一首多段体结构歌曲,是通过扩充、加工发展原来民歌而成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作品。歌曲刻画了翻了身的边区农民形象,描述了边区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奋劳动,支援边区建设的景象。

马可1953年创作的《水兵之歌》(亚凡词),表现了刚健、勇猛的中国水兵形象。这是一首两个乐段的歌曲,第一乐段旋律悠长并且起伏比较大,描写了浩瀚无边的大海,第二乐段旋律趋于平缓,描述了中国水兵为了保卫祖国日夜巡逻在大海上。

《我们是红色青年》(希扬词)是马可于1958年创作的歌曲,歌曲塑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新青年形象。歌曲为两个乐段的结构,第一乐段是齐唱,有四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特点是出现八度跳进,并且配合着休止符的旋律,描写了中国新青年的刚毅、果敢;第二个乐句出现了切分和附点节奏,描写了中国新青年的勇敢向前的精神;第三乐句出现了九度、八度跳进,表现了中国青年不怕艰苦的风尚;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同头换尾。第二乐段是二部与三部合唱,有四个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是下行级进的三部合唱;第二乐句旋律起伏不大,由于出现了切分节奏,推动了向前发展;第三乐句的旋律先下行级进;第四乐句出现了保持音与重音记号,尤其是最后五小节采用了附点音符,将歌曲推向高潮,表达了中国青年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永远向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

马可于1958年创作了歌曲《少先队旗帜迎风飘》(西彤词),是赞扬新中国少年的歌曲。歌曲为带副歌的二段体歌曲。第一乐段有二个乐句,第一乐句是一个重复乐句,旋律是下行级进,第二乐句也是重复乐句,出现了顿音,表现了少先队员打起了军鼓吹起了号,准备出发。第二乐段有二个乐句,第一乐句反复演唱“准备着”,表达了少先队员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立功劳的坚强决心。结尾句开始出现了大六度跳进,并且进行到歌曲的最高音,在这个最高音结束全曲,表示了中国少先队员在党的领导下,大步向前进,勇往直前。

二、给歌曲写作教学的启示

马可以上的创作经历以及创作特点正是他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在歌曲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借鉴和启示,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创作方向努力。

(一)丰富的生活经历是歌曲创作的源泉

马可的丰富生活阅历以及深厚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是他歌曲创作成功的基础,这再次验证了生活与情感体验在歌曲创作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阅历以丰富个人情感

情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主要与生活经历、个人修养、文化背景与心情、气质、性格、性情有密切关系。要教导学生增加自己的阅历,可经常下基层与工农群众亲密接触,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采风活动。

2.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把握情感

个人的价值趋向是歌曲写作训练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曲作者个性的充分反映,也是其能否得以传播和成功的基本因素。虽然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作为指导老师,可以不断地提醒和要求学生朝着这方面进行选材和创作,增加创作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3.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仔细观察生活以便加深情感和关注大众的情感需求。

马可的歌曲基本上都很朴实,都能够立足生活,正确反应出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形象。歌曲创作既要能够抽象归纳出符合歌曲表现规律的生活,还要具有可听性和强有力的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学习马可,既要仔细认真地观察生活;又要审慎严密地进行思考分析从而使抽象的生活体验能够以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能真诚而深刻地表现出个体的情感体验,需要反复思考、琢磨从而加深这种情感体验。在教学时,要时刻强调让学生多与人民大众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懂得大众的情感需求,作品也才能广泛流传。

(二)民间音乐与时代精神是歌曲创作中要重视的两个内容

马可的歌曲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这就牵扯到我们歌曲乃至其他艺术创作中一个应备受关注而又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一个命题,即所谓“民族化”、“本土化”与现代技术表现手段的关系问题。当然,民族的精髓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关键是如何运用和表现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尽可能多地掌握和熟悉民族民间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刻领会时代精神,创造出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这正与马可的创作是一致的,即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鲜活的民间音乐素材,并使其服从自己的音乐创作构思,用来表现和刻画人物的形象与性格。这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汲取民族素材,二是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首先,中华民族富含足够的音乐素材,而如何吸取则是专业训练中的必需环节。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56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音乐素材。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民集体创造的音乐文化财富。同时,各种民族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衍生出更多的音乐品种和历史风格。这些海量的素材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自然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创作。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特定的表现内容进行合理的选取,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充分结合。既可以在固有的曲调材料选取片段加以变奏;也可以选取完整的主题进行重新发展;还可以选择特定的风格、调式进行再创作。

第二,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在运用原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要结合最新的表现手法以表现当今的各种情感。新的表现手法给原素材以新的加工,这样就能充分挖掘原音乐素材的表现力,从而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新的发展手法可以赋予原有素材以新的生命力,并能鲜明地刻画出特定的音乐形象。马可就是这样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据冯光钰的归纳,马可在这方面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对民间音调素材的精心选择;二、对民间音调素材的加工运用;三、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四、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可见,马可对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已经是很成熟很丰富了。根据马可的创作,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一是要选择适合自己表现需要的民间音乐素材,切莫为选择而选择;二是要注意民歌特定的含义,防止语义化的民歌素材因被滥用产生“反义”;三是适当地截取主题材料,注意材料的鲜明以及素材的长度;四是运用新的发展手法与表现内容对原素材进行发展;五是注意运用特定的结构形式对原素材进行有方向、有意义的展开。

(三)独特的表现视角与个性化的表现手段是歌曲中要处理好的两个关键

马可创作题材的丰富,形式体裁的多样,表现形象的个性化,都反映出其开阔的思维和广泛的音乐视角。这就启发我们在进行歌曲写作教学时,要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既要有广泛的视野,又要能抓住个性。在形象塑造方面,要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思考不同群体的形象特点、情感特点;同时又要能抓住不同角色的个性特点以及适合音乐表现的特点。

第二,在表现技法方面,要有合理而独特的处理意识。在准确地把握住歌曲形象之后,设计出符合其形象特点的主题便是一个最为最重要的步骤,因为主题的优劣将直接决定了歌曲的切题情况,直接决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要想设计出合理的主题,自然要在节奏、曲调、调式、句法上下功夫,既要让每一个方面都能很好地与歌词融合在一起,又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独特性,同时还要具有发展潜力。主题设计好了以后自然处理好发展、处理好结构。而这些方面都可以向马可学习,以审慎的思考和不厌其烦的修改使他的歌曲最终成为一出色的作品。

[1]马可.歌声——生活情感的升华[J].人民音乐,1951,(3)

[2]马可.继承民族音乐遗产问题[J].人民音乐,1953,(2)

[3]冯光钰.马可的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J].音乐探索,1984,(1)

J64

A

1009-9530(2012)04-0083-04

2011-12-07

淮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10WK28)

李世军(1966-),男,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冉才(1980-),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猜你喜欢

马可乐段乐句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马可 时光の味道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马可的音乐遗产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