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雁行时代的亚洲经济格局
2012-04-13魏元甍
魏元甍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后雁行时代的亚洲经济格局
魏元甍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雁行模式”一直被认为是描述亚洲经济格局的经典理论,但自20世界80年代以来,由于亚洲经济环境的变化,雁行模式理论开始衰落。雁行模式得以存在的根源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的渠道更加广泛,对单一国家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亚洲经济格局开始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打破了原先由单一国家主导经济发展走向的局面,使世界经济走向多元化。在后雁行时代,东亚和南亚地区仍然是世界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日本和印度将共同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牵引力,而亚洲其他国家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雁行模式;后雁行时代;亚洲经济格局;金砖国家
亚洲经济在战后数十年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所谓的“雁行模式”。雁行模式以贸易量为考察的核心指标,着重论述产业发展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并进而衍生出一套生产技术与资金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雁行模式描述了亚洲经济在战后数十年间的基本发展模式,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如今正在被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所打破。本文通过考察雁行模式兴起与衰落的过程,揭示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而论述“后雁行时代”亚洲经济发展将何去何从。
一、雁行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雁行模式”理论最早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其全称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赤松要在1932年考察日本棉纺工业发展史时,发现日本的产业发展通常经历产品进口、对进口产品的替代生产、生产成熟、产品出口和替代新产品进口等五个阶段。①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亚太经济》2003年第4期。在产业发展初期,国内产品需大量依靠进口,因此出口量很少。之后随着国内生产体系的逐步完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进口量下降出口量增加。在国内产业成熟后,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开始有能力向外出口该产品。最后由于产业的升级,相关产品的生产开始萎缩,进出口均出现下降。在以净出口量为纵坐标、时间轴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贸易数据曲线形成的倒“V”字型特征犹如雁群的飞行形态,雁行模式故此得名。
雁行模式在日本战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战后日本大量引进模仿欧美产品,而且在引进欧美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注重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加之当时日本劳动力成本低廉,使得日本产品在当时的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但是,由于日本当时在基础教育、科研设备和科技人员素质方面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日本的工业生产只能简单的复制和改进已有产品,在新领域的突破创新略显乏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追赶欧美快速增长的步伐,日本政府极为重视对外国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引进,日本的产业发展出现了不断重复单一雁行模式的“复合雁行模式”现象。
在20世纪60、70年代,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一度因在短期内实现高速经济增长而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兴工业经济体”开始备受关注。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在当时的亚洲是仅次于日本的经济发达地区。新兴工业经济体各国不约而同的体现出了开放程度高、对外依存度高的特点,致力于引进外资、发展转口贸易,并且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轻工业生产方面崭露头角。而此时的日本在“贸易立国、科技立国、教育立国”三大国策的推动下,在高新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由简单复制他国产品的“产品生产国”转变为由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出口国”,开始成为新兴工业经济体各国竞相效仿的楷模。至此这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在国与国之间的传递,使雁行模式理论突破了单一国家限制,演变成为描述整体亚洲经济发展蓝图的经济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各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东南亚各国开始成为亚洲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东盟(ASEAN)大多数国家与日本和新兴工业经济体相比,在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储量上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原先由日本和新兴工业经济体国家主导的轻工业产品制造行业,开始大规模向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转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和新兴工业经济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东京、香港、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性的金融中心。财富的积累催生了投资的欲望,东南亚各国在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成为各国投资的对象。①车维汉:《雁行形态理论研究评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3期。与此同时,雁行模式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原先以考察单一国家贸易量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对雁行模式的理论扩充,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业的升级已不仅仅是引进新的产品生产技术进而复制再生产这样简单。随着高新技术领域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技术引进方的科技水平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在缺乏基础研究能力的东南亚各国接受消化外来新生产技术的能力明显不足;第二,资本投资也开始参与进雁行模式之中,日本和新兴工业经济体已不仅仅是产品和生产技术的输出国,对东南亚各国而言它们也是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至此形成了以日本为“头雁”、新兴工业体和东南亚各国在其后追随的梯级层次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和资源的大国,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中国和印度是以日本为“雁头”的雁行模式的第四级,但是这样的观点备受争议。一方面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在泡沫经济后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此时的日本已经很难充当领导亚洲经济增长“头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和印度的高速经济增长源于自身庞大的人口和资源储备,而且其吸引外资的手段和渠道也是多元化的,日本和新兴工业经济体虽然在向中国和印度投资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但其影响相对有限。因此,虽然在表象上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承袭了雁行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很难将其认为是雁行模式的一种延续。至此,雁行模式的地位开始衰微。
对雁行模式的评价不能离开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第一,战后的日本作为亚洲最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处于跟随世界先进国家脚步的行列,引入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成为快速有效的发展自身经济的手段。在不断的引进新的生产技术的过程中,单一的雁行模式被不断重复,这形成了日本在战后特有的发展模式。第二,亚洲各国面向世界市场开放经历了三个批次,第一批次是50年代的战后日本,之后是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80年代开始是东南亚各国、中国和印度也开始向世界敞开国门。在这样的过程中雁行模式被一次次地实践。由此可见,在战后50年中雁行模式概括了亚洲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是亚洲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但是,雁行模式只是一种对现象的概括,在揭示推动亚洲经济高速增长原动力的本质时,其论据过于浅显。雁行模式将亚洲各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概括为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复制,将主要着眼点放在生产和贸易领域,并且着力突出日本在整个亚洲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而忽视了产品出口和投资的真正驱动力是引进国的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在日本向东南亚、中国和印度转移生产、加大投资的过程中,东南亚、中国和印度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动力。因此,双方的合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某一方一厢情愿的结果。此外,雁行模式还忽略了技术引进国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引进技术相比本国自身的创新机制在世界竞争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
总体来说,雁行模式描述了战后50年亚洲经济发展的概况,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时至今日亚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形成这样的趋势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雁行模式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二、传统雁行模式的衰落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洲经济雁行发展模式开始衰落。主要表现为:第一,日本自泡沫经济后陷入长期经济增长停滞,国内消费能力下降。同时在与美国的科技竞赛中,科技实力与基础教育体系处于下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和科技领域相对落后于美国,使日本在投资和技术引进方面对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已不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第二,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开始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由原来的引进新技术开始转向致力于自身的科技创新。印度自90年代起加大了对软件等高新科技领域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形成了以班加罗尔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区,并在计算机编程等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软件产业奇迹般的崛起源于其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使印度的创新能力有了充分的保障。中国自改革开放伊始就将科技现代化作为基本的发展目标,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三,与日本、新兴工业经济体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外向型经济相比,中国、印度在人口和资源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人口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不仅为国家提供劳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原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内需市场。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印两国开始成为亚洲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稳定器,与日本的经济差距也逐渐缩小。
在深入分析雁行模式衰落的原因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雁行模式得以存在的基础。首先,雁行模式的形成源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生产力和财富的不平衡催生了生产技术和资金在区域间的流动,而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对他国技术的学习和资金的引进过程,正是一个对雁行模式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因此,当地区间生产力和财富的差距缩小时,雁行模式理论也就不再适用。在亚洲战后50年的发展过程中,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这种不平衡既是生产力与财富的不平衡,也表现为各国融入世界市场脚步的快慢,因此雁行模式得以存续近50年。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亚洲各国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亚洲各国先后敞开国门融入世界市场,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得以扭转,雁行模式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
其次,雁行模式的存续时间与信息传递速度呈现相反的关系。生产技术在各国间传递的速度越快,技术引进国学习的能力越强,雁行模式的存续时间就越短。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信息产业革命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飞速提高。这极大地方便了生产技术的传播,同时使技术引进国的学习能力得以空前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生产技术不平衡的存续时间逐渐缩短,这也动摇了雁行模式存在的基础。
再次,雁行模式的存续时间与资本流转速度呈现相反的关系。引进外资与引进生产技术一样,是快速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资金一直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雁行模式理论中,“头雁”国对“尾雁”国的投资是雁行模式产业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亚洲各国在贸易领域取得的优势使得各国的外汇储备大幅提高,加之现代金融市场融资能力的提升,原有的资金瓶颈被逐一打破。“头雁”国投资吸引力的下降进一步动摇了雁行模式的存在基础。
最后,雁行模式理论所探讨的核心是生产技术的革新与产业的升级,理论依据是各国贸易数据的变化。但是,在国际贸易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广义的贸易概念中,实物贸易仅被看成是贸易形式的一种,以商业外包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性贸易开始成为主流。以印度为例,印度以软件产业的优势地位为依托,在相关领域的外包接单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商业外包这种形式在雁行模式中是没有被考察的。
综合以上分析,雁行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发生动摇,这直接导致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由于各国间的不平衡逐步得到扭转,加之信息传播速度和资金流转速度的加快,雁行模式的存续受到了挑战。雁行模式所使用的度量方法和对世界的认知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理论能够准确的描述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考察需要新的视角以及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突破国家与地区的限制,拥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至关重要。
雁行模式的衰落表明以区域经济为独立考察对象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开始受到挑战。由于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加强,任何一国或者一个地区都很难在世界市场之外独善其身。与此同时,不论在一个地区还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由单一国家引领经济发展的模式开始难以为继。生产技术已不再是如雁行模式所描述的线性传导过程,而体现为一种网状交织的信息传递过程。资金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已经很难被一国所控制掌握。贸易形势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开始成为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基础。国与国之间已不再是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互惠的合作关系开始成为国际协作的基础。而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后雁行时代由此到来。
三、多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砖国家”概念的出现。金砖国家指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因国名英文首字母相连形成BRIC一词其发音与引文砖块一词相近,故称之为“金砖国家”。2001年,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丹尼·奥尼尔在一篇名为《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金砖国家的概念。他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将发生变化,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的经济实力将超越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届时将与美国、日本和西欧一起形成全球七大经济体。金砖国家的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约15%,并且还将高速增长。金砖国家概念出现后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凭借其在人口、资源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正日益上升。
高盛的研究报告认为,金砖国家将在2050年成为世界最强的经济体,并且有可能组成强大的经济集团,进而取代当今的“八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报告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41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的研究则认为,按现在的情况判断中国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印度将在2032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巴西将在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在2028年超越德国。到2041年左右,世界将形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等新的经济总量排名。在新的经济格局中,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制成品和服务提供者,而巴西和俄罗斯将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提供者。随着金砖国家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其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影响力也将不容忽视,在国家间博弈的话语权也将越来越强。
金砖国家的崛起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金砖国家都是世界上重要的人口和资源大国。从国家人口排名来看,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分别为世界第一、第二、第五和第九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是巨大市场潜力的源泉。而从领土面积排名来看,俄罗斯、中国、巴西和印度分别为世界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大国。辽阔的领土使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和自然资源为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金砖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第二,金砖国家大多是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经济改革的国家,由封闭经济转向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都处于封闭经济的状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部门单一而落后。80年代以后,各国陆续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各国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开始融入世界市场。虽然各国改革的方式和所取得的成就各异,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改革成为金砖国家通向世界市场的制度保障。在金砖各国近三十余年的努力下,金砖各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受到世人瞩目。金砖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均排在世界前二十的水平,而从外汇储备来看,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分别排在世界第一、第三、第六和第七位。自金砖各国开放市场后,各国均已成为在经济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大国,并且在世界市场的博弈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国际舞台不可忽视的力量。
金砖国家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环境与社会问题。首先,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据世界卫生组织(WTO)2006年的报告称,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是中国城市,而印度首都新德里和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位列前三。巴西的雨林正在以每年5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据巴西国家太空研究院(INPE)计算,以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巴西雨林将在2050年消失。环境破坏使各国在经济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指出,因污染中国每年约损失GDP的3%,而另有专家指出环境污染损失已达到GDP的5%至10%。
其次,金砖国家自经济改革以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金砖国家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公平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仅以金砖各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代表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中国为0.45~0.49、巴西为0.55~0.59、印度为0.35~0.39、俄罗斯为0.40~0.44,都属于贫富差距较为明显的国家。贫富差距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已经开始制约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
再次,金砖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中国和印度所处的东亚和南亚是充满大国政治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的地区。围绕东海、南海和克什米尔地区,东亚和南亚各国的领土矛盾由来已久,在数十年中虽然各国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但收效甚微。领土矛盾和其背后的利益纠葛制约了各国深入进行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复杂的国际关系使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大。
金砖国家的兴起对传统的雁行模式形成了挑战。中国和印度作为金砖国家中人口最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都位于亚洲,而且都被纳入雁行模式之中,是继东南亚后雁行模式国际传递的一级。在传统的雁行模式中,中国和印度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承接由东南亚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将从日本和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经济体引进技术和资金,形成雁行模式国际传递的第四级。但是,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国对外部资金的依赖逐渐减弱,加之本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强,两国的国际竞争已经出现了超越雁行模式“头雁”国家的势头,传统雁行模式的存在基础发生动摇。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打破亚洲经济传统的雁行发展模式,究其根源在于亚洲原有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得到了改善。在亚洲各国受惠于开放式经济带来的财富的同时,对单一国家的经济依赖开始减弱,多元经济格局使一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在世界市场的博弈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所公认的原则。而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国家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仅靠单纯引进国外技术已经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取胜。这一系列的新变化改变了雁行模式得以存在的特定历史条件,传统的雁行模式也由此进入了历史。
四、后雁行时代的亚洲经济
本文对雁行模式理论的兴衰以及其背后历史环境的变迁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分析了雁行模式衰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后雁行时代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作为21世纪被认为最具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在后雁行时代其经济发展走向备受关注。
在后雁行时代,亚洲经济环境呈现出如下格局:第一,东亚和南亚仍然是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在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经济体系受到重创,金融系统动荡,实体经济疲软,主权信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世界经济遭受冲击的同时,东亚和南亚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和印度在2010年的增长率都维持在10%,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韩国的增长率分别为14.4%、11%、6.8%和6.1%,东盟各国也普遍维持在5%以上的高增长。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普遍暗淡背景下的一道亮彩。财富的增长使各国之间的经贸投资往来更加密切,单一外贸融资伙伴的吸引力开始下降,而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得以加强,亚洲各国业已成为经济上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亚洲则是世界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亚洲经济格局将走向均衡,中国、日本和印度将共同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国家。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单一国家引领亚洲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中国的崛起为标志,亚洲经济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从1980年至2011年各国或地区GDP在整个东亚和南亚GDP中所占的比重看,亚洲经济的均衡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日本和印度将共同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牵引力,而亚洲其他国家也将发挥重要作用。GDP的数据对比只是经济格局的一种表象,各国经济关系的均衡趋势的深层原因是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在世界经济形势不可预测性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各国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共享经济繁荣的愿望缔造了亚洲新的政治、经济面貌。
第三,诸多因素可能制约亚洲经济的发展。首先,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在亚洲,除了中国和印度的环境问题之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东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也普遍出现了因经济发展需要而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例。自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以来,人们再次对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问题进行了反思。亚洲各国在经济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需要对自身的长远利益进行思考,采用杀鸡取卵的掠夺性发展方式终将付出代价。其次,复杂的国际关系为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中国作为亚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邻国最多的国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使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存在领土争议,中国与印度、日本、东南亚诸国在国际交往中经常因领土归属问题关系紧张,这些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此外,如日本与韩国、印度与巴基斯坦、甚至东盟内部各国也都存在领土争端,而朝鲜和韩国则多次处在剑拔弩张的边缘。以上局面加之外部势力的影响使得东亚和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国际政治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这些不稳定因素都将制约着亚洲经济的整体发展。
总体来说,不论是雁行模式还是金砖国家的概念,任何一种描述经济格局的理论,都是对当下政治、经济环境的概括,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格局所达到的平衡关系也是其背后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缩影,在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F061.2
A
1003-4145[2012]03-0100-05
2011-10-21
魏元甍,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