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策略探究
2012-04-13曾德伟熊慧琴
曾德伟,熊慧琴
(常州大学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策略探究
曾德伟,熊慧琴
(常州大学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作为90后的大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时代特点和烙印。目前我国高校中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其应对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了解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预警机制、信息公开制度、采取“多层次、网络状”应急联动模式,教会学生正确地应对方式以及柔性化处理各种矛盾,才能有效避免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应对策略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的构成主体已经是90年代出生的青年,这一代青年与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家庭影响、人生理想、高校学习生活氛围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由于各个学生的社会背景、生源地域、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隐患不断显现,许多高校频繁发生如交通事故、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管教冲突等突发性事件,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1]。如何高效、迅速、及时地处理好此类突发性事件,建立长期有效的应对管理机制,采取正确的处理策略,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部门必须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1.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通常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对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和危害,造成程度不同的消极影响的事件。一般来说包括严重伤害或死亡、集体骚乱、恐慌等,如果处置不当,甚至会酿成社会影响巨大的公共事件。
2.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类型
由于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不同,大致可以把其归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突发性人为灾害,比如学生宿舍违章用电导致火灾、毕业生离校前夕的情绪发泄而导致的各种损毁活动、校园交通事故等,一般来说这种人为灾害事件,只要平时注重管理,防患于未然,可以极大地降低危害程度;第二类是突发性群体性聚集事件,包括游行示威、非法集会、集体骚乱、集体上访等;第三类是突发性校园伤害事件,包括师生自伤、自残、自杀、师生暴力冲突、恐吓、劫持、群体打架斗殴等[2]。
3.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一是突然性。尽管现在许多高校已制定和完善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稍有疏忽,某个偶然的原因就能使校园突发性事件迅速发生。二是危害性。大学生正处于年轻气盛阶段,具有“三动现象”(即易动——容易冲动,互动——相互影响,盲动——从众行为),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他们很容易迅速聚集并情绪激动。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性事件,都必然会给学校的财产、声誉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甚至可能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三是扩散性。高校作为逐步走入社会中心的文化组织,天然的开放性、自由性促成了大批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他们关注社会动态,一旦某一社会矛盾被激化、夸大,大学生就有可能群起响应,形成“共振效应”,加之现在社会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将迅速扩展,难以控制,并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1.建立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机制
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预警是指从根本上防止突发事件的形成、爆发,是一种超前的管理。预警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指标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突发事件警报。根据早期预测结果作决策,按照事先设置好的预警议案实施处理计划,把已经发生和未发生而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3]。很多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事前都是有征兆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是一个非常态的过程。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早期,对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很重要,要尽可能地寻找突发性出现的各种迹象。
2.建立“多层次、网络状”的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联动模式
根据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影响范围、各部门应急的需求和能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建立多形式的应急联动模式,设立应急联动机构,该机构应由学校党政领导牵头,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后勤保卫处、宣传部、信息中心等部门联合组成,这样方能更好地发挥各部门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应急联动的关键是“快速反应、资源互补”。因此,“沟通、协调、支援”应该是我国高校应急联动的主要运行机制。沟通体现在应急信息情报的互联互通上,为此必须建立一元化的情报信息共享系统,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分析突发性事件的发展趋势,评估风险状况,最后根据风险特征,制定出应急预案和各部门联动方案。协调强调的是应急资源共享和调配,即通过资源共享,利用最小的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应急管理效果;而支援体现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相互支持和援助上,因为现在的突发性事件,往往是复杂的非线性机制而蔓延、扩散和放大,如应对失当,则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酿成严重的后果。因而通过建立一个动态的和开放式的治理网络,克服相对封闭和孤立状态下的资源及能力缺口,确保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3.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
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社会的各个部分是分散和孤立的,信息传播和社会变迁缓慢,因此可以依靠国家暴力机器的力量,强制性地恢复或维持秩序。但现代社会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与风险的传播不再可控。如互联网的普及,能使发生在一个小地方的事情迅速传播到全世界,由于很多参与传播者都是“缺场者”,事件很容易被夸大甚至随意建构[4]。因而高校在发生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后建立有效的通讯网络也很重要,有效的信息能够快速地恢复平衡,缺乏通讯沟通会使突发性状态进一步恶化。通讯网络主要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家长与社区以及媒体之间的通信,通过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及时准确有效的报道,同时根据社会舆情的反馈及时作出新的调整,以取得引导舆论、封杀谣言的重要作用,从而迅速恢复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4.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柔性化处理学生的各种矛盾
健康心理学研究指出,所谓应对,就是指人们为预防、消除和减弱应急源在认知和行为方面所作的努力。要通过教育培养人应对突发性的能力。比如通过突发性事件典型案例的讲解、周期性回顾、更新有关材料等,从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开展一些模拟风险发生状况的情境教学,如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和救人,校园暴力发生时如何有效逃生等。让大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处境,评价自己的情绪,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应对策略,进而提高应对能力。许多学校利用课程和特定的突发性训练程序使师生能够预防有害的行为。例如,了解自己学校的建筑物,包括学校建筑物旁的车道、停车场等;了解学校所在的地区,包括地区性的自然灾害、化学事故以及主要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活动中获得经验。
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切实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利益。充分调动学校党团组织、各教学管理机构和学生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组织的优势,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群体非正常状态的思想苗头和心理倾向,对学生始终充满爱心,从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柔性化处理各种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发和恶化,从而避免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1]杨德才.对大学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徐岩,陈彪.高校校园危机的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3]季海鹏.基于TDD技术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开发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8,(30).
[4]余秀兰.应对风险社会:教育的顺应与变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0,(4).
Analysis of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Emergency Incid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mmunity
ZENG De-wei,XIONG Hui-qin
(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community of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At present,emergency incidents frequently happen in university student community,making its coping strategie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void the occurrence,we,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the emergency incident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 group,have to set up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take multi-leveled and networked emergency response mode,and teach students the correct way to flexibly handle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university student community;emergency incidents;coping strategies
G641
A
1001-7836(2012)11-0009-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1.004
2012-04-25
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机制”(LSY10020003),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改课题“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2011HDJY09)的成果
曾德伟(1976-),男,湖南武冈人,助理研究员,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熊慧琴(1977-),女,江西南丰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