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德战争前德国与苏联的外交博弈

2012-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法希特勒苏联

袁 锐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浅析苏德战争前德国与苏联的外交博弈

袁 锐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希特勒上台之初就提出了“生存空间”理论,明确展示了反共产主义的政治观点,并且开始了积极的备战。为了避免战争,苏联开始与英法接触,但在认识到英法两国毫无诚意之后,转而与德国周旋,尽量避免单独对抗德国;而对于德国来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必须在英法和苏联之间选择稳住其中一方,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苏联。双方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着外交博弈。

希特勒;苏联;德国;外交博弈

希特勒在上台之初提出了“生存空间”的理论,由于当时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都非常敌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希特勒为了混淆视听,麻痹英法等国领导人,明确提出了反共产主义的政治观点,并且与日本结成了反共产主义同盟,由此开始了秘密且积极地备战。这些现象引起了苏联的高度重视,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开始积极地与英法等国领导人进行接触,试图阻止战争的爆发,而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积极地进行外交运作,由此两国开始了外交博弈。

一、德国“先西后东”战略的确立以及外交的成功

首先,希特勒的“生存空间”以及“种族主义”理论注定了苏联必然是德国想要消灭的国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尽管苏联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但希特勒认为,空间和人数并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德国在一战中就曾击溃过俄国的百万大军。

其次,在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希特勒认为德国的首要敌人并非苏联,而是毗邻的英法两国。希特勒上台之后迫切地想要进行领土扩张,但他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凡尔赛条约》,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赤裸裸的掠夺,《凡尔赛条约》使德国不仅失去了其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而且还要进行巨额的战争赔款,国内也只能保留数量有限的部队维持治安。希特勒想要进行领土扩张,必须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而他们面对的直接对手便是英法两国。

再次,在希特勒看来,当时的苏联实力并不十分强大,特别是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前期苏联的惨败使得希特勒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1]214,而且在当时的欧洲对于苏联的共产主义普遍存在防范心理,因此希特勒认定他在解决英法之前所要做的便是孤立苏联。

希特勒在确立了“先西后东”的战略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上台之初,德国并不具备与英法抗衡的实力,正如希特勒对其属下律德克所说的:“凡尔赛体系各强国的经济势力如此强大,我开始不能与之相抗衡,我势必与资本主义屈加周旋。”[1]225希特勒利用英法的反共心理,明确提出了反共的政治主张,成功将英法的矛头转向了苏联,从而便利了自己的扩军备战。

1935年3月,希特勒开始推行义务兵役制[1]213;第二年,希特勒便冒险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1]217,当时德国的军事力量尚不足以与英法抗衡,希特勒原本计划如果法国作出反应就撤军,但得到的回应却是英法两国的默许,这给予了希特勒侵略扩张以更大的勇气;1938年,希特勒强行吞并了奥地利[1]267;1939年,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领土要求[1]269,原本希特勒的这一过分要求应该遭到禁止,英法两国为了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阴谋,却再次纵容了希特勒的这一野心,甚至在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签署了为世人所不齿的《慕尼黑协定》。随后希特勒便占领了整个捷克,大大扩张了军事实力,为此后发动侵苏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苏联的外交努力以及战略思路的转变

希特勒上台后提出了“生存空间”和“种族主义”理论,这引起了似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的极大重视。而希特勒在与日本组建了“反共产主义同盟”之后使得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苏联是德国未来战争的指向,由此斯大林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外交努力,试图阻止这场战争的爆发。

早在1933年,联共(布)中央便作出有关为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制止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2]。1932年11月,法国便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3年10月,法国外长保罗一彭古尔又主动建议苏联方面:如果形势需要,可使两国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发展为互助条约[3]。苏联政府随即作出积极反应,于同年12月20日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送交法国方面[4]。

在外交接触的基础上,1934年5月18日,李维诺夫和新上任的法国外长巴尔都举行首次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尽快订立《东方公约》[5],形成两国的政治和军事同盟,在欧洲建立一个集体安全体系。后因德国和波兰的坚决反对,苏联退而求其次,应法国和其他国家的邀请,于当年9月18日正式加人国联,并出任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以便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6]。

由于巴尔都于10月9日在马赛遇刺身亡,于是《东方公约》也只得告吹。尽管接替巴尔都上任的法国新外长赖伐尔对法苏同盟丝毫不感兴趣,但苏联仍和法国在1935年5月2日签订了《法苏同盟条约》[1]195,明确规定两国中的一方一旦遭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无端攻击,另一方应立即给予帮助和支援。5月16日,苏联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内容相似的《苏捷互助条约》[7]。

在苏联的努力下,看似德国的战争政策将会得到有效的遏制,但形势却在几年后发生了变化。1938年3月,当苏台德危机刚爆发时,苏联政府便告知捷克方面,苏联在德国一旦进攻捷克的时候将忠实地履行《苏捷互助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法作了通报。随后李维诺夫又于5月12日向法国政府建议苏法两国参谋部应就如何实施对捷援助问题进行协商,但未得到任何回应。随后苏联建议英法两国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召开三国参谋部代表会议,共同协商反侵略的具体事宜,但英法仍置若罔闻。9月19日,苏联又向捷克发出明确信息,如形势需要,捷克又提出请求,那么苏联一定不折不扣地履行《苏捷互助条约》。当苏台德危机达到最高潮,欧洲局势空前紧张时,苏联在捷克边境集结1个坦克军团、30个步兵师、10个骑兵师的大量兵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很显然,苏联此时仍希望和英法联合行动,以遏制德国在欧洲的侵略。

但此时的英法两国已经一味地追求避战,妄图避开与德国的正面冲突,从而实现其“祸水东引”的战略目标。与苏联采取积极态度试图遏制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相反,英法两国首脑却在排除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代表的情况下签订了遗臭万年的《慕尼黑协定》,满足了德国的侵略要求。在此情况下,苏联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外交政策,以期能够摆脱不利的国际环境,寻求自保,在希特勒向其伸出“橄榄枝”的时候,斯大林开始了与德国的频繁接触[8]。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939年8月23日,苏联的莫洛托夫与纳粹德国的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2]。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有其自身的必然性。

首先,希特勒上台以后不断进行着战争准备,但一战的硝烟尚未散去,再加上经济危机的打击,人民对于战争普遍持否定态度。由于当时西方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差异,西方早就希望能将苏联扼杀在摇篮里。因此,英法等国既不愿进行战争准备,又想将法西斯的祸水引向苏联。其次,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必然想要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于希特勒的不断扩张,苏联想方设法进行遏制。其首先考虑到的便是英法两国,试图通过与英法两国的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扩张,但在与英法谈判无果的情况下,苏联选择与德国进行正面接触,以期能够避免单独对抗德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也是苏联与德国进行外交博弈的权宜之计,为的是能够赢得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备战[6]。最后,两线作战向来是德国最为忌讳的战争策略。希特勒想要发动世界大战,却又害怕两线作战,对于英法两国以及苏联他必须想方设法稳住其中一方,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英法两国由于推行绥靖政策,长期疏于战备,战争准备不足,在希特勒看来,两国领导人都是软弱无能之辈,在短时间内对其发动战争必然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或许可以迅速结束战争。而反观苏联的处境,虽然英法两国与其进行了频繁地接触,但英法的最终目标是要“祸水东引”,所以难以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如此,苏联为求自保显然会寻求与德国进行正面接触。希特勒最终还是选择先稳住苏联,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也使德国免除了后顾之忧。

四、结语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将两国间的外交博弈推向了高潮。两国从条约中都得到了利益,尤其以德国为主。条约签订以后,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可以从容地面对英法两国,从而使得希特勒的“先西后东”的战略得以很好地贯彻实施;对于苏联来讲,短时间内避免了与德国的正面冲突,为备战赢得了时间,但最终还是没能避免战争。

对于条约的评价,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一切国家外交战略的制定必然首先考虑本国的利益,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卷[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738-739.

[2]曹胜强.论1939年苏联的外交选择[J].史学集刊,1997,(4).

[3]柳德军.论二战前希特勒对苏政策的形成与演变[J].哈尔滨学报,2005,(1).

[4]金重远.苏联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战[J].俄罗斯研究,2005,(2).

[5]周乾.重新认识二战前夕苏德关系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1,(1).

[6]梁军.试论1940年的苏德柏林谈判[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郭美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8]张秀见.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J].唐都学刊,2009,(3).

K512.54

A

1001-7836(2012)01-018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1.073

2011-11-13

袁锐(1987-),男,浙江常山人,硕士,从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英法希特勒苏联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借鉴英法经验,促进我国PPP模式健康发展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奇怪的战争”——论英法联盟二战初期的战略指导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英国曾计划劫持希特勒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