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2012-04-13李晓梅山东省郓城县畜牧局274700
李晓梅 (山东省郓城县畜牧局 274700)
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李晓梅 (山东省郓城县畜牧局 274700)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幼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出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肝肿大,出现炎症和出血。该病俗称“背脖病”。1949年美国学者Levine 首先分离到鸭肝炎病毒,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我国于1963年由黄均建首先报道了该病的流行。我国大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流行,且呈上升趋势,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1 流行病学特点
鸭肝炎病毒有1、2、3型三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主要为血清1型。本病主要感染鸭,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鸡和鹅。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不发生垂直传播。雏鸭对本病易感,而且有极强的传染性。成鸭可感染但不发病,做为本病的携带者,成为传染源。污染的鸭舍、饲料、垫料、饲养设备、水、人员、车辆等都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鸭舍内的鼠类在DHV的传播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雏鸭感染本病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1~2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达95%以上,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在50%左右,6周龄以上的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南方多在春秋季节发病,北方多在夏季发病。饲养管理不当,鸭舍的湿度过高,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缺乏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几小时就能迅速波及全群,3~4d内发生死亡。流行初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以上,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雏鸭发病初期,表现精神萎靡、缩颈、翅下垂、不爱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下,眼半闭呈昏迷状,厌食,不久后出现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症状,病鸭多侧卧,脖子上仰,头向后背,故称“背脖病”,两腿痉挛性的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后,约十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即死亡。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肛门周围有粪便,有的鸭眼有分泌物,两眼周围羽毛黏连。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肝脏。所有剖检病例均肝肿大,质脆,外观色暗或发黄,呈黄色或土黄色,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草青色、茶色或褐色;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花纹样;许多病例出现肾脏轻度肿大和树枝状充血,个别病例出现脑充血现象。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其间有大量红细胞,肝小叶之间的血管和胆管的纤维组织内有单核细胞聚集,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皮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和坏死等病理变化。
4 诊断
4.1 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 该病是仅发生在雏鸭,成年鸭不发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鸭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变性和出血。根据上述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本病的确诊,需要取肝脏组织混悬液接种1~7日龄的敏感雏鸭,若出现本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接种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受到保护,即可确诊本病。病毒的鉴定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
4.2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鸭瘟、禽霍乱和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的区别诊断。鸭瘟和禽霍乱都主要发生于成年鸭。幼雏对禽霍乱有抵抗力,且发生禽霍乱以后一般不出现神经症状;幼雏发生鸭瘟也很少见,且鸭瘟主要损害消化道;而黄曲霉毒素中毒也可出现共济失调、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以及胆管增生的病理变化,但一般不出现肝脏出血的明显变化。
5 防治
5.1 预防 免疫接种是该病的有效预防措施。用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进行紧急注射,剂量为1ml/羽,预防效果可达90%以上。目前鸭的疫苗有多种,但以弱毒活苗的保护率较高。在3日龄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1次(饮水)。种鸭在开产前间隔2周左右,接种2次(1ml/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个月加强免疫1次,可以保证雏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获得较好的保护。
在饮水和饲料中配以板蓝根和复合维生素,能增强雏鸭的抵抗力;改善鸭舍内外的饲养环境,加强卫生消毒(醛类、碱类、季铵盐类等),养殖环境净化等,都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5.2 治疗 发病鸭群可用高免血清或免疫母鸭蛋黄匀浆1ml,同时加入适量抗生素,如丁胺卡那、头孢类等,经皮下注射,能起到降低死亡率和制止流行的作用。
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药用黄芩、黄柏、黄连、连翘、金银花、茵陈、积壳和甘草各60g,煎水供1000只雏鸭饮服,1剂/d,连用3剂。同时注意用0.01%的病毒唑以及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土霉素、庆大霉素等饮水,以控制继发感染、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条件者可肌肉注干扰素,全群隔天再治疗1次;若病重鸭群则1次/d,连用3d。
6 小结
鸭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养鸭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掌握该病的流行情况,应用有效的检测方法及时发现疫情,对防控该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实践证明,对于该病的防控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定期进行严格消毒,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可减少该病的发生。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012–06–28)
S858.39
B
1007-1733(2012)10-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