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高校历史教学改革

2012-04-13王海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模式

王海妍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浅谈当前高校历史教学改革

王海妍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高校历史教学存在教改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教学结构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高校历史教改需要多方改进。教师仍需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学理念,倡导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史料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感。此外,应重视实践教学,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需求重点。为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改革重点。作为日益被边缘化的历史学科,更需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将历史改革的实践推向深入。高校历史教师针对当前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诸多建议并切实进行实践,但历史学科始终发展步伐迟缓,其社会功用与社会地位的差距甚大。究其原因,大致是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改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不够;教师自身以及传统教育模式尚需进一步转变。笔者拟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对当前历史教改的体会和认识。

一、课程设置孤立、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教育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程序,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经后人改造演变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这是由教师直接控制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进行规划。这种程序的特点就是使学生比较迅速地掌握较多的知识。经过长期实践,人们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师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未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或仅停留于对教学理论的抽象理解,缺乏对教学活动可操作性的认识,由此而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实践与理论脱节[1]。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仍以科研为主,教师便将发文章,出专著、评职称作为主攻方向,认为只要文章发得多,学识渊博,教学成果自然水到渠成。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虽不断推进,但由于诸多原因始终收效甚微。

同样,历史学专业教学也存在上述问题,此外,受培养目标及专业的特性影响,历史教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课程设置独立,缺乏体系。关于高校历史课程的设置,很早以来就有人提出质疑。历史系各专业独立性增强,在中国史之外设立世界史专业,各专业又力求自成体系,学生在深入学习之后,不能从宏观角度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总结,具体表现如下:

教材缺乏创新,知识体系单一。钟启泉教授在《现代教学论发展》一书中较早地介绍了乔伊斯和韦尔关于教学模式的阐述,他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2]教材的选择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学生有相对的基础,早在高中阶段接触通史,进入大学后仍从通史入手,与高中不同的是学习通史的难度与广度比以前拓展许多。现在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多被评为优秀教材,颇受教师信赖,然而这些教材很少将现有史学成果容纳其中。随着史学纵深发展和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一些优秀的史学家通过深入研究,提出颇具新意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并未及时更新选入教材。在缺乏创新的教材指引下,学生知识体系趋于单一,以至于教师在讲授多种学术观点或史学研究问题综述时,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大多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多被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若干部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多以这几个部分进行讲解,没有从传统的教学内容中走出来,讲课内容也趋于单一陈旧。教师普遍的理念是重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讲授,对文化和社会风俗之类的内容多略而不谈,这就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误解,认为政治经济为重点,而文化方面内容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乃人类文明的渊薮,蕴含丰富的人文理念,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文意识,且对学生文化意识和人格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将教学体会和学术前沿争鸣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历史知识的重复介绍,自己编纂教材,其宗旨是不说孰是孰非,只就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出它们异军突起的原因来。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综合多种版本的教材,结合学术前沿成果,以及学术研究的心得,将最丰富、最充实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要鼓励他们动脑思考,勇于创新。

此外,教学结构仍需调整。多数高校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以通史为主,又设中国史学史等课程,大三、大四多设基础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之类,史学概论以讲授史学方法为主,西方史学史多讲授西方的史学流派等。专业选修课程多在大四开设。由于历史专业就业的压力,一些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准备考研,此时所开的课程多处于被冷落的境地。然而那些旨在拓宽知识面的学科,诸如人类学、文物修复等选修课多在大三至大四开设。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应结合实际设置多样化课程,大一即可大量开设选修课、指导课、讨论课,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向学生传授不同领域的各种特色的思维方式,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教学,丰富他们的视野,达到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素养的目的。

教学考核模式单一。长久以来,考试方式多以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这就造成学生套用高中学习历史的方式,死记硬背,照搬教材。在这种考试之下,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临考之前,通过背诵从其他同学复印的笔记以及整理的资料,就可以达到及格的目的。僵化的题目设置、固定的题目答案等,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将其引入背教材、背笔记的极端。考试制度并不能完全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这种方式压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灵活出题,更重要的是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近年来,也有一些课程采取了开卷考试或者大论文的形式,这种考试模式的转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利用老师出的题目上网搜索,复制粘贴,由此而成一篇论文。因此,教师需要认真探讨考核模式,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其二,教学活动缺乏互动。目前,多数高校历史教学仍以传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以“讲—听—记”为主,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地记忆接受,教师也没有达到利用传授知识使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同时学生在被动获取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知识的压力。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带来巨大的信息量,却使师生之间缺乏积极性、创新性的互动,本该充满生机活力的历史教学显得有些死板,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满怀激情在讲台上讲,学生机械地做笔记。然而,教师所面对的不是等待听讲、等待灌输的头脑,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对学生而言,这种等待型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很难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在这种传授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为具有潜在意义的历史知识,具有趣味性,能否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最有关联的旧知识来固定类属新知识。其实,“真正的教育决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3]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历史教学手段渐趋多样化,这对长久以来以板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历史教学来说,无疑是重大改变,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呈现鲜活的历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多地展示图片,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被戏称为播音员,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把备好的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通过酝酿好的语言、工整而系统的板书,以及生动逼真的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而是以教学互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合理的结合,从而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二、弘扬人文理念,创新教育思想

历史学是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它本身包含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指引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人文品质和价值取向,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人文素质对历史系学生来讲是必要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东西。”[4]对于高校历史专业学生而言,历史情操、个人修养及知识体系塑造至关重要。同时,历史意识更是必不可缺的,只有对历史发展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为历史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高校教师要具备开放而科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不能简单以学生完成课本学习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衡量标准,不仅注重传授人文知识,更应重视学生个人价值、历史意识的培养,关注更多、更为宽泛的社会学意义,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之下,使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人文品格、历史情感以及更为完善的历史意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素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在高校历史教学环节中,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学生在历史理论方面的素养,乃至综合素质均会受到限制。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能解释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也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新颖而独创,且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这种思维模式只有在相对活跃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讨论中才能实现。通过历史教学过程推行创造性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变得善于思考,能自主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辨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和历史演进方法,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从而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行对于历史教改来说大有裨益。其模式大致分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它打破以往单一化的倾向,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值得指出的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中,能使学生明确这个问题的指向性,在假设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将原有的各种片面知识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确切的概念。比如讲授秦汉史学,通过创设秦汉朝的时代背景,确定探讨的问题“秦汉时期的史学具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分析这一时期史学家的思想及史学著作的成书背景,帮助他们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验证阶段,教师需要通过进一步提供具体事例,要求学生辨认,或由学生自己提出事实来说明所获概念。又如关于明末农民战争的评价很多,如何认识和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是一个难点,要求学生在阅读史料后将获得的认识与教材验证,分析异同。在结论阶段,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活动,总结分析考证认识问题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来源于教师打破陈旧的教材体系,传授学术前沿理论及新的思想动态。例如讲授《中国史学史》中的史学著作《春秋》,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春秋》,查阅关于此书的相关资料、研究综述和学术动态的介绍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春秋》的编纂特点及成就。如此一来,“读—讲—思”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余地。其实,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大的收益就是教会学生分析、探究问题,学生通过教学互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视史料教学,深入教学实践

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历史教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重视阅读史料,尤其是原始史料,同时自己也要搜集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搜集史料和积累史料的能力。这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论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在此指导下建立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框架或基本结构,表现教学过程策略体系的程序性。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教改来说至关重要,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同样,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亦如此。

第一,史料阅读与教学活动的结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顾颉刚先生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然后根据获取的资料进一步做深入研究,并论之曰,“读者诸君如果觉得这个体裁可用,希望大家起来这样写,让一般没福享受高等教育的国民能看我们的正史,激起他们爱护民族文化的热忱;那些大学生呢,也可看了我们的注释,自己去寻求史料,作深入的研究。”[5]302同时提出:“千万不要用现在应用的眼光来看它,而要用十九世纪末年一个从经生改行的新学家的读书方法来看它,看它怎样受时势的影响,又怎样受环境的束缚。能够这样做,我们研究康有为时,就不是研究他一个人,而是研究康有为的时代了。”[5]168不仅谈论史料对于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论及历史教学经验。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阅读史料,以史料作为学习研究的基础。

在指导学生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勤思考,勤提问,这样才能从阅读中发现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贯彻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获得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叶小兵认为,人们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不应只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而更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学法应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以教师引导为协助[6]。

部分高校为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利用教师自身的科研优势,因势利导,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教学,成立历史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指导,教学生查阅文献,搜集、阅读史料,对当地历史人物和事迹及风土人情进行实地调研,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动手找史料,分析史料,然后根据所得撰写史学论文。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达到科研与教学理论的结合。这种重视史料的教学活动,从理论上来讲,即为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其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大胆开放的思维方式[7]。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社会现实。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而素质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更新观念,树立大学实践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学科实践教学不仅包括社会实践、专业考察、社会调查、田野调查、毕业论文、创业活动、科研立项等研究活动,还包括组织学科知识竞赛,历史剧创作及表演,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而成,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多数高校开始注重历史文物的考察调研,相继开设了文物调研、历史旅游市场调研等课程,将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内化所学知识及价值理念,扩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实践课程的大量设置对历史学教学方式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开设实践课程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使其所学不受课本的限制,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如田野调查,河南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灵宝西坡遗址、灵井“许昌人”遗址、内黄三杨庄遗址、安阳曹操高陵等12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总数占全国的1/5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生动鲜活的教材,将专业学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重要历史遗迹,重要历史文物加以介绍,使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综上可知,历史教学改革任务依然非常艰巨。我们应时常深刻总结教学经验,加强教学环节设计,认真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将社会现实与历史创新意识相结合。从总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多样化的表现,促进教改切实推行。

[1]马克壵.大学历史教学浅谈[J].历史教学,2001,(1):34.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63.

[3]雒淑华.高等教育的人文缺失[J].社会科学战线,2005,(4):3.

[4]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6.

[5]顾潮.顾颉刚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叶小兵,等.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9.

[7]王云,高臻.高校历史教学问题与出路[J].社科纵横,2010,(11):153.

On the Current College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WANG Hai-yan
(Department of Histor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0,China)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less intensity of teaching reform,indistinct effect,irrational teaching configuration,and so on.We should make improvement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which is fettered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We should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advocate humanism education,trai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direct them to read historical data,instruct students to form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history to strengthen our quality.At last,we should reinforce practical teaching,combine history with reality so as to realize teaching benefiting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college;history;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ode

G642.0

A

1001-7836(2012)11-0046-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1.020

2012-04-08

王海妍(1977-),女,河南沈丘人,讲师,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从事明清史研究。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