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建构与稳妥解构:加强县域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路径选择

2012-04-13刘守亮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解构县域民生

刘守亮 朝 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积极建构与稳妥解构:加强县域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刘守亮 朝 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行政架构中居于承上启下的枢纽环节,在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就目前县域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在于从积极建构社会保障体系和稳妥解构社会矛盾两个方面着手,既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又要化解社会冲突、消除社会紧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以积极建构与稳妥解构为出发点,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法与措施,以期能够加强县域社会管理。

建构;解构;县域;社会管理;路径选择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就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一版。这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原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入而精辟的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县域社会是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单元。县级政府作为我国行政架构中承上启下的枢纽环节,在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就目前县域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在于从积极建构社会保障体系和稳妥解构社会矛盾两个方面着手,既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又要化解社会冲突、消除社会紧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构就是积极建设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内容;解构就是把阻碍和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不断减少,化解可能发生的社会危机,消除可能引起社会冲突的紧张因素,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无论建构还是解构,其路径选择都在于必须深入做好群众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变单纯地把群众作为被动管理对象的做法,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成为主体,实现政府和群众的良性互动,共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一、积极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②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一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发展经济与保障改善民生同步进行,服务群众、造福群众,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首要的是从解决和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积极构建民生保障和改善体系。

当前,县域社会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现实的还是集中在就业、收入增加、社会保障、教育、社会安全等民生体系建设方面。因此,应该从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健全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安全防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管理体系着手,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把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在前头,尽最大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扩大群众就业和增加群众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根本渠道。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提供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县域经济发展得速度快,就能不断增加群众就业的机会;县域经济发展得质量好,就能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千方百计扩大群众就业机会,使群众的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就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县域社会群众就业的重点,提高农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同时扩大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生产的人均资源,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人均收入。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县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主要体现在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城乡环境改善等方面。对相对欠发达的县域社会而言,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民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认知能力、增强群众的就业和谋生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农村义务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对农村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后果就是农民及其后代在就业、经营等方面竞争能力不强,其弱势地位改变的进程缓慢。医疗卫生事业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保障,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就医需求,切实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的难题,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技术服务和药物价格。文化事业普遍是县域公共服务的短板,要不断繁荣县域社会文化,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改变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舒适便利的环境。县域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健全,要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普及,要覆盖城乡,不能重视城市忽略农村,二是提质,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质量,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是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基本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县域社会,社会保障体系没有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完善,相反在很多方面更加弱化,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要进一步完善县域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尽快推行城镇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扩面,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更高标准的医疗保险,减少群众医疗费用支出。对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让群众得到实惠。同时要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生活困难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加大救助力度,改善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软硬条件。

(四)构筑社会安全防控体系

县级政府构筑社会防控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二是提高安全生产能力,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应急管理,切实提高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三是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把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关,这是当前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并要取得良好成效的工作。同时要高度关注特殊群众的精神卫生问题,建立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预防、减少个人极端事件的发生。

(五)统筹解决县域社会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县域社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其难点和重点就在于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要求能否实现也取决于此。农村群众的生育意愿水平与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群众在养老问题上的后顾之忧没有妥善解决。在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各项扶助、奖励制度的同时,还必须统筹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女儿户的生产、生活和养老问题,改变给予其一次性奖励和扶助的办法,在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都得到应有的帮助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地落实好,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县域社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才能搞上去,才能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建设的内容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标准也会不断提高,这是造福群众的德政,也不断增加着县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考验着县级政府执政为民的行政能力。当前在县级政府中存在着借口财政保障能力不足无力及时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的不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要克服经济发展得足够好、财政收入积累到足够程度才能展开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建设的错误观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不能被发展经济的惯性力量胁迫,一味追求财政增长,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忘记了通过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从而造福群众这个初衷和出发点。

二、稳妥解构社会冲突和社会紧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一版。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危机情境及其苗头不断出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激烈的社会冲突事件,极大地阻碍着社会管理良性发展。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损害经济社会发展,伤害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甚至动摇了我们党在个别地方的执政基础。近几年来出现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湖北界首事件等,都是典型的群体性事件,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并且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其负面影响超越当地,扩散全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甚至引发效仿,给社会管理造成新的难题。

这些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有其萌芽、酝酿、发酵、产生、蔓延、升级的过程,它们的发生都是由社会紧张因素引起的,它的最初形态就是社会紧张因素的聚集。化解冲突事件、消除紧张因素就是解构社会矛盾,就是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冲突事件,它是由很多源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社会紧张因素组构而成的,社会矛盾的构件就是不同的社会紧张因素,让不同的构件没有机缘组合,就不会形成社会冲突。已经发生的诸多社会冲突事件的处理和平息过程一再表明,化解社会冲突就是把形成冲突的社会紧张因素分解、还原,再逐项消解。不逐项消解社会紧张因素,社会冲突就不会从根本上化解,就仍存在再次聚集、形成冲突的可能,就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社会矛盾。如果说稳妥化解社会冲突事件,考验和体现着一个地方党政领导的执政能力,消解社会紧张因素则体现着一个地方党政领导的社会管理水平。就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成效而言,积极消解社会紧张因素比稳妥化解社会冲突更为重要,真正体现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敏锐而负责的县级领导者,更应该注重持续消解社会紧张因素,而不是片面注重稳妥化解社会冲突。

(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群众来信来访是政府了解民意民求的重要渠道,是听从群众意见和诉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必然“闭目塞听”,无法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当前,信访工作虽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存在一些缠访、闹访等不正常反映诉求的现象,但不能因此否定信访制度和它的积极作用。在信访工作上,当前重要的是创新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解决群众诉求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埋怨信访制度弊端所带来的麻烦。要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亲自接访、下访活动,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面对面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重点上访问题要主动访问群众,认真予以解决,而不能坐等群众上门来访后再去解决。在重视信访工作的同时,要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这也是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带有普遍性的民意表达。要特别重视网站、网上论坛、博客、微博等开放型网络媒体上民意表达渠道,及时迅速响应群众关切和呼声。

(二)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

县域社会虽是行政架构的基层,但面临的情况全面而复杂、形成冲突的因素广泛而具体,容易形成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纠纷形成的初期未必会通过信访、媒体、网络等渠道反映出来,但不能因为没有反映出来就不重视、不去过问和解决。矛盾纠纷形成的初期就是解决的最佳时机,解决起来简单易行,解决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低廉,方式方法相对简单,解决的过程也呈现风平浪静的特点。关键是重视排查工作,主动寻找矛盾,善于发现可能形成社会冲突的紧张因素。要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定期召开社会冲突和社会紧张因素分析会,在排查矛盾纠纷中解决矛盾纠纷,在解决矛盾纠纷中排查紧张因素,着力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虽然在排查、调处已有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紧张因素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紧张因素,但只要持之以恒,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紧张因素就会持续减少,社会就能呈现和谐状态。追求社会和谐,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社会紧张等不和谐因素,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静止地完全消灭不和谐因素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地方发生社会冲突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大部分原因在于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受侵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行政行为不当,二是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的利益相关者的不法行为。对前者,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建立健全重大社会决策和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到决策前征求群众意见、决策中充分论证、决策后严格落实,实施中不断根据民意进行必要调整,坚持让利于民而不是与民争利,确保群众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从行政行为的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对后者,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府、司法机关、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公正、及时进行调解、仲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状态。

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社会冲突和社会紧张都是消极的负面因素。化解冲突、消除紧张比正面建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更迫切、更紧要,不容许任何拖延和怠慢,否则可能酿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甚至恶果。保持社会和谐状态,就不能让矛盾激化,形成冲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关注社会紧张因素并及时消除。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最好办法是不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不发生矛盾和冲突,要靠及时解构、消除社会紧张因素来实现。

三、用心、敢于、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是一个宏大的群众工作命题。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政治观点,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无论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体系,还是解构社会冲突和社会紧张,都要与群众打交道,都要做好群众工作。“我们的干部做工作时一定要有正确的姿态,不是站在群众之外,而是站在群众之中,不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而是站在群众的一边。”①邢贲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求是》2010年第22期。实施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群众,要把群众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主体来对待,与群众一起开展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政府、群众互动起来,把政府要办的事情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不能单纯地把群众作为工作和管理对象,而要树立与群众共同干事的理念,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就会良性推进,快速发展。做群众工作必须用心、真心,必须敢于直面群众,对群众的要求要勇于回应、善于满足。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又要善于说服、引导群众,让群众成为社会管理主体的一部分,主动、积极参与管理社会。

(一)用心做好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说到底就是做好群众的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用心,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知群众冷暖,晓群众需求,对群众呼声不能浮皮潦草、敷衍塞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真心待群众,群众就不真心对干部,就无法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需要群众支持的任何工作就不会得到群众响应和帮助,就无法开展和推进。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对群众充满感情、倾注真情。充满了感情,就会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倾注了真情,就会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竭尽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民意、集民智,凝聚起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强大合力,保持社会和谐的良好状态。

(二)敢于做好群众工作

回避群众,不愿、不敢深入群众,对一些敢于“挑刺”的群众不愿接触,对个别复杂的社区、村庄不敢进村入户,对个别偏执的群众不敢接触,唯恐被“缠上”,唯恐避之不及,这种现象在县乡两级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不敢做复杂的群众工作的典型表现。不接触群众,做群众工作就无从谈起,管理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就无法开展。做群众工作,必须有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一种不怕困难、不怕“碰钉子”的意识,主动走进群众,了解群众,对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与群众沟通交流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三)善于做好群众工作

勿庸讳言,群众的思想觉悟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利益面前,有个别群众不按规定甚至不遵守法律法规只想达到自己的利益、只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对此,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硬“对抗”,“牛不喝水强按头”,否则事情会越弄越僵,短时期无法解决甚至搁浅、不了了之,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死结。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民间调解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县乡政府和基层司法机关的调节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化解矛盾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关心群众疾苦与多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找准突破口,解决关键点,从而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紧张因素。

最后,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加强县域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积极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稳妥解构社会冲突和社会紧张,必须建立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没有经济发展和财政保障作基础,建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和社会紧张就失去基础,无从谈起。发展是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用发展的办法、发展的成果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发展经济中创新社会管理,以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这里强调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加,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加并不是解决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的包治百病的良药,相反,不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主题的科学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不断给社会管理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仅不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反而制造社会不和谐因素,激发社会矛盾,挫伤社会创造活力。

C916

A

1003-4145[2012]03-0132-04

2012-01-25

刘守亮(1970—),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朝 克(1953—),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陆影 luyinga1203@163.com)

猜你喜欢

解构县域民生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