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在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012-04-13童嘉毅
童嘉毅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自身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且变化急剧,治疗难度大,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成为老年人患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老年人中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外周血管病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并不能使得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介入治疗应运而生。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有着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逐渐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其中心血管系统的介入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冠心病介入治疗;(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3)心律失常介入治疗;(4)大血管病介入治疗及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5)心脏瓣膜介入治疗等。本期专题讲座将围绕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等的介入治疗展开。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同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于高龄患者而言,介入治疗可避免外科手术以及麻醉风险。老年人对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耐受性较年轻患者差,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常难以预测,应高度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殊性,全面地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慎重选择高度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已经治疗,老年时期未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以房间隔缺损为主。选择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已经逐渐成为标准疗法,可以逆转右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然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情况的复杂性,行介入治疗具有特殊的挑战性。
心律失常虽然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但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具有明确的或潜在的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因此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老年人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是导致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主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房室传导阻滞。针对老年人这些常见心律失常种类的常见介入手段主要有起搏器、射频消融、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
老年人外周血管疾患常是多部位、多系统的血管受累,因此,为了提高外周动脉疾患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求血管介入医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介入治疗技能,熟悉基本的血管影像诊断技术、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其预后等,并严格掌握有关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总的来说,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将是心血管医生及介入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患者整体情况及预后的综合评价,选择合适的药物及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操作的水平,才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