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2012-04-13刘向容
刘向容
(紫金县附城中学,广东河源 517400)
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刘向容
(紫金县附城中学,广东河源 517400)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改变旧有的师生关系模式,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交流者、合作者、探究情境的创设者,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中学;新课标;教师角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改变旧有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全新的角色定位从事全新的教育事业。那么,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呢?下面从五方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
1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标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要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新课标下,传授者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国教育家布鲁塞纳认为:教学生的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与整合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整合属于他自己的知识[1]。
新课标又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使文明积淀为人格。我们要承认师生在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别。在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面前,教师是合格的引路人。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预见走进应该达到的空间,在适当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探讨,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发现的乐趣,享受探索的美妙,叹服知识的神奇力量。
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只让学生随意地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学生的思维很可能就会失去控制,他们就很可能会一个劲儿地进行种种根本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当然,培养出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学生是教育的罪过,但如果培养出胡言乱语、信口开河的学生也不是好事,更不是新课标的宗旨。鸟儿很自由,但是不能离开空气,鱼儿遨游大海,但离开水就会死亡。只有在教师这个大朋友的巧妙引导下,学生在一定的空间里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才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教学相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转变角色,勇做学生的“学生”,引导学生的发展。
3 学生学习的交流者
从信息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着四种交流方式。第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第二种是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第四种是以探究与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尤其是第四种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此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一名交流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融洽地参与课堂讨论[2]。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并不存在谁为谁的利益关系,也没有谁主谁次的权力不平衡。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应。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做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我们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不落伍。
4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要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要善于“心理换位”,与学生融为一体,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去思考、分析、实验、探究,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才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操作及失误现象[3]。
与学生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并对他们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合作作用。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也比平时随便了些,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来。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感觉:“老师在旁、胆子不大”。有些想法不敢说出来,害怕受到指责、批评,甚至受到别人的嘲讽、打击。若老师不在场,胆子便变得大了起来,思路也更活跃,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被释放,立即进入到探究科学的情境中。这说明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时就容易探究成功。
由于教师已将自己换位成了一名正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生,更容易以学生的口吻提出建设性的探究意见,小组内的学生也容易听进去,也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探究中存在的失误,并能及时纠正。学生觉得教师真的是在为他们小组着想,与教师的合作也就更加融洽、和谐。教师只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求知的位置上,用一种娓娓道来的、促膝谈心的方式来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和力,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探究情境的创设者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重视“学知识”为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是创设情境的又一重要目的。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教师首先要在认真学习大纲,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遵循“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即使同一内容由于班级不同也应创设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去激发学生[4]。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使学生充分领略做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教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个民主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宽容、爱护每一个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勇于做学生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潘涌.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语文天地,2004,(1).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633.3
A
1001-7836(2012)11-003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1.017
2012-05-15
刘向容(1972-),女,广东河源人,中教一级,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