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是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
2012-04-13方宁樊蔚
方宁樊蔚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湖南长沙 410100)
养成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而规范化管理则是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规范化管理,是高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制定系列制度、规程、标准等,对在校学生实施制度化和规范性的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规范、保障和调节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开展这一基础性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规范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程序,通过依法治校和有序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实施规范化管理是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高职院校学生规范化管理的对象是学生,青年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一套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细致而严密的奖惩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将管理的全过程纳人到制度和法律机制的运行过程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作为一种管理,必然涉及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设定,必然会构成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规范化管理包含的系列规章制度,其实质是对政府法制的一种模拟,是将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赋予法律的形式,推行管理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推行在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有依据、罚有条例,学院依法管理。高校学生规范化管理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规范、保障和调节的作用。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规范化管理来保障和调节。中国在“十五”发展计划期间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的缺乏和管理滞后的矛盾十分明显,必须依靠规范化管理来保障和调节。高等教育数量的快速扩张造成高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办学资源的明显不足和管理的滞后。从教师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使高校可供发掘的师资潜力十分有限,生师比例在不断上升,再加上师资的结构性短缺,许多热门专业的教师更显匮乏。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师生比已达1∶10.35,2000年就提高到1∶16.3,已超过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1∶14。从办学条件看,扩招的幅度呈现“突进”和“跳跃”式的特点,这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高校扩招使学校的教育设施更趋紧张,办学资源被稀释,生均指标全面下降,办学条件和办学设施无法同步跟上。从生源质量看,高校扩招后,生源质量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两级发展态势。由于全国高考录取率较高,在多数考生和考生家长心目中,上高职院校的门槛已经不复存在,多数考生和考生家长最大的期望是能考上重点本科,其次是一般本科,最后才是选择高职院校。这样,造成本科院校竞争愈加激烈,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从管理角度看,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骤然增多,教学、生活等管理活动明显增多,高校管理水平短时间内很难全面提高,管理质量难免下降。中国高等教育短时间内的历史性跨域,需要规范化管理来保障和调节,以促使其平稳健康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的“跳跃”式发展和先天不足,更需要对学生实施规范化管理。根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供的数据,2000年7月,湖南省高职院校才42所,在校学生人数24203人,到2008年,湖南省高职院校已发展到72所,在校学生达46万人,可见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从发展源革来看,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是在中专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且发展时间短。其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确立和形成需要一段时间,要完成从中专到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转变,必须经过学生规范性管理这一过程来提炼和锻造。
二、高职院校学生规范性管理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高职院校学生规范化管理由管理者、受教育者、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等因素构成,其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籍管理、奖励办法、违纪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校纪校规是学校实施规范化管理的依据,是保证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推行依法治校的基础。因此,对所有在校学生都具有约束力,学生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违反者,无疑将受到学院相关条款的处理。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的评比,必须以国家和省市、学院颁发的标准为唯一依据,其它任何标准都无法替代。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规范化管理的内容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操作运行的程序性。高职院校各种奖励标准和条件是统一的,也是唯一的。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评价千差万别的学生,形式上体现了对所有学生的公平。但它没有考虑各专业特点,更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机械和僵化,不利于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的选拔。规范化的管理要求所有办事程序必须规范,环节公开、公平、透明,禁止工作的主观随意性,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于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三)管理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高校管理者凭借学院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教育、督促和协调,依据奖惩条例和学生日常行为综合考核办法去评价和监督学生,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工作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规范化管理能否有成效,关键在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如果能对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充分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并自觉遵守,通过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高校学生规范化管理才真正收到效果。
三、通过规范化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高校实施学生规范化管理实际上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高校实施学生规范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是高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重要体现。而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的一种内在需要,成为引导和激励人们不断向上的自觉的、持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规范化管理是大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务必抓住时机夯实基础。实施规范化管理是促成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外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利用各项制度和奖惩条例的约束性和导向性功能对大学生的品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坚持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同时,大力倡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道德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思想、行为到道德逐渐的趋于规范。首先高职院校创办初期是高校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最佳和有效时机之一。学校创建之初,学院最迫切、最急需实施规范化管理。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完成从中专学校向高等院校的转型,必须用规范化的管理作为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创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学风和校风,同样需要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控制。学院创建时期,一切从头开始,广大师生豪情满怀,对事业发展充满无限期待,这一时期,广大师生主人翁意识最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容易唤起和发挥。规范化的管理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管理的效果无疑最明显。
其次新生入学之际是高校实施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时机。新生进入大学后,将面临着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生活的包办代替将变为完全的生活自理,中学时代的以老师为主导的被动式学习,将向大学自己安排学习生活,学生自觉性学习的方式改变。这时,他们渴望了解大学,需要引导和帮助,可塑性大。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开展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其颁布和存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性和保障性,使大学生服从制度转变为认可制度,并积极参与实践。而侧重点可放在抓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上,为以后的班风、学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校管理者要通过优质服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教育对象日益广泛,教育主体价值日趋多元,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教育制度和结构日益复杂。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完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调整角色,变管理者为服务加管理者,通过优质服务来实施教育和渗透教育;在规范化管理的服务过程中,要坚决按程序办事,坚持办事的客观、公开和公平,杜绝主观随意性;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学生对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和申诉。管理者卓有成效的服务,能营造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发挥规范化管理在学生习惯养成中的诱导作用。
(三)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让良好习惯首先在学生干部中养成,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规范化管理收到成效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要求全体学生都养成良好习惯是不可能的,让学生短时间内形成良好习惯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学生干部是一支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各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干部在认识上形成共识,把养成良好习惯变成自身的一种需要。习惯一旦养成不会轻易改变,具有后天性、稳固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我们要让学生干部全面理解养成良好习惯重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到学生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中,通过工作和活动的参与,发挥学生干部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的带头作用,继而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实践,养成自觉学习、勤奋学习、独立生活、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从学生干部主体性到一般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真正得以发挥和利用,规范化管理的他律与学生的自律才得到真正结合,学生良好习惯才能养成。
(四)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要发挥在学生管理实践中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工作管理者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要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正真做到为人师表。首先,作为教育管理者,由于每一项工作都牵涉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为高校教师,其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无限的,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学生养成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正真成为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疑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并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1] 杨东平.我看扩招后教育质量是否滑坡之争[EB/OL].[2007-07-28].http://www.people.com.cn/GB/60833/4772649.html.
[2] 陈磊,王长喜.高校扩招与教育质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